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杨周 《法制博览》2023,(29):97-99
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全面深化行政检察工作,主动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强化治理能力,对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规范行政,有效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杜春燕 《法制博览》2015,(5):150+149
责任政府的具体要求是权与责相统一的政府。责任政府的实现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但是我国责任政府建设中尚存在诸多问题,必须进行加强行政法制建设,提高公务员的责任意识。责任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的探讨有利于推进我国责任政府建设历程。  相似文献   

3.
钟雪丹 《法制博览》2014,(1):120-121
我国法律规定的高等学校民事主体身份,造成了我国高等学校行政主体的地位不明朗。西方国家均将高等学校作为行政主体来对待,因此,行政法治的精神都能得到充分体现。而在我国,由于高等学校行政主体地位不明确,造成高校行政行为难以界定,出现了大量侵犯学生权益的现象。高等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行使的是公权力,应当符合行政法治精神,因此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应当法治化。  相似文献   

4.
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规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国家治理体系与法治体系的协调与统一,可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法治现代化的相互促进,是铸就现代化强大国家、实现"法治中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贾智杰 《法制博览》2013,(7):125-126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是德国资产阶级宪政运动的产物,其意思是国家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必须依法行使。行政法治无论作为一种政治思想还是一种制度实践,都是法治的主要部分。本文将从法治政府的理论出发,讨论控权的必要性,结合西方各法治国家的实践经验,探究我国构建法治政府过程中法律对行政权力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席龙飞 《法制博览》2023,(21):45-47
行政协议具有行政性和契约性的双重特点,因此在司法审查中也需要坚持双重审查的司法审查原则。本论文拟通过法价值视域对“A县某鹏金属精密铸造厂诉A县人民政府搬迁行政协议案”进行研究,分析双重审查原则的法学基础和司法实践的必需性,指出该原则适用于行政协议审查所蕴含的法价值。并探讨双重审查原则存在的行政本位审查逻辑不能满足人民利益、协议有效性审查缺失有损公正、有效性与合法性审查未协调运作的司法适用现状,可以采用厘清合法性审查的逻辑、明确协议有效性的审查、实际融通有效性与合法性审查的方法完善,希冀以此实现该原则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7.
西方国家的行政问责法治化以主权在民、权责统一、责任政府、行政法治为理论基础,重视公众参与,强调权力规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我国应当立足国情,合理借鉴西方国家行政问责法治化的成功经验,加强问责立法,注重异体问责,积极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8.
任秀玉 《工会博览》2008,(10):113-113
本文对如何解决奥运会期间可能出现的若干行政法律问题提出一些粗浅建议,希望有利于实际部门反思借鉴,在办好这一举世瞩目的国际盛会同时,期待推动中国行政法治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法治与德治是治理国家的两种不同方式,二者各有特点。对于国家治理来说,单纯的法治或单纯的德治都有局限性,好的国家治理需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国家治理、法治、德治内涵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法治与德治具有非常紧密的辩证关系,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治理都需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立法、执法及法律宣传等方法并重;在守法方面,要在全社会形成守法的道德环境;在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的背景下,党政领导干部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从事活动,做到以上三点,方能促进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黄楠 《法制博览》2022,(14):30-32
法治是治理社会的一种手段.为提高法治水平,应当将法治思维贯穿在法律法规建设中.在编纂《民法典》时,就运用了法治思维,有助于完善国家法治治理体系,强化法治治理效果.本文研究了《民法典》中法治思维的具体运用,以期为法治社会建设提供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理论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治理国家新理念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党的领导实践、途径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我国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需要纳入法治的轨道,经济生活尤其需要法律的规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而垄断行为破坏了正常的竞争机制,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世界各国或地区都用刑法对其加以规制。我国应在刑法中规定垄断协议罪、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罪、行政垄断罪和拒绝反垄断机构调查罪四种垄断犯罪,并规定各罪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2.
胡艳 《法制博览》2013,(3):65-66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行政区域政府为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而不断谋求合作,为了确保合作长久稳定发展,区域政府间合作协议应运而生。合作协议从初步萌芽到现在的蓬勃发展,在实践发展中逐步得到完善,但其法治化和规范化发展仍然有所欠缺。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合作协议应该被纳入到法治化发展轨道。因此,本文从效力对象和效力等级两方面重点探讨了合作协议的法律效力,希望能为合作协议的法治发展提供协议理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春荣 《法制博览》2013,(2):179-180
行政强制制度是我们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制度。它对于保障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行政权力的有效的行使,以及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保护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法律制度的安排是否合理,以及运行是否恰当,直接关系着公民、法人、其他社会组织的基本权利。很多的行政行为中,行政强制直接影响公民的财产权和人格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很重大的。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是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举措,能有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从而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4.
曹飞跃 《法制博览》2023,(18):106-108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法律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传统法律法规中制定的内容与当下社会发展出现了诸多不相适宜的情况,迫切要求对现有的司法审查做出调整。本文从行政协议本质属性以及法律规范体系原理出发,充分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首先分析了行政协议中“行政性”与“协议性”的关系,以及行政协议司法审查的具体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行政协议司法审查法律的有效适用路径。  相似文献   

