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出台的2007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对民事再审程序中的再审理由具体化,使其更便利当事人申请再审成为修改中的一个闪光点,其中把“违反法律规定,管辖错误”作为民事再审理由是最具特色的,本文试图进一步分析立法者在权衡利弊之后做出这样选择的原因以及在实施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敏 《法制博览》2013,(11):231+229
民事裁判文书的公开范围在实践中问题较多,现行民诉法第一百五十六将民事裁判文书公开制度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对于解决实践中民事裁判文书公开范围混乱的局面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仍然忽略了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笔者认为应该将当事人申请不公开的民事裁判文书纳入我国民事裁判文书公开范围之例外情形。  相似文献   

3.
徐东泽 《法制博览》2022,(12):102-104
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案件与民事财产执行案件程序上有一定的区别,本文选取司法实务中具代表性的案例,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与民事善意取得抵押权相互交叉,共同指向同一涉案房屋,受害人王某以二审民事判决中确认的善意取得抵押权向人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使得本案有一定的特殊性.执行局在执行过程中审查了二审民事判决的内容,告知了受害...  相似文献   

4.
吴贞 《法制博览》2022,(10):104-106
近几年来,随着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推进,人民群众依法维权的意识越发强烈,有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当事人向检察院申请民事执行监督,其中申请最多的是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案.但相比于数据庞大的各种执行案件来说,民事非诉执行案件是属于民事检察监督的新领域,为更好地做好执行检察监督的全覆盖,检察机关亟需做好民事非诉执行监督的工作.因...  相似文献   

5.
赵健雅 《法制博览》2015,(6):118-120
在司法实践中,民间借贷案件的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常常仅有借款人写给出借人的借据。因此在现代民事诉讼中,该借条的效力直接决定该借款合同关系的存在与否。而对于此借条的举证责任应由谁来承担仍然是司法实践中一直争议的问题,法律条文中也没有明确规定该法律要件事实必须由当事人哪一方加以主张并予以证明。那么法院在审理中对当事人之间借条的真伪应如何认定?如何对有争议的实体法律关系做出裁判?在实践中,法院审理民间借贷纠纷中也常常以当事人所写的借条作为裁判的依据,对借条的认证以及认证的正确与否必将关系到公正裁判的问题。下面以此案件为例,进行一定的理论分析,就其中涉及到的借条真伪的举证责任问题展开阐述说明。  相似文献   

6.
邹萍 《法制博览》2023,(10):100-102
诉权是当事人进入诉讼程序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设立法院的目的就在于使当事人能行使诉讼的权利,对当事人实体法权益进行保护,法院的准入门槛不可设置得太高,于是立案审查制转换为了立案登记制,而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近年来随着立案登记制的实行,案件数量的上涨已成共识,而当事人滥用诉权的行为也不在少数。本文中,笔者以上海某公司诉温州某公司、王某某因申请诉中财产保全损害责任纠纷一案为视角,通过对该案中滥用诉权行为的分析,试图整理出法院审查滥用诉权的逻辑及裁判思路,进而对滥用诉权的认定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杨洁 《法制博览》2013,(11):182+126
新民诉法为检察开展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活动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工作仍然面临着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可供借鉴和参考的成熟模式和经验、外部阻力较大而自身实力薄弱等困难。应当以促进民事执行活动规范化以维护民事执行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目的,建立检法沟通协调机制,推进民事执行案件资源检法共享。  相似文献   

8.
林常丰 《法制博览》2023,(16):104-106
当下人民法院对生效判决提起再审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当事人申请再审,二是人民法院依照职权再审,三是检察机关提起抗诉或者再审检察建议再审,三者分别对应当事人的诉权[1]、人民法院审判监督权及人民检察院的检察监督权。本文主要针对其中检察机关提起抗诉及检察建议而再审民商事案件审理现状加以研究,探讨当下民商事抗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路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行政与民事交叉的案件.同时,该类案件的弊端也日益显现.所以,思考新形势下的行政和民事交叉案件既为紧迫又十分重要.从该类交叉案件的立案、审理、调解等角度进行设想,探索新型的审理模式,既可以方便当事人维权,又可以提高司法诉讼效率.  相似文献   

