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0 毫秒
1.
二战引发的40-50年代的俄罗斯侨民文学第二浪潮,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是俄罗斯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诗人.他们大都以政治诗,通常是讽刺诗走上文学创作道路.随着创作主题由民族向哲学的转变,他们也将俄侨文学第二浪潮的诗歌创作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2.
俄侨是俄罗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从20世纪初至今历经百年,俄侨由于各种原因移民世界各地并定居下来。在非母语环境中,俄侨语言经历了独特的发展变化。近20年来,俄侨语言研究越来越受到俄罗斯本土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学者的关注,成为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发表了大量具有交叉性特点的研究成果。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学者尚未对此展开研究。因此,有必要介绍俄侨语言研究的学科界定、对象、方法和角度,了解俄罗斯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一、旅华俄侨的来历和俄侨研究的意义最早来华的俄侨是阿尔巴津人,他们后来为中国皇帝服务。1918年到1970年期间旅华俄侨的生存状况是比较难以研究的。流亡到欧洲国家的俄侨留下了大量记载,出版了一批有分量的著作。而来华俄侨中的研究相对少一些,尽管他们中间也有不少著名的政治人物、学者、作家和诗人。他们大多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哈尔滨的俄侨学者进行了活跃的学术活动,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撰写出学术著作(含手稿)至少200部,创办刊载了6 000多篇学术文章(含报告)的学术期刊十余种。哈尔滨俄侨学术遗产流散到世界各地。国外主要分布在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国,其中俄罗斯最多。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馆学术图书馆、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图书馆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档案馆,是俄罗斯哈尔滨俄侨学术遗产四大收藏地。国内主要分布在哈尔滨、长春、北京、上海等地。黑龙江省博物馆(前身为东省文物研究会博物馆)、吉林大学亚细亚文库、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国三大收藏基地。国内外都十分重视哈尔滨俄侨学术遗产的保护,但只有在西方国家哈尔滨俄侨学术遗产得到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5.
俄侨史研究在苏联受到诸多限制。在斯大林时期,凡与俄侨有关的题目都成了学术研究的禁区。直到赫鲁晓夫改革后,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消灭历史空白点”等政策的实施,俄侨史研究中的禁区逐渐被打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俄侨史研究出现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俄侨学者的中国东北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特殊的环境下,哈尔滨俄侨学者对中国东北进行了研究,在哈尔滨撰写出版了相关著作几十部、论文数十篇,其内容涉及各个领域,是俄罗斯中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尔滨俄侨学者的中国东北研究具有全面性、注重使用第一手资料、以经济问题为主、科学性与实用性并存、是有组织进行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尤其关注现实等特点。哈尔滨俄侨学者对中国东北研究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作为研究中国东北的重要主体,他们在俄国中国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研究加深了俄国对中国东北的认识、了解,促进了中俄文化交流,也为我国学者深入研究中国东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哈尔滨俄侨音乐教育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尔滨俄侨音乐教育从1921年至1962年迄未间断.先后建立了6所正规的音乐学校.这是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批西洋音乐学校.培养出众多音乐人才。这些学校的特点是师资素质高、实行正规化的科班教育,重视艺术实践。哈尔滨俄侨教育家在西洋音乐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俄侨第四浪潮以九级巨浪之势席卷欧美大陆,它不同于苏联时期的任何一次浪潮,侨民们以经济、种族、商业、劳务、留学等种种原因和自愿方式移居西方,其势头之大,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史无前例的,且问题的严重性日见凸显。虽然俄侨第四浪潮刚刚得以平息,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有人预测,俄侨第五浪潮即将到来。俄国政府如何面对这一棘手问题,全世界都将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9.
赵俊亚 《东北亚论坛》2006,15(3):124-128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任俄国财政部长的谢尔盖.尤里耶维奇.维特及其控制下的华俄道胜银行在一系列侵华活动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在维特的策划下,俄法联合成立了华俄道胜银行。华俄道胜银行的发展、兴盛,实际上也是在以维特为首的俄国财政部的控制之下。维特对华俄道胜银行的控制及利用,反映了沙皇俄国对中国进行的经济掠夺和侵略。  相似文献   

10.
Г.В.梅利霍夫是俄罗斯著名的汉学家、历史学博士,现为俄罗斯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他1930年出生于哈尔滨,父亲是中东铁路的一名工程师。梅利霍夫曾就读于哈尔滨俄侨学校,毕业后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此后他来到北京大学教授俄语。  相似文献   

11.
奥巴马上台后,美国新政府开始调整对俄政策,并得到俄罗斯方面的积极回应,俄美互动出现新的发展态势.布什政府对俄"挤压与削弱"政策受挫、美俄势力此消彼长、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俄美广泛共同利益的存在是促使奥巴马调整对俄政策的主要动因.以奥巴马对俄政策调整为契机,俄美关系未来有望进入一个"合作加强、对抗减少"的"建设性"阶段.  相似文献   

