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侵犯网络作品著作权的行为屡屡发生,严重侵害了作者的权益,网络作品的著作权保护亟需法律保护。本文分析现实中网络著作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网络著作侵权行为的法律保护措施,为求找出一条合理保护网络著作权与促进网络环境改革与发展的兼具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在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加持下,互联网医疗行为打破了传统医疗行为的地域限制,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共享。互联网医疗行为与传统的医疗行为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尤其是互联网医疗中远程医疗模式的应用,使得传统的医疗过失犯罪理论在互联网医疗过失犯罪的认定与处理中遭遇了困境。医疗过失犯罪认定的关键在于医疗注意义务和医疗注意能力的判断。在追究互联网医疗过失责任时,不应拘泥于传统医事刑法对医疗过失责任的判断标准,而应在充分认识互联网医疗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探寻互联网医疗中医务人员注意义务和注意能力的内容及判断标准,进而准确地认定医疗过失及合理地分配医疗风险和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高校在运营校园网络媒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使用大量网络图片,这使得校园网络媒体日渐成为侵害图片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的高发地。基于对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以高校为被告的侵害图片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诉讼裁判文书的分析可知,当前涉及高校的网络图片侵权纠纷呈现出原告撤诉较多、索赔金额过高、多为图片经营公司提起的批量诉讼、争议焦点在原告是否适格和被告是否合理使用以及被告败诉居多的特点。由于高校网络媒体工作人员著作权意识薄弱,网络图片作品著作权权属不明,图片经营公司存在商业化维权行为,因此高校要规避图片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风险,不仅要从内部层面采取措施,还需要借助外部层面如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社会公众、网络图片行业和网络平台等多方主体的参与,协同共治网络图片作品著作权市场。  相似文献   

4.
孙利昌 《法制博览》2023,(27):38-40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短视频的兴起,网络暴力便有了良好的温床,侮辱诽谤型、网络谣言型和人肉搜索型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造成了诸多令人痛心的结果。网络暴力的治理,需要厘定网络暴力的界限和行为模式,准确认定群体性网络暴力中各参与者、帮助者的责任。网络暴力犯罪治理的路径选择有三:出台司法解释,增设“网络暴力罪”条款以及通过专门立法的形式。三种法律规制方法综合使用,能够对网络暴力行为形成全方位的有效治理。同时可以根据实践情况和需要,坚持司法解释优先的原则,按步骤完成网络暴力行为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5.
张鑫 《法制博览》2013,(10):197-198
在特定的条件下,法律允许他人自由使用著作权作品而不必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也不必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的情形,在著作权法领域被称之为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是调整作者、传播者、使用者在行使著作权及邻接权过程中矛盾与冲突的一项利益均衡制度,具有平等性、公平性、公益性、合理性的法律价值。然而其"合理性"之判断标准却面临着立法上的缺陷以及司法上的困境,学界也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本文将从介绍各国"合理性判断标准"主要立法模式入手,在结合外国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相关立法进行分析,进而对合理使用之构成要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当今时代,正是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网络游戏产业应运而生,成为拉动本国经济增长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可是,网络虚拟财产也成为人们备受关注的新生事物,而由网络虚拟财产而引发的纠纷也逐渐增多。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网络虚拟财产民法保护立法现状,着重分析了我国网络虚拟财产民法保护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给我国网络游戏界以及广发网络游戏用户提供如何对网络虚拟财产进行保护的措施,让网络游戏产业更加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用户的膨胀,令人堪忧的网络欺诈也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同时野蛮生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刻存在被不法分子践踏的风险,网络欺诈的存在必然也挤压了多数守法商家正常经营的空间,对行业的规范经营带来了不可逆转的负面效应。如何在良莠不齐的网络广告中,甄别网络欺诈行为,成为必然也是必须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颖 《法制博览》2024,(2):39-41
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短视频平台层出不穷,给二次创作短视频提供了创作的便利条件,使得更多的普通用户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二次创作短视频迅速在经济市场中分得一杯羹。但在现行《著作权法》体系下,二次创作短视频与原视频的侵权纠纷愈演愈烈。司法实践中为保护原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判定二次创作短视频侵权,严重影响短视频行业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平衡二次创作者、著作权人与公众之间的利益,本文通过分析二次创作短视频面临的困境以及成因,对解决路径进行了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9.
许婕 《法制博览》2024,(7):67-6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内容同样具有普通作品所具备的独创性、可复制性,理应受到著作权法保护。而作为创作者的人工智能本身并非著作权的主体,而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越来越多,倘若不把其纳入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势必会造成阻碍。因此,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的归属确定有着重要意义,应当根据人工智能程序使用者和设计者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通过明确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保护,提高信息技术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相似文献   

