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行《著作权法》仍将著作人身权下属的署名权、发表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均定义为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人身属性权利,仍未解决与市场需求和著作受让人真实目的不一致的问题,不利于作品流通、变现。应通过明晰著作人身权的财产属性,揭示著作人身权对于作者发挥的财产属性,对于著作人身权的保护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著作财产权的一种手段,契合国内实际需求,顺应著作人身权与人身属性逐渐分离的趋势,调整著作人身权的相关规范的表述,将财产属性显露并进行保护,更有利于著作财产权受让人对作者的著作人身权进行支配使用,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亦增加了作者的作品流通变现的能力以及保障作品受让人的财产利益。  相似文献   

2.
孙斐然 《法制博览》2014,(2):201-202
追续权是艺术作品的作者等权利人依法从作品交易转让中获取转让提成费的权利,同时具有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的性质。各国对追续权的立法从主体、客体、保护期限以及行使方式等方面都有所差异。2012年著作权法修改草案首次在我国设立追续权,规定在美术、摄影作品的原件或者文字、音乐作品的手稿首次转让后,作者或者其继承人、受遗赠人对原件或者手稿的所有人通过拍卖方式转售该原件或者手稿享有分享收益的权利。相较于国外,我国追续权制度才刚刚起步,还需要进一步追续权的客体、保护期限等进行限定,建立转让提成费计算方法,分类确定提成比例,由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代为行使,为其进入实践设置过渡期限,出台具体适用规则加以限制,保证制度与市场的衔接。  相似文献   

3.
黄兰 《法制博览》2024,(10):52-54
著作权归属问题是完善著作权法律制度的核心问题。合理的权利分配为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实现了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的转变。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创作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本文与职务作品著作权相关理论相结合,对职务作品的概念和标准展开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总结出职务作品著作权主要存在“工作任务”界定的不清晰、单位的“优先使用权”权利过大、职务作品与委托作品存在交叉和人身权归属有待明晰的问题。从而认为应该通过明确“工作任务”的概念、调整单位优先使用权、确定职务作品与委托作品权利归属和明晰单位和创作人的人身权归属这四个方面来完善我国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制度。  相似文献   

4.
王新宇 《法制博览》2022,(4):121-123
在版权产业和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市场环境下,著作权转让和进行交易的数量逐年攀升.但由于我国法律条文对于著作权转让的规定有所欠缺,著作权重复转让而产生的纠纷层见叠出.为协调当事人间的利益平衡,维护知识经济交易的安全稳定和中国司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应当构建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转让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5.
当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侵犯网络作品著作权的行为屡屡发生,严重侵害了作者的权益,网络作品的著作权保护亟需法律保护。本文分析现实中网络著作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网络著作侵权行为的法律保护措施,为求找出一条合理保护网络著作权与促进网络环境改革与发展的兼具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时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 理论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动中,高度重视时代问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最新编辑出版的<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中,有180余次使用了时代一词.毛泽东重视时代问题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是著作权限制理论的重要制度支撑,与著作权法的利益均衡理论具有一致性。本文从利益均衡理论与著作权合理使用的本质出发,对三种著作权合理使用立法模式进行梳理和比较,对三种模式中涉及的利益均衡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张峰 《法制博览》2023,(13):79-81
互联网的发展为知识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滋生了互联网更多的著作权侵权问题。著作权侵权案件的认定难度大,不易直接辨别,司法实践中对事件行为可能具有多种解释。关于著作权侵权案件权属的认定,司法实践和学术理论中均存在较多的争议。本文以具体的著作权侵权案例作为分析对象,研究司法实践中面临的实体问题,探讨司法实践中关于著作权侵权案件在司法程序中的权属认定问题。旨在为著作权侵权案件的司法审判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丁毅 《法制博览》2023,(18):65-67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直播产业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由于直播平台节目同传统节目相比有着制作播放同时性与互动性的特点,导致了当前的著作权法律规范无法解决该领域的所有问题。本文从直播平台著作权侵权概述入手,分析我国直播平台著作权侵权制度的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的完善路径,旨在回应时代所需,为直播平台著作权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作为商品的民间音乐进入了大众视野,其在商业化使用中也存在各种著作权问题,这对民间音乐的文化传承带来许多损害.因此,随着时代的变化、录音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民歌的版权保护问题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就各个法系对音乐著作权的保护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我国民间音乐著作权发展提供一定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收回作品权属于著作人身权,多数大陆法系国家的著作权法中都规定作者享有收回作品权。为防止作者滥用权利,收回权的行使条件也较为严格。文章对收回权的内涵、类型、特征予以分析,并对收回权的行使条件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李晓钰 《法制博览》2024,(1):151-153
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也日新月异,世界各国均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大国之间科技竞争的焦点,投入大量资金与技术研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身影也出现在信息网络、科技、交通、餐饮、通信、公共消费场所等涉及我们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场合之中。虽然人工智能助力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出现对传统的著作权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期待知识产权理论尤其是著作权法制度对该问题作出回应。本文将从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归属的角度入手,从我国现行有效的著作权制度出发,为人工智能能否成为著作权法中的适格主体以及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归属制度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13.
钱艺 《法制博览》2023,(1):40-42
随着时代发展,人工智能进行创作的事例屡见不鲜,人工智能创造物是否能享有著作权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法律问题,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人工智能的主体适格性。人工智能虽然能够产生创造物,但从根本上还未脱离“工具”的地位,不具有独立性。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看,人工智能属于客体,不能超越其属性而享有著作权。人工智能也难以满足现有法律框架的要求,因此无法作为著作权客体。  相似文献   

