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晟 《法制博览》2023,(11):108-110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彩礼数额越来越高,“天价彩礼”屡屡见诸报端,尤其是江西成为此现象的“重灾区”。2021年,J市银行推出最高30万的“彩礼贷”更是引起全网热议。由于《民法典》规定的彩礼返还三种情形过于笼统概括,实践中同案不同判现象依然存在。本文通过对《民法典》施行以来江西省94份彩礼返还裁判文书进行分析,找到争议的焦点,提出明确诉讼的主体、确定返还范围与比例、优化过错原则运用等认定要素寻求更明确的标准,为法院审理彩礼纠纷案件提供有益司法参考。  相似文献   

2.
刘兆侠 《法制博览》2015,(8):207-208
《婚姻法》对男女双方自行订立婚约的行为并没有禁止,但不承认婚约具有法律约束力。订立婚约时给付聘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有之,直至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继续遵循这一习俗。关于聘金的法律属性,理论界与实务界一直存在争议。而且关于聘礼制度的处理,不同历史时期的处理也大相径庭,本文,主要对聘金的内涵、聘金与婚约的法律属性以及现行司法解释对此的规定与缺陷进行了分析,并对进一步完善聘礼返还制度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岳超 《法制博览》2013,(2):160-161
婚约财产案件及离婚引起的彩礼返还问题在现今民事案件中仍占一定比例,由此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结婚给付彩礼现象仍大量存在。彩礼在中国历史悠久,现今在我国广大农村、经济不发达地区仍存在此现象,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解释(二)》第十条对彩礼返还的条件进行了规范,为人民法院审理大量彩礼案件提供了可供适用的法律依据,该条规定实施以来,效果不尽如人意,经常导致判同案不同判,显失公正,引起当事人累诉、上访、缠诉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4.
王广庆 《法制博览》2023,(22):130-132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一)》第五条规定了退还彩礼的三种情形,这三种规定对于诉讼中涉及彩礼的返还、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指引。但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对彩礼的认定不明确,退还彩礼的规定较为单一和模糊,没有设定兜底条款,没有区分过错及诉讼时效。为解决和规范诉讼中彩礼的返还问题,从外在的方面看:需要完善立法、出台司法解释、发布指导性案例。从内在的方面看:需要提高法官的理论素养、提升司法为民情怀,完善监督、强化办案责任。  相似文献   

5.
彩礼习俗是我国各民族一项重要的民间习俗。随着经济的发展,彩礼数额越来越高,因彩礼而产生的纠纷也随之增多。回族的彩礼纠纷就像广大生活中的彩礼纠纷一样主要是彩礼返还方面的纠纷。笔者通过对回族婚姻习俗方面的分析和案例来表达现实生活中回族的彩礼纠纷处理规则,发现其优缺点,从而提出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随着民间金融的发展,民间借贷纠纷越来越多的诉诸法院,也给司法裁判带来了许多挑战,其中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是越来越突出的难点问题。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是夫妻共同债务的本质特征,也是认定夫妻共同债务的基础。《婚姻法》第四十一条对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采"共同生活标准",更符合婚姻本质;而《婚姻法》解释二第24条则采"身份标准",更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二者在成立标准和效果方面的不一致尤其是简单适用《婚姻法》解释二第24条在司法实务中易造成两难。在司法实践中,有许多法院严格按照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24条的规定来认定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在具体适用时仍然存在一些困境或者不公平的地方。一是夫妻中非举债方未分享到举债带来的利益,却被要求承担共同清偿责任。二是虚假诉讼增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对司法实践中造成夫妻共同债务认定困境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并在立法过程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但不按劳动法的规定订立劳动合同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法律上,这种情况被称为形成事实劳动关系,是不符合劳动法的。职工在劳动合同到期时,既没有终止又没有续订,  相似文献   

8.
正一.职工确认劳动关系应保存哪些证据?《关于确定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15]12号)第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  相似文献   

9.
朱董? 《法制博览》2022,(9):68-70
本文针对我国未成年人订立电子合同效力问题的现状,论述电子合同与传统合同的概念和区别从而引出未成年人订立电子合同根据情况不同,合同效力也有差异,通过对域外相关法律关于未成年人订立合同效力的认定,提出我国未成年人订立电子合同效力可借鉴之处和采取相关辅助措施完善未成年人订立电子合同的效力的办法等.  相似文献   

10.
何丹 《法制博览》2015,(5):77-78
婚姻法对财产关系的规制应当以人身关系为依托,注重对婚姻关系的维系。对于一方婚前财产婚后收益归属的认定,立法者应尽快明确有关模糊概念,实现法的稳定性与权威性。在目前没有明确界定相关概念的情形下,应当本着认可夫妻协力、重视婚姻共同体维系来解释有关条文。  相似文献   

11.
王宇靖 《法制博览》2013,(11):92-93
视听资料作为一种独立的法定证据种类,是科学证据的一种。偷拍私录视听资料的现象在司法实践中亦日益增多。偷拍私录行为属于法律容许行为,在一定条件内加以限制。目前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对偷拍私录视听资料是"有限制地承认"。但在司法实践中,在偷拍私录视听资料的合法性认定问题上尚无统一的标准。界定偷拍私录视听资料合法性问题关键在于,判断"偷拍私录"的行为是否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或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  相似文献   

