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处理医疗美容投诉和纠纷,及时化解矛盾,本研究以解决医疗美容纠纷为导向,依据民法思维体系,采用实例研究分析法,通过分析医疗美容纠纷具体案例探寻纠纷中就医者的请求权及请求权基础,梳理了医疗美容纠纷中常见的请求权类型及对应的请求权基础。就医者就此可以根据案例实际情况及所需请求,快速检索到请求权基础,从而找到较为合理的维权途径,减少维权过程中的弯路,使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正确、合法、及时、合理和公正的维护。  相似文献   

2.
"五月花"案通过利益衡量兼顾双方利益,实现司法效果的统一。本案中的法律关系、请求权基础、利益衡量成为法律方法中可以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将运用存在于民法中的法律方法即法律关系分析法、请求权基础分析法、利益衡量分析法进行分析,探讨本案中的利益衡量。  相似文献   

3.
游捷 《法制博览》2023,(30):11-14
对于采取何种模式来进行审查,关系到行政协议案件的法律适用,一般分为四种模式:民法模式、双阶模式、行政协议法模式,还有司法解释选择了参照适用民法的模式,即王春蕾学者所提出的准用民法模式。本文旨在通过比较的方式,说明哪一种模式更好,如果准用民法模式更好,是否存在一些标准能使法院在这种标准之下精准地进行法律适用。  相似文献   

4.
意思表示作为民法的核心要素,其真实性和自由性对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的认定极为重要.通谋虚伪行为也称虚假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法理基础在于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为虚假意思表示,行为虽表面符合民事法律行为构成要件,但因当事人内心真意并非追求行为发生的法律效果,因此归于无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延续了我国原...  相似文献   

5.
法律责任是行为人由于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当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法律规定的法律责任,不仅包括法律规范中所明确应当承担的后果,还包含法律规范明确的违反约定时应当承担的约定的不利后果。各实体法都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赋予了权利人相应的救济途径,规定了行为人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的责任,均由不同的要件构成,涉及归责原则、责任形态、责任方式、责任标准、责任范围等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具体的法律责任。责任的是否承担和如何承担是法律责任的形态和方式,也是民事请求权实现的最终目的。本文以季某的纠纷为例,阐释侵权或合同的法律责任的标准和范围均应当符合法律规范中的构成要件,反之,行为人不承担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6.
在法律制定的过程中,民法基本原则发挥重要意义,在众多民法原则中,最基本的原则是公平原则,并且共平原则是民法基本原则的核心和基础。民法的主要特点是安定性、妥当性,而其基本价值取向在于公平和秩序。最近几年,民法本位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其主要组成部分依旧是权利本位和个人本位。民法是以民法本位为基础的,然而民法的归结点体现在民法价值上,在民法基本原则中,能够更好的体现民法本位和民法价值。  相似文献   

7.
范庆银 《法制博览》2022,(14):124-126
职工在上下班路上因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而受到伤害,属于典型的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和工伤赔偿请求权竞合之情形.但在如何处理此种竞合情形时,司法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各地做法也不一.本文以王某交通事故案这一真实案例为切入点,引出问题之后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和历史分析的方法得出二者竞合之原因,最后通过梳理实践中处...  相似文献   

8.
传统民法理论认为,债权是请求特定人为特定行为(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权利。债权是一种请求权,债权的相对性是债权的基本性质。但是笔者认为债权与请求权虽然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两者既不是等同关系,也不是附属关系;而且债权也有一定的绝对性,债权的相对性也存有例外。  相似文献   