12.
俄白联盟一直步履艰难,特别是"9.11"事件后,随着俄美、俄欧关系的不断升温,俄白关系受到极大的中击.近来,普京对俄白一体化进程骤然提速,这引起了外界的关注.由于俄白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犹存,并且在如何建立俄白联盟问题上分歧明显,俄白一体化仍将在曲折中发展.不过,不管其前景如何,它都将对未来的欧亚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东铁路建成后,大批俄国人来华工作,尤其是十月革命后,大批俄国难民涌入中国的哈尔滨、新疆、上海等地.这些俄国侨民把俄罗斯文化引入哈尔滨.俄罗斯文化包含了生活、语言、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并在东北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十月革命前二十余年,俄国与日、美等国在中东铁路上的激烈角逐中,虽然失去了中东铁路"南满"支线,但仍然控制着中东铁路东北北部的干线,并利用其对东北北部进行了二十余年的殖民统治。十月革命后,苏联在一段时间里失去了对中东铁路的控制,但它从来没有忘记再度操纵中东铁路。在复杂的东北亚国际关系中,1924年9月20日,苏联与中国东北的张作霖地方当局签订《奉俄协定》,恢复了苏联对中东铁路的大部分控制权。这不仅使苏联重返东北亚的政治舞台,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5.
俄格冲突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8月发生的俄格军事冲突有着复杂的历史、现实和地缘政治等多种原因,现今深层次因素是俄美在高加索和中亚地带的角力与博弈。冲突及其引起的国际反应表明,俄罗斯已有足够的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在高加索和中亚地区发挥其传统作用。俄格冲突对独联体今后的发展、对俄格双方与北约的关系、对俄欧及俄美关系都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二战结束后,苏联发布了1945年11月20日与1946年1月20日两个恢复中国俄侨国籍令,以彻底解决中国俄侨问题。苏联恢复俄侨国籍的多重目的及其在解决俄侨问题上的一系列不正当做法,直接构成了对中国国家利益及国民党自身利益的重大威胁与损害。为此,中国国民党政府在外交上尽量予苏联以合作和便利的同时,进行了暗中的抵制与反击。然而,弱势的国际地位和“恐苏助共”的致命伤,使其抵制与反击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作用不大。苏联恢复中国俄侨国籍的目的基本达到。中、苏双方围绕以苏联恢复俄侨国籍为中心的中国俄侨问题而展开的交涉和斗争,是该时期双方关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相似文献   

17.
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创建和发展于20世纪上半期俄国侨民聚集和后来为日伪统治的哈尔滨。它不仅同哈尔滨党组织的早期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还积极组织反帝爱国运动。同时。在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的俄国文学和绘画等知名教师的熏陶下,培养出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画家、演员、翻译家等。这些成就的取得是难能可贵的,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是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8.
孙成昊  郑乐锋 《东北亚论坛》2023,(2):98-114+128
拜登执政初期,美国对俄政策出现新变化,呈现明显的双轨特征。一方面,拜登政府以价值观为引领继续对俄保持强硬;另一方面,美国一度寻求构建“稳定且可预期”的双边关系,积极推动美俄战略稳定对话。然而,乌克兰危机迫使拜登政府不得不二次调整对俄政策,联合盟友通过全面制裁和政治孤立实现“弱俄“以“遏俄”的战略目标。传统建制派回归及两党执政理念差异,对俄战略“三观”的延续与调整以及中国、欧洲等第三方因素是拜登政府对俄政策演进的主要动因。乌克兰危机长期延宕导致美国战略界逐步出现对俄政策反思,国内民众也更不愿承受对俄强硬的代价,美国对俄政策存在一定回调空间。但由于美俄面临地缘政治和战略认知冲突、结构性矛盾以及美国国内政治束缚,美国对俄政策演进有其限度,美俄关系难以本质逆转。同时,乌克兰危机引发美俄欧新一轮剧烈互动与博弈,深刻塑造大国关系格局,中国应在变局中抢抓机遇,为自身发展塑造良好的外部战略环境。  相似文献   

19.
国内政治与对外政策具有极大的关联性。中国的对外战略也深受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从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在中美俄三角关系框架下,中国的外交战略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9):以苏联为共同对手、没有经济联系的中美安全准同盟;第二阶段(1989~1991):失去了共同对手的、失效的中美准同盟;第三阶段(1991年12月~2001年9月):经济基础不足的中俄准准同盟;第四阶段(2001年九一一事件后至今):中国平行发展与俄美关系,实行双向合作战略。中俄之间准准结盟关系主要体现在地区与国际事务合作、军事关系和部分政治关系,但并不意味着结成反美联盟。中美经贸、文化、知识联系非常密切,但政治、军事互信水平不高,也不可能形成G2集团。由于国内政治的复杂性,国内利益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中国平行发展与俄、美的关系,双向合作,良性互动,争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国内政治与对外政策具有极大的关联性。中国的对外战略也深受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从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在中美俄三角关系框架下,中国的外交战略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9):以苏联为共同对手、没有经济联系的中美安全"准同盟";第二阶段(1989~1991):失去了共同对手的、失效的中美"准同盟";第三阶段(1991年12月~2001年9月):经济基础不足的中俄"准准同盟";第四阶段(2001年九一一事件后至今):中国平行发展与俄美关系,实行"双向合作"战略。中俄之间"准准结盟"关系主要体现在地区与国际事务合作、军事关系和部分政治关系,但并不意味着结成反美联盟。中美经贸、文化、知识联系非常密切,但政治、军事互信水平不高,也不可能形成G2集团。由于国内政治的复杂性,国内利益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中国平行发展与俄、美的关系,双向合作,良性互动,争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