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兰英 《共产党人》2006,(20):52-55
朱光亚,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国防科技战线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他作为新中国核事业特别是“两弹”事业的元勋和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和许多著名科学家一起,负责并组织领导了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为原子弹、氢弹技术的突破及武器化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为铸造和建立我国精干、有效的核自卫力量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相似文献   

2.
星下朱光亚     
朱光亚,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国防科技战线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他作为新中国核事业特别是“两弹”事业的元勋和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和许多著名科学家一起,负责并组织领导了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为原子弹、氢弹技术的突破及武器化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为铸造和建立我国精干、有效的核自卫力量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朱光亚曾担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  相似文献   

3.
白木  子荫 《党史纵横》2003,(5):26-29
1958年夏,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没有原子弹这东西,人家就瞧不起你,人家说你不算数,我们要搞一点原子弹和氢弹.十余年后,我国原子弹、氢弹相继爆炸成功,打破了某些西方国家的核讹诈、核恐吓,铸就了共和国坚实的核盾牌.在核盾的背后,铭刻着共和国飞行员们一个个奋不顾身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周恩来在国际国内环境都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为我国国防尖端科技事业的发展投入了巨大精力,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在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他又为原子弹和导弹的"两弹"结合以及氢弹试验付出艰辛努力;在自力更生研制核潜艇、提高电子通讯技术和计算机发展及应用水平上,作出了全面具体的指导;为"东方红一号"卫星从任务确定到研制到最后发射成功的全过程倾注了巨大心血。在领导我国国防尖端科技事业的过程中,周恩来始终着眼于国防现代化建设,他提出的自力更生、协同攻关、确保质量和安全等工作要求和方法,以及贯穿始终的全局眼光、系统原则和民生情怀,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5.
他是我国核武器研制和国防科技工作的主要组组者之一,从1955年我国决定发展原子能事业起,40多年来一直在核技术领域担任领导工作,先后参与领导了我国原子弹、氢弹、中子弹以及同近程、中程、远程、洲际导弹相配套的几乎所有核弹头的研制工作,为铸造我国强大的核反击力量,为国防尖端科技事业的创立和发展,建树了不朽的功勋。他敏锐跟踪国际核武器发展前沿,先后组织、领导了原子弹小型化、武器化和氢弹的研制工作,并成功组织了核试验从地上到地下的转变,为打破核大国的垄断和禁试阴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1945年出国考察原子弹算起,他已与原子弹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道,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如今,他仍清醒地认为,在新形势下核力量的战略地位没有改变,战略核武器仍是大国实力与地位的象征,和平不是乞求得来的,而是在力量的抗衡中取得的。为此,年近八旬的他仍继续在国防高科技战线上辛勘地耕耘着……  相似文献   

6.
瞿玲 《党的建设》2011,(5):25-25
中核兰铀浓缩有限公司是中核集团公司核燃料生产的骨干企业,曾先后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氢弹、第一艘核潜艇、第一座核电站提供了合格的核燃料,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公司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全国厂务公开先进单位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7.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核大国垄断的格局被动摇了。1967年6月,我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花了7年,苏联是4年,而中国只用2年零8个月。这种速度,不能不引起世界震惊。 了解我国核发展情况的人们都清楚,钱三强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晓何 《党史纵览》2009,(7):21-27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伟业。指挥"两弹一星"全局工作的,是周恩来、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协助他们开展组织工作的则是宋任穷、张爱萍、张劲夫等老将军、老同志。宋任穷曾先后担任二机部部长和七机部部长,参与组织"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这段光辉的经历,成为宋任穷一生中珍贵的记忆。  相似文献   

9.
《求是》2005,(15)
朱光亚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战线卓越的组织领导得之一。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他和许多著名科学家一起负责并组织织领导了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工作,组织领导了历次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参加了历次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工作,参与了国家“863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为表彰其对我国科技、国防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4年12月,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家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正式命…  相似文献   