9.
社会组织在社会服务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民政法治合作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组织参与下的民政法治合作与协同机制,特别关注民法视角下的合作与法律框架。首先,本文介绍了民政法治合作的基本框架,包括法律基础和政策支持,以及合作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其次,在协同机制与合作模式部分,阐述了民法对社会组织参与民政法治合作的规范、法律框架以及民法与社会组织参与下的民政法治合作的关联;最后,通过深入研究民法对社会组织参与下的民政法治的问题与挑战,包括隐私与数据保护问题、责任与问责制度和法律监督与改进建议,强调了民法对该领域的重要性。总之,本文旨在为社会组织、政策制定者和法律实践者提供有关社会组织参与下的民政法治合作与协同机制的全面理解,以推动更有效、协同的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耿晓莉 《法制博览》2024,(6):163-165
法律思维能力是一个“法律人”最为核心的素养要素,是其所不可缺的基本功。法律思维能力的养成需要经过法学教育的专门训练,所以法律思维能力培养是法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作为整个法学课程体系当中占基础性地位的民法学,其不仅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辨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核心课程。本文中笔者就多年来从事民法学教学经验和体会,就民法教学为什么是法律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以及如何在民法教学中进行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张彬 《法制博览》2013,(6):70-71
房屋转租行为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多发现象,由于缺少法律条文的明确规制,引起越来越多的民事纠纷。在转租行为中,存在着两个租赁关系,即出租人与承租人之间的租赁关系、承租人与次承租人之间的租赁关系。通过针对转租情形,探究不当得利请求权得否作为一种可能的请求权基础,为当事人解决纠纷提供不当得利角度的可能途径,这也是法律的指导作用应当为当事人提供合理选择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不断实施与深化,对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民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基本的组成部分,民法基本原则是当前我国法学界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研究工作中十分关注的内容。《民法通则》在我国发挥着民法典的功能和作用,民法基本法则也可以成为私法基本原则,也是我国私法最高法则。本文就主要针对民法基本原则在知识产权法中的相关应用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教育法》授权我国高等学校"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在实践中办学自主权因性质不同其内涵存在较大差异。"开除学籍"作为高校处分权中最严厉的形式,其要件设置、审查标准在学界和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基于对高法公报案例中"甘露不服暨南大学开除学籍决定案"的分析,揭示案中不确定法律概念的解释方法及校规作为参考适用的规范效力。  相似文献   

14.
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民法的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发展,然而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并不完全相同,在一定范围内民法规范是民法原则的一种补充,而民法规范是民法原则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何建 《法制博览》2013,(5):216+215
民法的出现,使中国的法律文化由传统偏重刑罚的刑治逐渐趋向民法时期,强调损害赔偿。梅因定律谓言之"中国的法制则以逐渐扬弃身份导向,而逐步进入以契约为导向的法律时期。"在民法中,虽说公民权利受到侵害可以请求损害赔偿,但民法、侵权责任法未能涵盖完善所有合理的赔偿,侵权行为发生后,往往求偿不可期待。既定法律在实际中并不是都能按照理想的预期发展而成立的。此时,就出现了需要社会的"网",从而来进行一定的社会补偿①。  相似文献   

16.
王琪 《法制博览》2015,(4):111+110
从理论上讲,经国家认可的习惯,具有民法渊源的意义。外国民法中常规定,无法律规定时,依习惯。但我国现行法律至今都没有将民事习惯规定为民法的渊源,具体认可习惯的规定也几乎没有。民法作为处理民间纠纷的主要裁判依据,要使纠纷得以圆融解决,就不能不考虑风俗习惯的影响。因此,我国未来民法典的制定有必要将民事习惯作为法律渊源,以使民法典更能挈合中国社会,充分调整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7.
周硕 《法制博览》2013,(2):117+115
民法与刑法是存在交叉的,其主要表现在调整对象、法律规范、行为界定以及法律责任等多个方面上。正是因为刑法和民法存在许多的交叉之处,所以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要从整体出发,进行交叉式的思考,要具有民法和刑法的关联思维,以此同时注重民法的前置的思想,所以本文就民法与刑法的交错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民法与刑法交错的表现,之后阐述分析了在遇到这类问题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无因管理是民法债法体系的一项重要制度,其历史来源悠久,内容博大而丰富,起源于罗马法,是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建立与发展,符合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观要求,符合社会理性。本文将从无因管理的制度定义、构成要件、效力等几个方面对当前我国民法上的无因管理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洪逸涵  薛静  吴昊 《法制博览》2023,(27):53-56
委托付款的法律性质认定存在名义与实质的多种区分,具有深层次的理论及实务探究意义。本文由一则常规案件出发衍生相关法律争议,从委托付款的法律性质认定与要件出发,分别阐述债务转移、债务加入、由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债务履行承担、保证这五种实质法律关系。在基于理论研究、结合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对前述五种法律关系进行区分认定,确认司法认定的具体路径并对法律文本的草拟提出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分析我国隐私权民法保护现状的基础之上,指出了当前民法保护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国外的经验,对如何完善我国隐私权民法保护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