14.
伴随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发展,有关其中著作权理论和实践面临严峻考验。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经验,引进"权利弱化与利益分享理论",结合中国与数字图书馆有关著作权立法现状,提出完善方案。并强调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完善数字图书馆中著作权管理制度,达到著作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共赢。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甲公司与某外国乙公司在中国境内创办有限责任公司,乙公司未足额缴付出资额并将全部出资转让香港丙公司。案例中出资额转让引发了违约责任承担等问题,文章从合同法理论角度和现实角度阐述了未足额缴付出资额一方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出资额转让履行法定程序以及出资额转让的限制规定。  相似文献   

16.
郑忠国 《法制博览》2023,(11):51-5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媒介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为满足人们“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情节有趣的短视频传播媒介逐渐兴起。与之同时抄袭、盗版现象层出不穷,极大影响了短视频行业的发展。为避免短视频文化领域“劣币驱逐良币”,因此本文对短视频著作权保护问题做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短视频著作权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即短视频作品属性认定问题、“非原创型”短视频合理使用认定问题,以及短视频平台间接侵权责任认定等。针对短视频著作权保护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明确视听作品独创性考量因素,明确合理使用相关规定,完善短视频平台间接侵权责任相关法律制度,去弥补短视频著作权保护相关法律制度之不足,从而有效遏制短视频著作权侵权现象,实现短视频产业发展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7.
蒋林森 《法制博览》2015,(4):120+119
著作权法是一部关于作者专有权与社会公有权的平衡性法律。1一直以来,著作权法都是以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为主的法律,往往弱视著作权限制问题。2然而著作权限制的渊源由来已久,早在洛克时期就已在其朴素的财产权劳动理论思想中涵盖了相关权利限制问题。著作权限制中包含的公平正义、利益均衡以及民主文化文明思想均为其存在提供了合理性。灵活有效地运用著作权限制制度,有助于推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8.
罗茵 《法制博览》2013,(5):86-87
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微博逐渐成为网络信息传播和社区人际交流的主要方式。这种新型的网络信息沟通平台在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娱乐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我国现有著作权的法律保护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在对微博著作权认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析微博著作权侵权行为的种类和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微博作品著作权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创意经济、创意产业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力量,传统著作权理论对于创意的保护存在一定的缺憾,在我国新的著作权法修改之际,应将创意权纳入为新的保护内容,保障创意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网络人身权侵权损害赔偿案件类型不断涌现,部分案件甚至引起了较大的、有时也是恶劣的社会影响。本文拟通过对互联网中人身权侵权损害赔偿案例进行研究,希望对人身权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