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进一步法完善了民事诉讼法律监督制度,扩大了检察机关监督范围,增加了监督方式,强化了监督手段,优化了监督结构。未来民事检察制度发展,执行监督将是民行法律监督的工作重点,而完善检察机关调查核实权对开创民行检察工作新局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监护权撤销制度是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未成年人公益诉讼又是监护权撤销制度中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构建完善的未成年人公益诉讼制度及监护权撤销制度直接关系到家庭、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对未成年人人身权益与财产权利的保障。A市检察机关在办理全国首例民政部门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案件的过程表明,当前检察机关办理监护权撤销案件仍存在公益诉讼制度缺位、职能定位不清、流程规范缺失、监督不到位等问题。通过构建未成年人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厘清检察机关在此类案件中的职能定位、细化案件办理流程、扩展监督途径、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3.
许尊琪 《法制博览》2022,(9):108-111
实践中行政机关不作为或违法作为使公共利益受到侵犯的情况时有发生,但不具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个人或其他主体无法通过诉讼保护自身权益.鉴于此,我国建立并逐步完善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实践中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还存在受案范围狭窄、案件线索来源单一、举证责任分配规则规定不完善、检察建议制度规定不完善、诉前程序与诉讼程序衔接不畅...  相似文献   

4.
方培栋 《法制博览》2013,(10):57-58
检察机关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和维护者,由其介入民事公益诉讼对于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是必要的。但检察机关介入民事公益诉讼也应当从我国检察机关的定位、检察权的属性出发,寻求最符合其身份与地位和最有利于实际操作的介入方式。督促起诉方式是检察实践中正在探索的一种新的检察监督方式,其有效地维护了公益。督促起诉比起检察机关直接起诉、支持起诉等其他介入民事公益诉讼方式,具有快捷、经济、理论争议少等优势,但也存在着督促效力软弱、督促效果不佳的短板。需要对此进行完善,建立与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检察公益诉讼的案件范围已经突破了普通公益诉讼的四大领域,各地检察机关开展了很多新领域的探索。未成年人检察公益诉讼范围的正当性与未成年人公共利益的界定标准密切相关。明晰未成年人公共利益的界定标准,不但可以为检察机关提起未成年人公益诉讼提供指引,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检察机关在探索未成年人公益诉讼过程中的顾虑。未成年人身、心、情、意、志的全面良好发展是界定未成年人公共利益的实质标准。对未成年人侵害的不特定性、持续性和代际传递性是判断侵害未成年人公共利益程度的标准。检察机关启动未成年人公益诉讼的宜采用“二元标准”,在未成年人公共利益已经受到侵害的基础上,将未成年人公共利益有被侵害的风险也作为综合考虑的要素。  相似文献   

6.
王侃 《法制博览》2023,(28):100-102
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在目前只有政策层面的相关规定,法律层面的规定不足,这导致实践中暴露出检察监督依据不充分、范围不明确、调查权限规定不细致、监督手段缺乏刚性等一系列问题。对此需要通过立法对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的权限、范围、程序、效力等做出明确规定,从而推动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李居 《法制博览》2023,(24):109-111
党的二十大指出,需完善公益诉讼制度。近年来,电信诈骗、网络诈骗频发,归根结底是因个人信息被大规模收集、倒卖,检察机关通过提起个人信息保护检察公益诉讼,能够有效遏制滥用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个人信息保护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出台也为检察机关提起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个人信息检察公益诉讼保护仍然面临许多障碍,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个人信息检察公益保护的必要性、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公民个人信息检察公益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常小锐 《法制博览》2013,(11):109-111
由于现行法律框架下宪法规定地过于原则性和部门法规定地不成体系性,以及长期以来理论与实务界关于检察权性质、检察权权能、检察机关定位等重大理论问题的广泛争议,导致检察权对行政权的监督和制约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乱,集中体现在我国行政检察监督概念的不统一、范围的不确定、对象的不清晰和行为模式的多元化上。本文试图以法治和宪政的逻辑要求为起点,对现有行政检察监督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进而对现实国情下行政检察监督的实现模式提出初步构想,以期对我国行政检察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刑事犯罪结构发生变化,出于人权保障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需要,非羁押强制措施常态化成为必然,随之而来的是对非羁押人员的法律监督不到位、不完善的问题。阻碍非羁押诉讼监督的主要有司法资源限制、检察机关内部职能划分不明、部门间信息壁垒和协作配合机制尚不完善、逮捕必要性审查形式化、缺乏足够的法律支撑、配套机制不健全等。在最高检的部署下,G省各地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实践与探索。检察机关应从制定社会危险性量化评估制度、明确职责划分、建立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数字检察战略、完善法律支撑、建立健全配套机制等方面,加强非羁押诉讼法律监督,推动检察诉讼监督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这是国家根本大法宪法所明确规定的,而检察权的内容包含着检察侦查权、批捕权、起诉权、监督侦查、审判活动权、监督刑事执行活动权和监督民事审判活动权与行政诉讼活动权。可见,检察机关行使的对特殊犯罪主体经济、渎职等犯罪的侦查权是检察权的一种权利形态的表现。然而,对于检察权中的检察侦查权是人们非常关注和需要由检察机关自身来加以监督的一项司法内容。为此,我们就检察侦查在运行过程中如何设置审监机制谈些想法。  相似文献   

