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超 《法制博览》2014,(2):142-144
在审判实践中,管辖权异议这项权利屡屡被滥用,成了被告拖延诉讼的"合法武器"。虽然,绝大多数管辖权异议案件最终都被法院裁定驳回,但这一问题已严重干扰了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背离了司法的公正与效率价值,应引起重视。另外,由于我国当前立法上的不足,这类案件中的滥用管辖权异议行为受害者大多是"有损害无救济,有侵权无惩罚"。屡屡发生的权利滥用行为拷问着法律的正义品性,冲击着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如何对滥用管辖权异议的行为进行规制,为受害者提供司法救济,也已成为困扰司法界的一个现实难题。本文拟对目前存在的这种被告滥用管辖异议权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劭阳 《法制博览》2022,(15):129-131
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是民事执行程序中非常重要的救济程序,由于我国在执行异议之诉制度上立法起步较晚,相关法律规定并不明确,且受执行过程过各种因素的影响,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这项制度所发挥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司法实践中,很可能导致第三人滥用该制度,发生恶意阻止执行的行为,进而增加了执行的困难.针对目前执行异议制度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赵立华 《法制博览》2023,(10):70-72
施工总承包合同、专业承包合同纠纷适用专属管辖。工程勘察合同、工程设计合同、施工劳务合同纠纷可协议约定管辖。实践中,鉴于施工劳务合同纠纷发生的管辖争议比例较大,提起诉讼的施工劳务合同一方为了有效避免管辖权异议,应如何正确选择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从最高人民法院到地方基层人民法院,各级法院对施工劳务合同履行地的认定标准不统一,有的法院认为在建设工程项目所在地,有的法院认为在接收货币一方所在地。在施工劳务合同当事人未协议约定管辖的情况下,出现纠纷时,建议起诉一方首先选择向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切忌把合同履行地误认为工程项目所在地,而向工程项目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否则,有可能面临被法院裁定不予受理,或因被告一方提出管辖权异议成立,导致案件被法院裁定移送管辖。  相似文献   

4.
实证调研发现,对未成年被害人的保护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而我国对刑事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障,存在刑事法律援助中对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的空泛、具体诉讼程序中缺乏对未成年被害人进行专门保护的细化规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对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的保护不力、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存在立法缺漏、刑事执行环节的跟进保护乏力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立法上对未成年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护,应从加强对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害人的法律援助制度、细化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害人在诉讼过程中的保护程序和制度、在附带民事诉讼程序中加强对附带民事诉讼原告的保护,以及构建完善、系统的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等方面进行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5.
伍子健 《法制博览》2023,(8):130-132
律师的调查取证权是律师得以开展执业及相关工作的重要权利之一,而律师调查令制度的建构关系着律师的调查取证权的行使与运用。《民事诉讼法》与《律师法》虽已经规定了律师享有调查取证权,但是并无配套及详细的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律师调查取证权不仅对于维护诉讼参与者的权益,对于维护法院公正地位,诉讼制度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效果。有鉴于此,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摸索律师调查令制度的建构,但是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将从立法等层面提出在民事诉讼视角如何完善我国的律师调查令制度。  相似文献   

6.
邹萍 《法制博览》2023,(10):100-102
诉权是当事人进入诉讼程序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设立法院的目的就在于使当事人能行使诉讼的权利,对当事人实体法权益进行保护,法院的准入门槛不可设置得太高,于是立案审查制转换为了立案登记制,而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近年来随着立案登记制的实行,案件数量的上涨已成共识,而当事人滥用诉权的行为也不在少数。本文中,笔者以上海某公司诉温州某公司、王某某因申请诉中财产保全损害责任纠纷一案为视角,通过对该案中滥用诉权行为的分析,试图整理出法院审查滥用诉权的逻辑及裁判思路,进而对滥用诉权的认定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骆婧 《法制博览》2022,(5):151-153
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制度设计是为了平衡申请人与案外人之间的权利,真正保障权利人的利益,在案外人滥用该权利的情形下会给申请执行人造成利益损害.继续执行责任保险是法院与保险公司共同探寻的新型保险产品,现如今,继续执行责任保险又有新的演变形式,由责任险演变为保证险,对于这一新变化进行深入解读和认识,厘清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有...  相似文献   

8.
尹维达 《法制博览》2013,(11):16-18,15
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明确了被害人的诉讼地位,首次明确公诉案件被害人是当事人,在法律上确立了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同时明确了刑事被害人的诸多诉讼权利。但是,我国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如没有赋予刑事被害人上诉权、刑事被害人知情权不足、没有建立国家补偿制度等等.我国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地位及权利在实践中存在立法和制度上的缺陷,只有不断完善才能有利于保护被害人的基本权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最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王祥君 《法制博览》2013,(5):235-236
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作为冲突法上的一项基本制度,其根本目旨在通过排斥和该国的道德和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的外国法的适用,从而能够更好的维护本国利益。但因为公共秩序保留制度自身巨大的收缩性,因而其也给予了法官广泛的自由裁量权,这在某种程度上容易致使该权利的滥用。本文立足于对我国现阶段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的各项立法制度梳理,总结出这种制度在我国立法实践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缺陷,从而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一些个人的改善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制度层面对权利运行提出了要求。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必然能够防止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滥用现象,形成对权力的有效约束,最终实现权利的阳光运行。  相似文献   

