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新浪“毒丸计划”的反并购案例,分析了反“毒丸计划”反并购策略的利弊。针对“毒丸计划”存在的缺陷,以及目前我国反并购l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在协调利益冲突,加快立法和选择适当反并购策略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曹维维 《法制博览》2023,(17):102-104
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由实缴制转变为认缴制之后,实践中大量出现公司在对外欠付债务中股东转让出资未到期股权的方式侵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情形。目前法律、司法解释乃至最新的公司法修订草案都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况。理论界提出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扩充现有公司法司法解释中的“未履行出资义务”,引入公司同意权等,但都不能很好解决问题。建议立法确立公司债权人利益优先于公司股东利益的原则,但也不能过分保护,具体应当借鉴德国立法,通过层层补充、依次担责,其余股东兜底的模式,实现债权人利益与股东利益的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3.
表决权信托制度源自美国,通过集中分散的股东表决权,实现了与大股东的抗衡,有效保护公司中小股东利益,从而确保公司经营管理的安全与持续。我国资本市场虽已经出现了表决权信托的成功实践,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立法支持,运用很不规范。本文在界定表决权信托概念及分析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后,对比我国现阶段关于表决权信托的诸多学说,阐述了该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提出了我国股东表决权信托制度的立法构想,并对其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朱志龙 《法制博览》2023,(11):135-137
股东投资合同是股东之间对投资的各项事宜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签订的合同,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投资合同存在的时间并不短,但一直以来,股东投资合同都是属于无名合同。表面看其属于公司法、合同法的相关范畴,但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对股东投资合同进行规定。随着现实中投资行为的逐渐增多,股东合同有着大量的实践需求,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投资合同的立法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对股东投资合同、股东投资合同的法律性质等进行研究介绍,其次分析目前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投资合同若干法律问题,最后提出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投资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孙鑫 《法制博览》2023,(16):123-126
信息披露是民商事法律体系下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上市商业银行作为上市公司的特殊类别,其依法合规有效的信息披露是证券资本市场和银行业监管的必然要求,对于上市商业银行的规范化经营、加强市场约束及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保护、推动资本市场健康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基本法律制度规范体系,着重探究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体系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立法理念偏差性、法律规定统一性等方面,并针对性提出改进和完善建议。本文探究的问题及提出的建议,对完善上市商业银行法律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上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行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其规模小、人数少、股东承担有限责任等特点成为目前世界上数量较多的公司类型。有限责任公司是介于股份有限公司和无限公司之间的一种公司形态,兼具资合性与人合性特征。资合性要求股权自由转让,资本自由流动。人合性要求公司的建立应以股东间的相互信任为纽带,注重公司成员之间的信赖程度和成员的稳定。因此,资本的流动、股权的转让不如股份有限公司自由,各国公司立法多以法律规范对股权转让予以适当的限制。我国《公司法》第七十二条就对股东优先购买权进行了规定和限制。  相似文献   

7.
基于有限责任公司的两合性,股权转让中的优先购买权制度应运而生。依学界通说,此制度旨在保障封闭公司的人合性、保障老股东的既有利益,进而保障公司的运行效率。但针对优先购买权能否部分行使的问题,于现行法律无解而于理论实践有争。依立法精神与价值导向,对此问题,公司章程有明确规定时,应从其规定;公司章程未有规定时,股东不能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  相似文献   