11.
杨姝毅 《法制博览》2013,(10):94-95
民事检察监督调查核实权是2013年修改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权力,从权力的目的行使定位是明确的,即为了抗诉和发出检察建议的需要,但是在如何行使这项权力的具体操作规程上却缺乏明确的规定,这必然导致在实践中检察机关要么束手束脚,要么超越应有的界限。那么,在该权力规制机制的建设过程中,理应考察该权力的性质、行使原则,然后才是具体的操作规则。  相似文献   

12.
胡志翔 《法制博览》2013,(10):178-179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能够有效地保护环境公共利益,但是我国2012年民事诉讼法中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还只是初步性、试探性的,与制度化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建议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进一步完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应明确检察机关和环境保护组织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应设置环境公益诉讼的前置程序以避免滥诉并提高环境公益保障的效率;应加大适用物质性赔偿甚至惩罚性赔偿的比例。  相似文献   

13.
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增加了公益诉讼的内容,在我国建立公益诉讼制度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其中明确起诉主体是最重要的。基于当前各国在确定公益诉讼起诉主体时依据的一些理论,我国法律应当赋予检察机关、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主体资格,检察机关作为公益诉讼的主要主体是最合适的。  相似文献   

14.
崔红丽 《法制博览》2013,(7):173-174,81
2013年1月1日生效的《民事诉讼法》增加了公益诉讼条款,为各地检察机关的诉讼实践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该法对公益诉讼只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并未对公益诉讼的具体内容进行细化,所以各地检察机关对参与公益诉讼方式的探索并未停止。目前我国检察机关所提起公益诉讼主要有三种方式:直接起诉、督促起诉和支持起诉。本文就立足于理论的基点对这三种方式进行评价,深入剖析公益诉讼制度,以达到完善公益诉讼体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郭一帆 《法制博览》2023,(18):24-26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公民个人信息权被侵犯的案例时有发生,这样的侵权案件往往具有隐蔽性、单方性、普遍性以及较为严重的危害性。然而,作为维权主体,公民在私益救济及公权力救济领域都存在困难,因此,由检察机关以公益诉讼的方式来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权成为救济主要途径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检察机关通过明确诉讼条件、明确诉讼请求、明确举证责任以及引入专家辅助制度来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制度,以此破除个人信息保护困境,为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安定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6.
检察机关作为专门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有权对社区矫正执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依法进行监督。本文通过研究当前检察机关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具体实践,深入分析检察机关参与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成功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就如何完善我国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制度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行政公益诉讼作为保障公共利益的诉讼,虽然近年来在公益保护领域展现出强大活力,但随着制度推进、实践深入,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理论和实务界对此讨论不断,其中较为凸显的是对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探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环境,其原告主体资格应当趋向多元,以保证更多人能享受到绿色发展的红利。当前我国法律对于行政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的规范较为单一,社会组织要成为公益诉讼原告困难重重,而检察机关作为原告,权利与义务又存在一定的冲突,而公民要想作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更为困难,亟需推行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2013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刑事诉讼法》在法条上进一步完善了律师会见权,并要求检察机关对律师会见权进行监督保障。本文基于绥棱县检察院在监督和保障律师会见权方面开展的工作,结合实际案例说明了检察机关在保障律师会见权方面应发挥的职能作用和承担的职责任务。  相似文献   

19.
检察公信力是综合反映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的重要标准,是提升检察机关地位和形象,推动检察工作和检察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当前,基层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从理念重塑、制度构建和监督健全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20.
2012年修改后民事诉讼法将民事执行监督权赋予检察机关。但由于没有办理执行监督案件的专门程序和相关规范性文件,实践中检察机关监督民事执行案件多是比照抗诉案件办理。由于执行监督案件自身的特点,很多时候这种监督方式无法满足办案和监督的需要。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如何完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