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陈英凤 《先锋队》2011,(12):63-63
年底“突击花钱”年复一年在上演,成了我国财政支出工作中的一大“风景”和“顽疾”,不仅大大增加了不必要的行政成本,而且很容易造成行政机关内部的腐败。虽然每到年底有关部门都会要求各地不得突击花钱,但往往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2.
年底突击花钱年复一年在上演,成了我国财政支出工作中的一大风景和顽疾,不仅大大增加了不必要的行政成本,而且很容易造成行政机关内部的腐败。虽然每到年底有关部门都会要求各地不得突击花钱,但往往收效甚微。一些单位之所以搞年底突击花钱,或者是由于财政资  相似文献   

3.
百字杂论     
质疑“献礼工程”“献礼”心态实际是“官场”上一种自我炫耀的庸俗心态。国家有喜庆事件,地方政府有什么理由“突击”花纳税人的钱?就为了出名?就为了出政绩?若真的对祖国有深厚感情,那就应该从勤恳工作、珍惜民财民力做起。因为只有老百姓都快乐幸福了,节日才会祥和,政府才真正有脸面、有政绩。——张书林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的新农村,其实质是以满足农民需求为导向的新农村。乡镇政府作为新农村政策最直接的执行者,利用本级自筹财政资金与中央、上级政府转移支付资金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其财政支出结构对新农村建设绩效具有重大影响。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政权逐步由"汲取型政权"转型为"支出型政权",乡镇政府财政自主性逐步丧失,致使其财政支出结构的偏差,导致新农村建设的"物的新农村"倾向突显。乡镇政府具有"地方国家"、"政党助手"、"地方政府"、"官员理性"多维特性,决定了乡镇政府财政支出的复杂性。"地方国家"维护稳定,"政党"巩固执政基础,"地方政府"偏好政绩,"官员理性"偏好晋升,形成乡镇政府的财政支出逻辑。要实现农村善治,乡镇财政支出应重在农民发展能力提升,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实现"为农民而支出"。  相似文献   

5.
正据11月18日出版的《第一财经日报》披露,1-10月,全国财政支出约11.4万亿元,完成预算74.2%。按照年初2014年全国财政支出153037亿元的预算,11月和12月全国财政支出将高达39484亿元。这意味着全年超四分之一的财政资金在最后两个月内集中花掉。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年末"突击花钱"现象将再次出现。年末突击花钱一直备受舆论诟病,在  相似文献   

6.
言论集萃     
《先锋队》2005,(1)
向“干部经济”开刀地方政府靠借债养人,借债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借债吃喝玩乐,被当地百姓戏称为“干部经济”,其最大受害者是国家利益,是党的形象、党群关系和政府诚信。有效遏制政府债务泛滥,必须果断地拿“干部经济”开刀。首先,“干部经济”是违法的,按照法律规定,只有中央政府才有权举债,地方政府是无权借债的。其次,“干部经济”就是腐败经济,要像治理腐败那样整治“干部经济”。只有这样,才可能扭转政府入不敷出、靠借债过日子的困境和尴尬。(尹卫国)“民情日记”莫变味时下,不少地方要求干部在服务“三农”时记“民情日记…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4,(17):77-78
腐败是世界性现象,在反腐败的警钟长鸣之中,“破窗效应”与“寒蝉效应”值得关注。 所谓“破窗效应”是指,一幢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由此类推,一个腐败横行的地方,人们对腐败司空见惯,甚至会群起仿效,变本加厉。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介业的繁荣。与沟通信息、互通有无的市场中介不同的是,时下,在某些地方出现了一种特殊的中介机构———专门收费为企业和群众到政府管理部门报批、跑证。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不方便或办不成的,只要舍得花钱,这种中介机构负责为你把事办成。所交的钱,一部分付中介机构的服务费,一部分则用于到政府部门打通关节。这种专门收费为企业和群众到政府管理部门报批、跑证的中介机构,实际上是一种腐败“中介”,它无形中为政府与企业、群众之间设置了一堵墙,不但增加了企业和群众的额外负担,而且腐蚀了机关干部,…  相似文献   