12.
李惠 《法制博览》2013,(5):98-99
法官在审理银行储户存款被盗取案件时,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存款的法律性质即银行与客户关系的性质,加之对银行客户存款的所有权归属的规定也存在着模糊与矛盾,使得法官对相似存款被盗案件做出不同的判决。本文从立法、学理以及实际利益等方面思考,力求探讨存款的法律性质及其所有权归属,明确存款被盗取责任的认定问题。笔者偏向于将存款所有权的归属视为银行,由银行承担存款被盗取的相关法律责任,对客户的损失予以赔偿。  相似文献   

13.
杨溢 《法制博览》2013,(10):199-200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婚姻家庭关系中的夫妻债务问题也日益突出。我国夫妻共同债务的司法界定原则上应限于夫妻共同生活的目的和用途,其他负债尤其是以一方名义对外的负债,应综合家庭情况、第三人善意与否以及开支是否明显过分等因素区别对待。从审判实践中看,离婚纠纷中的共同债务的认定及处理愈发困难。因此,在审判实践中应怎样认定和处理好离婚纠纷中夫妻共同债务的具体情况,很值得探讨。本文对离婚案件中夫妻共同债务的概念加以界定,分析其在法律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虚假结婚行为是一种虚假法律行为,是男女双方通谋下结婚的外部表示与婚姻虚假的内心真实意思的不一致。婚姻法学界主要有虚假婚姻无效说、虚假婚姻可撤销说、虚假婚姻有效说三种学说,在立法上有虚假婚姻无效、虚假婚姻可撤销、虚假婚姻有效三种情形。我国原《婚姻法》对虚假婚姻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司法实践中采取表示主义法学理论原则下虚假婚姻有效的主张。对虚假结婚的法律规制主要是民事和刑事层面,规制和防范虚假结婚,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虚假结婚行为缺乏对婚姻法律的基本尊重,公然违反《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视婚姻为儿戏,毫无社会道德底线,扰乱司法秩序,败坏社会风气,是应该禁止的民事法律行为。然而我国现行《民法典》并没有对这一现象进行具体的规定和限制,司法实践中对这一行为的处理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实务中存在法理的分歧。因此,探讨虚假结婚具有现实意义和法律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立东 《法制博览》2024,(2):145-147
互联网平台劳动关系的认定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劳动者权益保护和平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定义、法律框架、认定标准与要素等多个方面对互联网平台劳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讨论了互联网平台劳动关系的定义和特征,分析了现有的法律框架和相关法规对互联网平台劳动关系的认定。其次,探讨了互联网平台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与要素,讨论了互联网平台劳动关系认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最后,展望了未来互联网平台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冯雪婷 《法制博览》2024,(4):163-165
文章深入研究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认定问题,涵盖了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责任的归属以及潜在的对策。通过详细分析相关案例和法律文本,揭示了当前存在的法律漏洞和争议,并提出有益的改进建议。研究的核心目标是为网络著作权领域提供更为科学和合理的解决思路,以实现两大关键目标:维护知识产权和促进网络创新。这一领域的法律责任认定一直是一个复杂的挑战,但通过深入研究和改善法规,可以实现更好的平衡,确保著作权持有人的权益受到保护,同时为网络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婚前财产公证从法律上对婚姻当事人婚前所拥有的财产数量、价值及产权归属等问题进行明确,对于预防婚姻纠纷,稳定家庭关系,保护夫妻双方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婚姻法》颁布以来存在的婚前财产公证等问题,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进行探讨和解读。  相似文献   

18.
孙宇 《法制博览》2024,(8):145-147
“夫妻”公司的性质,在实践和理论上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有些观点将“夫妻”公司认定为一人公司,或者说在处理公司的债务纠纷的时候适用一人公司的规定,要求夫妻股东对于公司的财产独立性承担举证责任,在不能提供充分有效证据的时候,判令夫妻股东对于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这种将夫妻股东公司认定为一人公司的做法实际上会扩大一人公司的适用范围,有可能会造成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滥用。根据与一人公司的差异性比较,夫妻股东公司并不是一人公司。同时,夫妻股东公司这种模式也为法律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找到了法律制度本身的一些缺陷和漏洞。所以,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有关夫妻股东公司的一些法律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相似文献   

19.
吴健 《法制博览》2024,(6):28-30
民事行为的效力与无效问题一直是民事法律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民事行为效力与无效问题的研究,探讨了民事行为的效力与无效原因、无效的种类、无效的效力后果等问题。民事行为的无效原因包括法律规定、当事人意愿、行为内容等多种因素。民事行为的无效种类包括相对无效和绝对无效两种类型。相对无效指的是民事行为在一定条件下被认定为无效,而绝对无效则是指民事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被认定为无效。当一项民事行为被认定为无效时,会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需要返还已经履行的权利和义务、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文章旨在全面分析和总结民事行为的效力与无效问题,为民事法律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陈笑笑  应韬 《法制博览》2014,(1):196+195
证据是准确认定事实、正确适用法律、恰当裁量刑罚的基础,是保证案件质量的"生命线"。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明标准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证据确实、充分,是指案件事实都有证据证明;每一个定案的证据均已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证据与证据之间、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不存在矛盾或者矛盾得以合理排除;共同犯罪中,被告人的地位、作用均已查清;根据证据推断案件事实的过程符合逻辑和经验规则,由证据得出的结论唯一。证据是办案的基础,定罪的前提,是完成刑事诉讼任务的保证。比如强奸案件,由于其本身的私隐性等特点,决定了此类案件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呈现证据单一、客观证据少、书证少、直接证据少,相反的间接证据多、言词证据多等状态,故对与强奸罪的证据如何认定以及标准等问题就更值得我们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