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呈现数量多、复杂化的局面,网络服务提供商作为网络用户链接网络信息的中枢地位,必不可少的涉及到众多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中。因此关于网络服务提供商著作权侵权责任一直是网络著作权的核心问题。本文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分析阐述关于我国网络服务提供商著作权侵权责任制度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洪士淳  宋平 《法制博览》2015,(2):165+163
著作权在网络背景下的膨胀造成了对法律制定的巨大挑战。著作权因面对互联网这一特殊背景下的特征及表现类型、侵权责任认定、归责原则等均发生转变,这些变化主要集中在新型侵权行为——文学作品复制侵权行为上,新类型的出现使互联网著作权侵权行为更具复杂、和隐蔽性特点。基于此我们如何通过完善法律规制,明晰互联网背景下文学作品复制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成为学界法律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及压力,笔者借此文提出的具体建议以期对实践中文学作品复制行为的著作权侵权提供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3.
作为知识产权领域理论最复杂的一个分支——著作权,面临着理论和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其中最有争议的是著作人身权能否随同著作财产权一道转让的问题。随着近年来著作权产业的兴盛和大数据交易时代的到来,关于著作人身权转让的司法案件和社会实践问题频频发生,著作人身权不可转让的理论和相关立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郑忠国 《法制博览》2023,(11):51-5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媒介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为满足人们“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情节有趣的短视频传播媒介逐渐兴起。与之同时抄袭、盗版现象层出不穷,极大影响了短视频行业的发展。为避免短视频文化领域“劣币驱逐良币”,因此本文对短视频著作权保护问题做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短视频著作权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即短视频作品属性认定问题、“非原创型”短视频合理使用认定问题,以及短视频平台间接侵权责任认定等。针对短视频著作权保护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明确视听作品独创性考量因素,明确合理使用相关规定,完善短视频平台间接侵权责任相关法律制度,去弥补短视频著作权保护相关法律制度之不足,从而有效遏制短视频著作权侵权现象,实现短视频产业发展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5.
文丽萍 《法制博览》2023,(36):25-27
民事不作为侵权,是指具有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一方当事人或双方当事人,根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合同约定,本身负有作为义务,但因主观故意或过失,不履行法律规定的法定作为义务,或不履行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作为义务,给相对方当事人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害,应当承担相应民事法律责任的情形。民事不作为侵权应以侵权责任人负有法定或约定的作为义务为前提,并应满足《民法典》关于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相关规定。司法实践中,个别人民法院在审理此类民事不作为侵权案件过程中,未严格适用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法律规定,主观扩大民事不作为侵权行为的范围,加大了无民事作为义务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引发当事人的上诉或申诉,增加了当事人的讼累。本文以一起损害生命健康权侵权纠纷为例,分析了民事不作为侵权的法定构成要件及司法确认标准,以期在司法审判过程中,对民事不作为侵权的认定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郑东兴 《法制博览》2023,(35):61-63
文章说明了商标与“在先著作权”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了商标侵犯“在先著作权”构成要件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以完善“在先著作权”认定的司法建议、“在先著作权”制度具体完善建议为切入点,提出了一系列商标纠纷案件中的“在先著作权”认定制度完善建议,包括回归到《著作权法》侵权判定基础、采取商标版权化知识产权战略等等,以期平衡公共利益与“在先著作权”。  相似文献   

7.
郭灿 《法制博览》2013,(6):110-11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著作权案件纠纷逐渐成为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实务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经常会适用或者参考美国的"红旗规则"以及"避风港原则"来解决此类案件,此类原则的合理性却一直存在着争议。  相似文献   

8.
论网络侵权     
高聪 《法制博览》2013,(11):264-265
从最近吵的特热的某某网络论战、某公司在其推广网站的公告栏内所载的《关于***被公司开除的通知》侵害了其原先职工名誉权的案件、李某某旗下两公司及李某某好友周某某,认为被某杂志影射成原商务部官员郭某某腐败窝案中的行贿者,以报道侵犯名誉权为由起诉某杂志、某某网及某某信息公司等案例,折射出现在网络侵权数量之多、种类之多等特点,笔者拟提炼这些案例体现在网络侵权构成要件认定上的法律规则以及我国在该领域的司法实践和社会现状,把从上述诸案中提炼的构成要件的认定规则置于我国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考察其对我们的司法实践的方法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颖 《法制博览》2023,(27):136-138
《民法典》新增设物业服务企业为高空抛物案件责任主体,为统一裁判尺度,公平确定各主体责任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其侵权责任的规制仍是困扰司法系统的难题。针对《民法典》关于高空抛物案件中物业服务企业侵权责任的规定存在的局限与不足,提出解决疑点与争议、完善物业服务企业侵权责任规制的建议与对策,对于维护物业服务企业的合法权益,平衡各责任主体法律冲突,实现司法治理的公平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的广泛运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著作权的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能提供庞大的信息量,但是网络信息共享却向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实践中,著作权法制度的运作在涉及互联网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如著作权作品的认定、证据的举证以及诉讼的管辖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1.
高压触电案件中的侵权主体问题,是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题。无论是将供电企业还是电力设施产权人作为唯一的责任主体,都存在理论上的不足和实践中的困难。本文主要采用理论法学和规范法学的方法,从法律规范文本出发,同时结合社会和司法实践,对高压触电损害案件中的责任主体进行了分析,区分了高压触电事故中的两类侵权人,一是高压电作业的经营者,二是电力设施的产权人,二者分别承担无过错责任和过错推定责任。  相似文献   

