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制博览》2019,(23):245-246
商品化人格权是人格标识因商业利用而产生的一种兼具精神利益与财产利益的新的人格权理论形态,但是我国法律现阶段仍没有建立起专门针对其的保护。商品化人格权,尤其是其中的财产利益,可以获得法律保护的正当性在于人格自由,这是法律保护人格权中财产利益的理论支撑。商品化人格权中财产利益虽然具有财产权的某些特征,但本质上在私法属性上属于人格权,因此可以在人格权体系之下给予其法律保护。由于我国的民法建立在概念法学基础上,美国对商品化人格权的二元保护模式不适合我国的法律语境,我国应该借鉴同属大陆法系的德国的经验,选择一元模式,并采用统一条款的集中保护而非多条款的分散保护。  相似文献   

2.
我国就人格权及其保护制度来说,处于发展的萌芽初期,与国外的人格权的完善程度对比起来略显不足。我国人格权发展以来,受到很多法律学者的推崇。他们认为人格权是实现法律的目的和价值的一种体现,关心人,关爱人,也体现了法律的另一种独特的形式。我国十分重视人格权及其保护制度,本文粗浅的讨论国内外对于人格权及其保护制度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纷纷将自己的姓名、肖像等人格标识授权给他人用于商业活动,从而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表面看似双赢的局面,但由于我国没有相关的法律进行规制,使得在商业领域的侵害人格权案有上升趋势。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当前人格权商品化的近况,进而提出人格权商品化制度的完善设想。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民法认为人格权体现的是人们精神和道德上的利益,而财产权体现的是物质利益,二者的界限是分明的。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人格权与财产权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出现了人格权财产化和财产权人格化的现象,人格权表现出来的财产化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但不同的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本文首先对传统人格权进行了客观的介绍,然后分析了人格权财产化过程中对传统人格权的消极防御,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传统人格权以及人格权的财产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高碧雪 《法制博览》2015,(3):149+148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商品经济的特征不断显现。为更好的刺激市场需求,商家将目标瞄准了明星,通过与明星签订代言合同,获得明星对于自身姓名、肖像等商业途径利用的许可。商家能借助明星效应提高商品知名度和可信度,明星亦可获得与自身信誉、知名度相对等的经济报酬。本文将以明星代言商品为例,探讨自然人人格标识的商品化发展,及在人格权制度内和制度外解决人格商品化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人格权独立成编是我国《民法典》的一大创举,新规定的“人格权禁令”亦是亮点。人格权禁令本身具有重要功能,但是目前其适用的法律程序并未确定,司法实践中判断标准不统一。法理上人格权禁令适用非讼程序有其可行性,但在实践中存在阻碍其适用的不利因素,对此相匹配的适用规则至关重要,规则的确立能够减少阻碍并促进人格权禁令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倩倩 《法制博览》2013,(7):120+107
罗马法从《十二表法》到《国法大全》,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对后世各国民法曾经无例外的产生并将继续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罗马法的意义极其深远。恩格斯曾经评价其说道,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作任何实质性的修改[1]。在罗马法上,要作为完全的权力义务主体,需要具有自由权、市民权和家族权。当时,还不曾用现代的权利能力一词来概括之,而用人格权来总称这三个权。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发展亦愈加迅猛,商业的高速发展需要传媒行业的默契配合,因此,现代社会中商业广告在大众视野中频繁出现。这里就涉及到了公民个人人格权的问题。在某个个体参加有商业目的的宣传活动或商业活动时,为了达到营利的目的,个体的人格利益目的就会激化人格中的有利于营利目的的人格因素显现出来,从而体现出人格权的一大价值,即财产价值。传统民事法律理论中认为,人格权具有两个突出特点,分别是独有性和非财产性。人格权在不知不觉中为人们带来利益,因此也会有很多违规使用人格权的现象出来。为了保护好个人的人格权,就必须了解人格权商业利用的相关内容与知识,本文就何为人格权,人格权的用途,如何合法使用人格权以及人格权使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进行了分析,以此来呼唤社会大众重视自身人格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人格权在我国民法中正式确立的历史,始于1986年通过的民法通则。其后,伴随着《侵权责任法》的出台,人格权在司法实务中的运用有了相关的法律依据。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编纂民法典,由此正式拉开了我国制定民法典的大幕,而在这一过程中,人格权的相关规定在未来民法典中的地位,引起了争议,本文试图通过介绍这一过程,促进对民法中人格权的学习,也进一步加深对基本法理和立法实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宪法人格权在本质上属于基本权利,而民法上所谓的人格权属于私法上所拥有的权利。在两种不同体系下,人格权的发展路径以及主观权利属性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根据基本权利的客观法属性作为连接纽带,宪法权利下的人格权与民法权利下的人格权,可以进行间接性的互动。在本文中,笔者就将对民法以及宪法权利体系下人格权的独立和互动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一方面使人们充分行使着言论自由权利,另一方面又使得自媒体环境下人格权侵权案件频发。自媒体的虚拟性、及时性、自由性等特点使得自媒体环境下的人格权侵权呈现出与传统侵权不同的一些特殊性。关于自媒体场域中人格权的保护措施,我国目前尚无专门法律法规。本文论述了确立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自媒体环境下人格权侵权的可能路径。加强自媒体用户自律、行业自律和监管亦是保护自媒体环境下人格权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人格权理论已经不能满足全面保护人格权的需要。人格权财产利益的概念是在人格权不断被商业化利用的情况下产生的,并迅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本文首先阐述财产利益的概念对人格权财产性的冲击,其次介绍德国法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最后探讨人格权财产利益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方式。  相似文献   