10.
在行政与民事争议交织的案件中,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是现行解决争议的有效方式。但是,通过对实践中一些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案例的考察,在涉及到一些行政登记类行民争议交织案件时,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处理模式相较于单纯的民事诉讼往往更显繁冗,甚至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会做出互相矛盾的民事与行政判决。为了突破这一困局,可以对行政、民事争议的连接点进行分析,判断案件的性质然后决定是否有必要将该两类争议合并审理,如此不仅可以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同时也可达到案结事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肖烨 《法制博览》2022,(13):46-48
自由心证制度对于提高法官办案主观能动性,实现裁判的公正,提高办案质量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自由心证制度的适用是顺应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表现,也是应对经济高速发展下大量复杂的纠纷问题以及时维护当事人合法权利的有力工具.我国民事诉讼案件众多复杂,自由心证在民事诉讼的适用也存在着需要进行规范的问题.本文将对自由心证在我国民事...  相似文献   

12.
在民事行政诉讼活动中,基层检察机关负责监督和维护民事以及行政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充足的民行申诉案件来源是基层检察机关做好民事行政法律监督职能的前提基础。修改后的民诉法规定,民事申诉再审程序,这造成了大量的申诉案件集中到了高级检察院的手里,而基层案件源非常少的现象。本文就基层检察院申诉案件案源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点解决案件源少问题的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3.
曹新亚 《法制博览》2022,(15):62-64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对于民事虚假诉讼行为的处理进行了规定,因此,适用该法条的裁判文书必然涉及虚假诉讼.本文以近百份生效裁判为分析起点,探究虚假诉讼的成因,进而在实践中以全面审查、提高证明标准、加大调查力度等方式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14.
略论未成年人刑事诉讼中的分案起诉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行《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所采用的“一案起诉”的做法在实践中存在一些不足,对此笔者认为“分案起诉”可以合理解决这些不足,并进行了“分案起诉”的理论探索。在理论探索的基础上.笔者还就“分案起诉”的具体实践有关环节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相似文献   

15.
张榕 《台湾研究》2006,(1):45-49
在台湾的民事诉讼立法及司法中,调解一向备受重视。根据台湾“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调解设于诉前,即在起诉之前由法院对当事人的纠纷进行调解。而在起诉后,除非第一审中当事人合意将案件移付调解外,法院将不再调解,在诉讼的全过程,当事人双方可以合意和解。  相似文献   

16.
台湾地区智慧财产法院的设立,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知识产权案件的集中审判,审判效率获得极大提升。采用法官与技术审查官相结合模式,设置技术审查官辅助法官判案,有效解决法官技术知识不足问题。引入法院审理侵权诉讼可自行判断知识产权有效性制度,并协调各案间知识产权有效性判断的冲突,彰显案件审判之效率。  相似文献   

17.
陈琨 《工会博览》2011,(5):225-225
仲裁时效的制约在劳动争议案件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诉讼时效必须受,到仲裁的时效制约,因为无限制的放纵劳动争议纠纷案当事人的延期主张权利,不仅对案件对方当事人不公平,而且容易扩大纠纷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对问题的解决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建立劳动争议时效制度可以平衡纠纷案件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促使劳动纠纷案件的当事人积极主张权利,...  相似文献   

18.
田琳 《法制博览》2023,(1):55-57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因其性质存在争议、各地对适用范围规定存在差异、衔接规则不完善等原因,实践中存在“一案两诉”问题。为此,有必要重新界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性质为特殊的环境公益诉讼,理论基础为环境监管权的延伸,明确适用范围和认定标准,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为优先,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为补充,两种诉讼主体建立合作机制”的方式,完善“两诉”的衔接,解决“一案两诉”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瀚 《法制博览》2023,(31):133-135
目前我国处于受理案件数量持续增长的时代,民众逐渐将诉讼作为纠纷解决的主要方式,由于我国司法资源有限,在人和案件之间难免会陷入“案多人少”的困境。2021年《民事诉讼法》着重修改了小额诉讼程序,而后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率虽出现回升,但在其适用过程中仍产生了一些诉讼难题和亟待完善之处。本文从“案多人少”产生的制度因素、小额诉讼程序对于解决“案多人少”的应对措施和小额诉讼程序在“案多人少”背景下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完善措施等方面进行思考,以期为小额诉讼程序制度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强奸侵犯类案件的司法实践中,对于压制行为不明显并且女方未明确表示同意或反抗的案件,存在“半推半就”情形,该类案件的审查与判决往往会引发质疑。我国学术界一直不乏对“半推半就”情形应否入罪的论争。“半推半就”强奸案件常因法律规制空缺、事实认定模糊、案件定性困难而陷入审判困境。对于“半推半就”强奸案件的审判,前提是要以违背妇女意志为基准。在该前提下,从案发前双方当事人的关系、案发时被害人的认知能力和反抗能力、被害人未作明确意思表示的客观原因等方面综合分析,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