11.
在法律中对诉讼权利加以确认是诉讼权利取得和实现的基本前提。在以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为目的的刑事诉讼中,要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较成年人更多的诉讼权利保护,就应当时其诉讼权利在立法上加以特别规定,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保障未成年犯罪人的合法权益。然而,我国未成年犯罪人刑事诉讼权利的法律规定,与联合田国际公约规定的国际标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对我国未成年犯罪人刑事诉讼权利的立法规定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董猛孟 《法制博览》2013,(2):185-186,122
案外人异议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重要的执行救济制度,其目的是在民事执行程序中,保障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的案外人的合法权益。但是,在实践中,却存在很多适用上的不便和争议,降低了司法机关执行效率,损害了执行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究其原因是因为当前我国的案外人异议制度还存在着诸多有待改善之处。本文以促进案外人异议制度的完善,维护司法公正为目的,针对制度的不足提出改革建议和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吴晓丽 《法制博览》2014,(1):154+153
在刑事诉讼中,辩护权的行使是现代国家保护人权与司法公正的体现。我国现行的辩护制度不够完善,辩护律师的权利得不到全面的保障,阻碍了司法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应该从完善立法、赋予律师豁免权、提高其自身素质等方面来健全律师的诉讼权利,以此充分发挥辩护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郭霁媚 《法制博览》2015,(3):147-148
由于社会财富的不均等,公司中也存在了相对的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由于股东权利的滥用以及追求个人利益的本性,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现行的《公司法》和一系列配套法规中对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本文以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作为重点,对该司法救济方式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达到更好的保护小股东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曹红坤  黄毅光  舒畅  张羚 《法制博览》2013,(5):121-122,120
随着我国社会法治的不断深入,人们通过诉讼维护其合法权益的意识得到很大提升,但恶意诉讼这种负面的法律现象也开始涌现。恶意诉讼是诉讼当事人滥用诉权,损害对方当事人、第三方的合法利益的行为,违背法律要求和公序良俗。恶意诉讼严重的破坏社会秩序和安定性,造成国家司法资源的浪费,同时给当事人带来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伤害。基于我国司法还不够完善的现状,我们可以就西方发达国家关于恶意诉讼规制的优秀成果进行研究学习和借鉴,从完善立法和道德建设等方面针对恶意诉讼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苏佳 《法制博览》2013,(2):173-174
送达是连接司法机关和当事人的重要桥梁。我国将电子送达方式以立法形式直接规定在民事诉讼法中是我国立法对送达制度的完善,这将有助于民事诉讼效率价值的实现,保证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同时也适应了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但是电子送达作为传统六种送达方式的补充,也有其局限性。本文将在分析我国现行民事送达的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民事电子送达的建议,以期我国民事诉讼能够更好地实现公正与效率的双赢。  相似文献   

17.
韦超 《法制博览》2013,(2):100-101
诉讼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中最具中国特色的一项制度,其在解决纠纷、协调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践中,法院调解制度相对于法院审判制度也具有相对优越性。但是随着司法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法律意识的普遍增强,我国的诉讼调解制度在立法上以及实践上,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弊端,本文通过简述诉讼调解的意义及通过和国外相关制度对比浅析我国诉讼调解制度的弊端。  相似文献   

18.
李居 《法制博览》2023,(24):109-111
党的二十大指出,需完善公益诉讼制度。近年来,电信诈骗、网络诈骗频发,归根结底是因个人信息被大规模收集、倒卖,检察机关通过提起个人信息保护检察公益诉讼,能够有效遏制滥用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个人信息保护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出台也为检察机关提起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个人信息检察公益诉讼保护仍然面临许多障碍,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个人信息检察公益保护的必要性、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公民个人信息检察公益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张丽  魏星 《法制博览》2013,(8):220-221
异议登记是在不动产登记错误时,保护真实权利人的一个重要的法律途径。本文通过阐述不动产异议登记制度,对我国不动产异议登记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对完善不动产异议登记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朱文磊 《法制博览》2023,(16):98-100
租赁权设于抵押后、查封前的,考虑当事人诉求有助于处理被查封房产权利的冲突,开展立法统一。对于异议之诉案件,要确定审查合同效力,全面判断权利确立时间,且不审查纠纷,仅仅结合提供的证据判决是否附带租赁拍卖,建议给予租赁关系去除请求权和规定举证责任。本文针对不动产两权,也就是抵押及租赁权之间的冲突开展了分析,还探讨了有关的解决办法,以期能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