12.
王俊杰 《法制博览》2023,(35):127-129
实践中,裁判者在处理单位用工型侵权案件时,常遵循先对双方合同法律关系定性再认定责任的裁判路径,由此造成了裁判结果歧见丛生、同案类案不同判的司法困境。导致此困境的实际根源是立法层面上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解决之道在于以“劳务关系”为核心概念,经由四个层次的思维活动,重构单位用工型侵权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3.
冯雪婷 《法制博览》2024,(4):163-165
文章深入研究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认定问题,涵盖了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责任的归属以及潜在的对策。通过详细分析相关案例和法律文本,揭示了当前存在的法律漏洞和争议,并提出有益的改进建议。研究的核心目标是为网络著作权领域提供更为科学和合理的解决思路,以实现两大关键目标:维护知识产权和促进网络创新。这一领域的法律责任认定一直是一个复杂的挑战,但通过深入研究和改善法规,可以实现更好的平衡,确保著作权持有人的权益受到保护,同时为网络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国高校实行人事聘用制已经常态化,高校与教师之间以人事聘用合同为纽带,建立人事聘用法律关系。教师违反服务期约定承担违约责任的案件备受关注,但由于人事聘用合同中对违反服务期约定如何承担违约责任缺乏相关法律依据,导致对教师所应承担的违约责任存在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司法实践中高校人事争议诉讼案件的梳理,首先,对案件进行了归纳总结。其次,指出目前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缺乏法律依据出现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在立法上,应当弥补现行法律的缺漏,细化有关服务期的相关规定,完善违约金的认定条款;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人事聘用合同中引起违约责任承担的服务期条款应当接受公平和合理原则的审视。  相似文献   

15.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推进,我国每年授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设计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实践中发生的侵权案件也逐年显著增加,而且侵权行为人的侵权手段越来越隐蔽,侵权方式也越来越多样进而导致侵权判定变得越来越复杂。尽管我国在专利保护方面的立法已经初有成效,但对很多问题仍然存在争议,例如多主体实施方法与专利侵权行为的判定、专利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及共同侵权的关系、外观设计专利的侵权行为的判定原则和方法。本文主要梳理我国当前专利侵权判定原则的适用理论和司法中的应用情况并指出待解决的问题,以便在专利侵权行为判定过程中作出最为稳妥的分析和判断,从而使得专利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李斌 《法制博览》2013,(11):197+196
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专门针对强制医疗的申请、审查、决定、解除和监督等问题做出专门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强制医疗程序。在司法实践中,强制医疗案件与普遍刑事案件在启动程序、审理程序、构成要件的认定、权利救济以及检察监督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区别,厘清这些差异对于指导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房地产市场发展与快速推进的同时,针对房地产企业运营产生的诸多法律关系,管理人在处置房地产类企业破产案件中针对如今较普遍存在的以房抵债情形,在以房抵债协议解除后债权性质如何认定的问题上,司法实践对此法律意见已经逐渐明晰,本文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对破产程序中以房抵债协议解除后债权性质认定的法律适用问题予以解读,希望能为相关人员在办理此类案件时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8.
张宗彦 《法制博览》2023,(26):166-168
电子数据是我国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之一,在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正越发受到重视,在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常作为关键证据出现。本文从电子数据的定义和范围出发,分析了电子数据的主要特征,对其证据资格和证明力判断作了初步探讨,列举了在当前司法实践中电子数据收集使用和审查认定中面临的困境,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够为提高民事诉讼司法实践的工作效率和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9.
朱勇齐 《法制博览》2022,(14):118-120
高空抛物现象曾被称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此类事件所导致的伤人案件以及致使人民群众的财产受到损害的案件屡见不鲜,并且作为近年来的社会热点问题备受关注.由此引发的社会纠纷,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并且在司法实践中对高空抛物行为的认定存在一定困难.目前通过司法实践的逐渐探索和发展,出台了相关法律文件、刑法修正案等来弥补高空抛...  相似文献   

20.
当前,涉及虚拟货币的实务案件发案量不断的增加,但在办理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以及可以参考的先例。此外,由于虚拟货币案件特有的复杂之处,无论是司法实践抑或理论学术界均难以作出特别准确的判断。司法实践中,涉虚拟货币案件的取证问题与事实认定问题等诸多困境导致涉案人员行为罪与非罪的界定模糊,尤其是行为人的主观明知难以认定。进而,在刑法理论上存在共犯的扩大化的趋势。随着ICO模式的兴起,币圈中开始流行以发行代币的方式来募集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虚拟币的活动,用以筹建区块链项目。此外,各种虚拟货币交易所出现爆炸式增长,提供交易杠杆进行比特币合约的买卖、以设立区块链项目的名义,向社会公众募集比特币等主流货币的案件不断涌现。这些新现象也导致了同案不同判。此类新型案件,除了通过传统的非法经营或诈骗罪进行规制,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与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也是指控与辩护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