8.
马志明 《法制博览》2023,(28):121-123
股东除名制度在我们国家适用于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可以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强制解除该股东的股东资格,使其被动退出公司的一种制度。当前我国股东除名制度仅规定于《公司法司法解释(三)》,且规定相对粗糙,难以应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明晰股东除名制度的概念与法理基础,结合当前我国与域外发达国家的立法及司法实践的比较研究,试图为我国股东除名制度的完善提供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石兰兰 《法制博览》2014,(1):143+136
在公司法律制度中,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内部权力制衡上,实行"三权分立",即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三者在权力结构上保持平衡,以求达到法人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在实质上形成制约平衡的合理目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立法论是2005年修改公司法时争议很大的一个问题。其中核心问题是在新公司法中到底是采用股东会中心主义还是董事会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0.
公司在生产经营中往往通过发行新股以筹集资金以寻求发展,但是新股的发行往往导致既存股东股权的稀释致使其价值降低,为了维护股东的比例性权益,法律赋予股东以新股优先认购权以保护股东权益不因新股的发行而遭受损失。然而与此同时股东的新股优先认购权亦需有所限制以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本文试图从法律和经济视角分析新股认购优先权对新股发行稀释效应的缓冲作用以及优先认购权排除的性质及其合理性以为我国的相关立法完善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树森 《法制博览》2023,(31):157-159
法学与系统工程学新结合方向即结合成“法—系统工程学”新结合方向的概念系本文首次提出,但其思想理念却是钱学森先生最先提出的。提出“法—系统工程学”新结合方向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因为进行“法—系统工程学”新结合方向研究既有必要,又有可能,而且根据系统工程发展历程来看,进行“法—系统工程学”方向的探讨和研究或许是有效解决良法善治、统一法律适用、法律与社会各方面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一种科学技术,使法律参与主体既全面深入且科学地认识法律的系统工程属性,使法学是不是科学及是不是有跨学科发展的趋势的争议不再是争议。“法—系统工程学”方向的出现,将使马克思的“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创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统筹立改废释纂,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的目标更容易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2.
股东资格,是投资人取得和行使股东权利、承担股东义务的基础。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公司法律制度不尽完善,公司法理论研究上对此又不够深入,实践中公司法运作也不够规范,如何认定股东资格标准不一,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司法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本研究通过对租购并举住房制度及相关法律规制的梳理,从理论上分析其与现有保障性住房的区别及联系,释明我国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的产生原因和发展意义。并从相关立法、实施现状入手,吸收借鉴国外住房租赁市场立法和发展经验,根据我国国情提出完善住房租赁市场立法体系,规制住房租赁市场乱象,以租赁赋权的施策思路促进租购同权发展目标的实现。以期通过对有关制度的创新与改进,使得租购并举住房制度能够更加合理、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杨楠 《法制博览》2023,(5):160-162
我国自古就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情怀,就有“舍己为人,扶危济困”的无私精神。近年来“英雄流血又流泪”情形时有发生,这让一部分人对见义勇为产生了畏惧心理。要鼓励更多的见义勇为,不仅需要社会上精神文明的倡导,更需要国家法律作为强大的背后支撑。本文首先明确见义勇为的定义,界定其法律性质,进而评析我国关于见义勇为相关的民事立法,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同时结合国外的立法实践,提出完善权益保障机制的若干意见,以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树立立法的“质量”意识 众所周知,20多年来“有法可依”始终被官方列为耳熟能详的中国法制建设16字方针之首。“有法可依”显然凸显了立法在建构法治国家方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事实上立法也的确一直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重心所在,“加强立法”、“加速立法进程”、“将立法推入快车道”、“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提法早已转化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法律意识形态。每每论及法治建设的成果,官方的各种白皮书几乎毫无例外地都会提供  相似文献   

16.
黄桐川 《法制博览》2024,(6):115-117
股东代表诉讼是一种关键的法律机制,根据2018年第四次修正的《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允许公司股东通过代表诉讼来保护其权益。然而,在特定情况下,即“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起诉讼将会使公司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法律允许对这一程序进行豁免。但司法实践当中除了前述情况,还包括了“没有监事会”和“当公司监事以及除原告以外的其他董事会成员皆为被告的特殊情况下”等特殊情况。所以在中国,股东代表诉讼豁免制度一直备受争议而且没有明确的规定,因为它牵涉到复杂的法律和实际问题。本文将探讨股东代表诉讼豁免的司法实践,并对于公司如何合规管理股东代表诉讼等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互联网平台用工数量迅速增长,而平台从业人员权益保障却面临法律适用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学界展开讨论,虽有理论和实践应用上的突破,但整体分歧较大。他们或是基于传统劳动关系理论,或是基于双边市场理论,或是基于劳动“三分法”,或是基于“无组织体”的有组织用工法律制度,或是基于伦理治理逻辑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形成了各种既相补充又相矛盾的应对方案。因此,为化解分歧寻求有效对策,需要从我国平台用工和法律制度的实际出发,去繁就简、分层分类、循序渐进地开展立法、司法等各项法律救济工作,其中重点需要做好平台算法规则约束、工人身份识别与保护项目甄别等三项工作。  相似文献   

18.
就立法而言,“民意立法”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观念形态,而民主立法则是其制度形态。当“民意立法”的观念较广泛地被社会接受时,民主立法才能逐步得到实现。由于“民意立法”在观念和实践上的差距,因此必须对此加以理性的引导,才能实现民主立法。  相似文献   

19.
董宏振 《法制博览》2013,(7):95-96,81
资本充足是公司正常运营的重要保障,但瑕疵出资引起的一系列纠纷,不仅危及公司运营,也容易侵害其他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本文以股东出资和股东资格的内涵为逻辑起点,首先论证了瑕疵出资人应当具有股东资格,但其股东权利应受到一定限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哪些具体权利应该受到限制以及限制的程度。最后,探讨瑕疵出资人股东权利受限后的法律规制问题,主要涉及补足出资前的股权转让、补足出资后的权利恢复问题及不能补足时的除名制度。  相似文献   

20.
吴昌军 《法制博览》2023,(27):84-86
我国破产管理人法律制度体系确立了“管理人中心主义”原则,点明了管理人职能贯穿于整个破产程序。由于我国破产管理人法律制度体系建立较晚,相关的法律制度中关于管理人职责、资格、监督、报酬等相关的条文界定较少,破产管理人在履职过程中存在一些法律风险。本文分析了破产管理人履职过程中常见的非忠实、债权申报与确认、财产分配、财产管理与变现、债权人会议等方面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旨在为破产管理人履职风险防范及应对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