10.
黎明 《党的建设》2009,(9):27-27
1954年,白银有色金属公司成立,它是我国第一个大型铜基地,也是中国最大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1956年,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兰州化学工业公司成立,它是新中国诞生后建成的第一个石油化工基地。1957年8月,"中国第一个石油基地"在玉门建成。中核四○四公司是国家1958年定点建设的我国规模最大、建设最早、体系最完整的特大型核工业联合企业。建成后,四○四克服重重困难和技术难关,研制生产出第一颗原子弹的核心部件,使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随后,又研制生产出第一颗氢弹相关配套的核心组件,使我国第一颗氢弹于1967年6月  相似文献   

11.
张祖 《广东党史》2004,(6):25-28
王淦昌(1907-1998),苏州常熟支塘镇人,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被喻为"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王淦昌在科学圣坛上是一个闪光的人物,而这光芒的背后却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人,这就是他的妻子吴月琴女士。  相似文献   

12.
1970年4月24日晚上9点35分,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颗人造地球卫星被命名为"东方红一号卫星"。这是继我国的原子弹、氢弹试验成功之后,又一条极为振奋人心的消息,它标志着我国太空技术已跨入世界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3.
《湘潮》2020,(2)
正在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册上,有一位20多年不为人知的神秘人物,他就是我国金属物理学家、核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能宽。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研制过程中,陈能宽领导核装置爆轰物理、特殊材料以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组织并且参加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以及核装置球面起爆的方案制定和研究,成为我国核武器爆轰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陈能宽同钱三强、朱光亚等核科学家为祖国核工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朱光亚,我国核武器研制和国防科技工作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从1955年我国决定发展原子能事业起,一直在核技术领域担任领导工作,先后参与领导了我国原子弹、氢弹、中子弹以及同近程、中程、远程、洲际导弹相配套的几乎所有核弹头的研制工作,为铸造我国强大的核反击力量,为国防尖端科技事业的创立和发展,建树了不朽的功勋。朱光亚曾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协主席等职务。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与核物理结下不解之缘朱光亚祖籍武汉,1924年12月25日出生于湖北宜昌。他在上中学的…  相似文献   

15.
王建柱 《求贤》2006,(7):30-32
彭桓武的名字是与新中国在核反应堆、原子弹、氢弹、核潜艇和基础物理上的辉煌成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他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创建人之一;他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反应堆理论与反应堆计算人才;他是核潜艇动力方案的领导者;他领导并参加了原子弹设计方案的制定、氢弹的设计试验以及我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的理论领导工作。他培养了周光召、黄祖洽等一大批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6.
所谓"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是指由战略轰炸机、陆基战略导弹和战略核潜艇所构成的战略核武器打击能力.早在五十年代,美苏两国就已具备了这种能力.与其相比,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规模有限,但发展迅速,成就卓著.在建国后仅20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国就先后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等及其相应的运载工具,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导弹、航天和核工业体系.但是,在战略核潜艇的研制上,我们花费的时间却相对较长.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建设和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的过程中,我国从自己的国情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发,初步形成了以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简称"国防工办")为龙头的、统一的国防科技工业领导体制.这种体制,有利于动员全国各方面的力量大力协同、联合攻关,使我国迅速突破和掌握了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国防尖端技术,在较短时间里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为进一步的发展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8.
自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后,科技人员激发出向研制氢弹奋斗的极大热情,但当时也只知道氢弹的一般原理,即用原子弹当扳机,先将原子弹起爆,爆炸产生的百万度以上的高温,将使氢弹的热核材料产生剧烈聚变,释放出更大的原子能,使温度和压力极度升高,因而产生更大当量的爆炸。但中国科技人员不信邪,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经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无数的计算,终于将氢弹的原理奥秘揭示出来。随后,投入到紧张的研制中。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终于爆炸成功。在当时离氢弹爆炸试验的靶心十多公里的位置,有一排半人高的观…  相似文献   

19.
杨正泉 《党史文苑》2007,(12):51-52
1970年4月24日晚上9点35分,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颗人造地球卫星被命名为“东方红一号卫星”。这是继我国的原子弹、氢弹试验成功之后,又一条极为振奋人心的消息,它标志着我国太空技术已跨入世界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20.
1964年10月16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向几千名参加演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职人员正式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当天晚上,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全世界宣布了这条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消息。时隔不到3年,1967年6月17日,我国又向世人宣告由我们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第一颗氢弹也爆炸成功了。原子弹、氢弹这“两弹”的爆炸成功,标志着从此结束了我国没有核武器的历史,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为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