13.
孙心瑜 《法制博览》2022,(34):46-48
《民法典》中有关人格权侵害禁令的立法较为粗疏,直接进行适用存在难点,对于难以弥补的损害与申请人的证据标准等适用条件的判定难以把握。因此本文建议,借鉴禁令制度发展较为成熟的英美法系的做法,以金钱能否赔偿、案件的类型以及背景来认定损害难以弥补的范围,以盖然性为标准对申请人的证据进行判断,再增加被申请人和公共利益的衡量完善禁令的适用。  相似文献   

14.
人格权是人一出生便具有的一种权利,会因为出生而存在,因死亡而消失,这种权利不能因为在监狱服刑便被剥夺或者否认。本文通过对监狱服刑人员人格权特征的分析,从完善监狱服刑人员人格权的立法保护、建立健全监狱监督管理机制以及全面提升监狱监管人员的综合水平三个方面着手,对监狱服刑人员的人格权保护策略提出具体建议,希望能为相关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陈茜  曾可人 《法制博览》2023,(36):103-105
民事责任是保障法律主体权利的重要手段,而法人作为一种法律主体,其人格权也是需要被保障的重要权利。本文将就侵害法人人格权情形下的民事责任进行阐述,分别就侵害法人人格权的具体情形,民事责任的客体、主体以及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通过分析相关法律法规,旨在对侵害法人人格权的民事责任问题进行全面探究,为保障法人人格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的分析之中,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入手,探究人格权制度在中国民法典中的地位。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引导相关人员加深对人格权制度的认识,明确其与中国民法典之间的紧密关系,能够为人格权制度、民法典的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愈多的事物被用作商品经济。凡是不悖于社会善良风俗,能和商品经济联系在一起并能产生增值的事物都应该被支持和保护。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推动了人格权商业化利用的出现。在实践中,一些名人通过许可合同授权商家利用自己的肖像等人格标识做为商业商业利用。随着而来的,一些商家会擅自利用名人的人格标识在不经过许可的同意下,从而侵犯了名人的权益.本文通过对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法院的调研结果,通过统计对比等方法总结出目前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姓名、肖像的商业价值愈来愈高,呈现商品化趋势,而我国对于这部分人格权的财产利益尤其是死者的人格权财产利益缺乏保护,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死者人格权财产利益的民法保护现状分析,提出相关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翁宇菲 《法制博览》2015,(8):263+261
互联网发展的短短几十年里带来的不仅是方便快捷的生活,还有与之相关的种种法律问题。目前大众知情权、言论自由权与明星人格权利的冲突愈演愈烈。而我国法律对明星这个群体享有的人格权并没有一个界定。本文旨在找到一个两者的平衡点。让大众既能充分行使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又不会触碰法律的红线;让明星在获得关注的同时更好的保护自己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人格权作为我国民事主体最基本的权利,也是非常重要的权利。现行的民事法律中对人格权的保护制度有明确的要求,这不仅是保障的公民的人格权益,也真正实现了人民群众的自由和尊严。婚姻家庭法的制定就是为了在不损害社会权益的基础上,要确保公民个体的合法权益,由此可见,婚姻家庭法中人格权的保护存在着双重意义。本文对婚姻家庭法方面应该如何实现人格权的保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公证管理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