15.
朱玉霞 《法制博览》2023,(5):133-135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背景下,全球范围内众多国家不断加强在国际税收领域的对外交流及合作,以期在国际财经事务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推动国际税收行政合作,不仅有利于防范国际逃税偷税,有利于防范国际避税,还有利于开展双边或多边预约定价税收征管。因此,本文首先介绍了推动国际税收行政合作的必要性,其次阐述了国际税收行政合作的可行性,然后分析了国际税收行政合作中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探讨了国际税收行政合作法律机制的完善策略。  相似文献   

16.
董敬民 《法制博览》2023,(21):33-35
行政法是我国重要的部门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行政法的基本含义,既体现了其是国家一类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又说明其调整对象为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而非其他别的社会关系。行政法与行政息息相关,行政是行政法的重要内容,规范行政权是行政法的核心[1]。推进中国行政法治建设进程,就要学好行政法,尤其是要明确行政与行政权的区别,规范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行政程序法、规范行政监督法和行政救济法,控制和规范行政权,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7.
蔡永飞 《南风窗》2014,(18):28-29
<正>改革应当以取消所有特权为指向,而不应当在同样的城市中、在同一行政层级中制造出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特权来。省、市、县、乡镇、村,应当仅仅是不同区域的名称,区域之间应当享有平等的权利,越来越"扁平化"。中国究竟有多少个城市?官方统计为657个,但这个数字和人们的认知和感受十分不同。先从一份官方文件说起。2014年7月21日,国家住建部、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发布《关于公布全国重点镇名  相似文献   

18.
国家治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体现在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体系的总体化、治理对象的立体化、治理方式的多样化等几个方面。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法治建设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目的是解决国家治理的价值理性问题,而法治建设需要解决国家治理的工具理性问题,探讨二者的关系就是要解决国家治理目的和治理手段的统一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其实质在于如何理解国家治理的本质,即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赵媛 《法制博览》2023,(22):163-165
法制宣传教育是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目标实现的基础性工程。充分认识法制宣传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是提高法制宣传效果的重要抓手。本文着重从法制宣传教育的重大意义及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有效提升法制宣传教育效果,提升区域治理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以来,流域生态补偿在我国强调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逐步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至今,单纯的相关理论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近几年的研究多集中在实践层面。流域生态补偿实践中暴露出了诸如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补偿形式过于单一、跨区域协同治理存在困境、实践过程中的监管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法治化角度出发,应当着重完善流域生态补偿相关法律体系、以法律形式确立法律主体以及多元化的流域生态补偿方式、完善跨区域流域生态补偿合作相关立法、加强对流域生态补偿监管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的法律规制与保障,用法律保障流域生态补偿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