10.
商标合理使用制度是商标权限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种均衡私权利和公共利益的机制,也是解决侵权纠纷的重要原则。本文从商标合理使用的概念入手,分析商标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借鉴国外的先进立法,进而对我国商标合理使用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数字音乐产业己经确立了它在我国数字内容产业中的重要地位,但由于我国数字音乐作品著作权保护的立法现状及保护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使许多著作权人越来越难以控制其作品,导致日益泛滥的网络侵权行为。所以我们对于网络环境下数字音乐作品的著作权应采取措施予以保护,以促进中国数字音乐产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现行刑法欠缺对特定虐童行为给予否定评价的能力。虐童行为符合刑法所要求的犯罪化标准,存在犯罪化的现实需要。虐童行为的犯罪化宜采取:奉行刑法“最后手段”原则,合理设定虐童行为入罪的标准;采用行为类型化的立法模式,将虐童行为纳入整体的刑法健康权保障体系之中;理性审视刑法既有罪名规制范围与行为类型的内在关系,力戒“就事立法”的简单化操作;删除刑法虐待罪的规定,增设“虐待被保护人罪”。  相似文献   

13.
黄兰 《法制博览》2024,(10):52-54
著作权归属问题是完善著作权法律制度的核心问题。合理的权利分配为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实现了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的转变。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创作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本文与职务作品著作权相关理论相结合,对职务作品的概念和标准展开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总结出职务作品著作权主要存在“工作任务”界定的不清晰、单位的“优先使用权”权利过大、职务作品与委托作品存在交叉和人身权归属有待明晰的问题。从而认为应该通过明确“工作任务”的概念、调整单位优先使用权、确定职务作品与委托作品权利归属和明晰单位和创作人的人身权归属这四个方面来完善我国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制度。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呼唤网络虚拟财产立法的完善。完善有关立法不无道理,但在法律资源尚不充分的情况下首倡民事立法是否合理尚有待进一步考量。毋庸讳言,在立法层面,民法先行有其进步性,但其局限性亦不能被忽视。本文从网络虚拟财产的发展窘境入手,阐述了网络虚拟财产立法保护的进步性,论证了网络虚拟财产民事立法保护的局限性,进而提供了一种解决网络虚拟财产立法保护问题的理论进路。  相似文献   

15.
郑圣烟 《法制博览》2023,(35):88-90
当代社会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公证业务办理服务模式带来了新的创新与发展机遇。在“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中,公证业务办理服务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本文将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为公证机构和相关行业提供有益的借鉴,助力公证业务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环境的日益壮大,一些软件开发商常常利用法律空白从事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盈利,破坏竞争规则;为营造良好的软件竞争环境,促进我国软件行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法制,抑制恶性竞争应是法律应有之义;同时,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理念,树立软件行业非歧视性原则即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数字     
《南风窗》2016,(26)
正5.14%据最新发布的《2016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14亿,用户使用率为72.4%,与去年年底相比,用户规模增长了1000万人。互联网电视用户主要分布在江苏、广东、山东、浙江以及四川。50岁以上的网络视频用户是新闻、信息资讯的忠实粉丝群,而年轻人普遍对美剧情有独钟。网络视频用户使用最多的设备是手机,其使用占比高达94.9%,比去年增加了18.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8.
公款被挪用后的用途是一个动态的行为,在实践中使用行为往往与行为人最初的目的存在差异,在对挪用公款的具体使用类型进行判断的时候,不能根据数额和法条机械的"对号入座",而要结合立法目的进行科学、合理的论证。  相似文献   

19.
网络上模仿讽刺作品有大行其道之势,针对其是否符合合理使用,我们从试从法律上出发进行说明,针对法律规定的"学习使用"构成合理使用提出怀疑,辨析模仿讽刺作品的合理性。进而讨论当下的网络环境中存在的法律困境,一切都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当前互联网社交平台下的用户交流互动间产生的法律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首先通过引入一例网络暴力案件进行简单分析,然后对当前互联网各社交平台用户交互现状进行阐述。接着引入可能涉及的法律条文,界定用户交互触及的法律问题。最后根据分析的法律问题提出对应的建议和措施,希望能够为网络用户交互环境带来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