9.
什么叫“政绩工程”,以笔者拙见,大概就是一些领导干部、政府官员,为在任期间有所建树而不切实际地实施的一些项目。一旦把“政绩工程”当作官场攀登的阶梯或升官晋级的敲门砖,政绩工程也便成了“形象工程”、“花架子工程”。结果往往是轰轰烈烈上马,凄凄惨惨收场,为官者“政绩”到手,或升官晋级,或“政声”远播,损失的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当地百姓的利益。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十分看重“政绩工程”,他们在任期间会把“政绩工程”搞得有声有色,会制定出一系列的“十大工程”、“八大工程”,确实能鼓动人心。但无论几大工程,…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呈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但是财政生产性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不断缩小。从政府支出的公共品模型和拥挤模型出发,对国家财政、地方财破总支出和生产性支出规模的经济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仍需要政府强力推动;中央财政生产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远高于地方财政生产性支出;国家财政的非生产性支出规模过大,不利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与微观经济主体一样,地方政府作为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其行为同样要受“给定条件”的制约。地方政府行为失范与否,关键不在于其动机好坏,而在于具有普适价值的政绩评价体制是否合理、有效。现行的有缺陷的体制是导致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失范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最近,有媒体披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断扩大,究其原因,对地方政府“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尚未形成明确的政绩考核“债务指标”,  相似文献   

13.
通过VAR和VECM框架分析各项财政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动态影响,应用DF-GLS检验、KPSS检验、IRF、方差分解等方法研究发现:财政支出中消费性支出、经济建设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起到挤出效应,转移支付支出、文教科研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起到引致效应.短期内消费性财政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最为显著,中长期经济建设支出、转移支付支出、文教科研支出则对农村居民消费起到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政府采购协议》(GPA)将政府采购定义为以政府直接使用或政府消费为目的而购买的物品,是政府机构的物品采购。政府采购可以减少交易费用,节约政府支出成本;发现均衡价格,提高公共资金的效率和全社会福利;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防止腐败,被称之为“阳光下的交易”。我国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加强宏观调控,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和加强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围绕人才资源展开竞争已成为理论研讨焦点。既有研究关注到了政策营销对于“竞争人才”的重要意义,但尚未对营销效果发挥的作用机理展开深入分析。对此,从营销人员特征切入,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二十多年的浙江为调查场域,依托扎根理论研究和结构方程模型展开的混合研究表明:营销人员特征对人才政策价值营销效果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利益感知在营销人员特征与人才政策营销效果的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政策获取意愿在营销人员特征与利益感知的关系中、利益感知与人才政策价值营销效果的关系中均发挥了负向调节作用。这一结论可为政策营销工具在人才政策领域的运用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地方政府利用营销人员自身优势激发政策受众的自我意识,继而提高人才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推进,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大力减少审批事项.然而,在一些领域和地区,“改革红利”却被“红顶中介”截留,企业负担不减反增,严重制约了市场的活力,也为寻租腐败提供了机会—一 2017年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继续将简政放权作为当头炮,直接打向“红顶中介”乱象.  相似文献   

17.
财政工作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肩负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和责任。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做大财政“蛋糕”,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效益型理财思想。一要追求财政配置资源的规模效益和乘数效应。公共财政要求政府以充分发挥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为目标,以弥补市场失灵为着力点,以公共领域为职能范围,属市场范围的支出就要退出,属公共领域的支出就要介入和加强,这样可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财政投资重点,提高财政投资的规模效益,增强财政投资的乘数效应。二要追求财政收入与支出的高质量。…  相似文献   

18.
沈荣华 《学习论坛》2007,23(2):43-46
发达国家的政府间职责划分,既有许多差异,又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资参考的做法和经验有:依法界定各级政府的职责权限,建立政府间分权体制;将政府事务分为国家事务、地方自治事务和中央地方共有事务,并依此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分工范围;各级政府支出主要用于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中央政府在全国财政支出中一般居于主导地位,承担主要支出责任;改革的趋势是逐渐扩大地方政府的职责权限。  相似文献   

19.
时下,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为了获取个人“政绩”,纷纷抢着上马“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顾当地是否真正需要或是否迫切需要这些项目,也不顾政府口袋里是否有钱,有的地方竟预支、花光未来若干年的政府财政收入,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出  相似文献   

20.
资源是稀缺的,财政收入是有限的。从个人预算约束的原理分析财政的预算约束会得出几乎相同的结论。以既定的财政收入作为预算约束的总量控制,把财政支出划分为工资性支出与建设性支出来进行分析,会出现一种“强制替代”的情况,这就是我们要调整支出结构和节约财政支出以及强化预算约束的必要性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