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建雅 《法制博览》2023,(26):48-50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融合了公法和私法的双重属性,为解决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难题提供了全新的途径,然而,其法律本质始终存在争议,至今仍未达成共识。目前,学术界对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法律性质存在三种学说,分别为民事行为说、行政行为说和双阶构造说,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观点。在生态损害赔偿磋商制度法律性质的争议中,行政机关角色定位的不一致性成为了赔偿磋商法律属性之争的核心焦点,只有从法学角度明确生态损害赔偿磋商的法律属性,才能为该制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认为民事行为说和行政行为说均存在片面性缺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具有形式上的私法外观,但究其本质依旧要受行政法律关系调整。因此,磋商是公私混合的性质,应当注意制度运行中的公法与私法相结合的问题,不能完全私法自治,又不能以公法权力干涉私法内容。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的目的是及时地修复生态环境,该制度的设立目的具有公益性,创造性地采取协商手段解决问题.但理论上对于赔偿磋商制度的性质认定仍存有较大争议,因此结合各省市的具体做法,明确磋商是协商行政.  相似文献   

3.
2017年,我国正式确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2019年经过为期两年的试点实践,确立了诉前程序制度.设置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可以让行政机关有效改进工作问题,履行法定职责.公益诉讼实践证明,诉前程序可以解决大多数案件问题,节约司法资源,实现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价值.当前《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比较笼统,各地检察机关办案中存在...  相似文献   

4.
田琳 《法制博览》2023,(1):55-57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因其性质存在争议、各地对适用范围规定存在差异、衔接规则不完善等原因,实践中存在“一案两诉”问题。为此,有必要重新界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性质为特殊的环境公益诉讼,理论基础为环境监管权的延伸,明确适用范围和认定标准,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为优先,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为补充,两种诉讼主体建立合作机制”的方式,完善“两诉”的衔接,解决“一案两诉”问题。  相似文献   

5.
陈尧 《法制博览》2024,(7):88-90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基础性、典范性的特点,《民法典》通过确认和保护私权,同时也具有规范公权力的作用,其中对物权制度、合同制度、担保制度的完善,对于律师代理公司诉讼案件必将带来新的影响。公司诉讼在本质上属于民事诉讼,并且适用一般民事诉讼程序,是民事诉讼的一个类型。公司诉讼有其自身特征和内涵,一方当事人是公司的诉讼案件并非都归入公司诉讼。公司诉讼和普通民事诉讼,在诉讼主体、程序以及结果的归属等方面有显著的区别。本文将就以上问题展开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瀚 《法制博览》2023,(31):133-135
目前我国处于受理案件数量持续增长的时代,民众逐渐将诉讼作为纠纷解决的主要方式,由于我国司法资源有限,在人和案件之间难免会陷入“案多人少”的困境。2021年《民事诉讼法》着重修改了小额诉讼程序,而后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率虽出现回升,但在其适用过程中仍产生了一些诉讼难题和亟待完善之处。本文从“案多人少”产生的制度因素、小额诉讼程序对于解决“案多人少”的应对措施和小额诉讼程序在“案多人少”背景下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完善措施等方面进行思考,以期为小额诉讼程序制度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罗琼 《法制博览》2023,(26):39-41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生态文明法律制度重要组成部分,是守护绿水青山的重要法治防线。2023年是自2013年《民事诉讼法》立法确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第十年,回顾过去十年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历程,我国以司法力量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制度逐步完善,司法参与环境治理的机制更顺畅,公益诉讼已经成为我国环境法治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需要积极关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主体变化,不断扩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主体范围,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环境公益诉讼中作用,形成以检察机关为主要力量的环境民事公益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8.
徐琦 《法制博览》2013,(5):10-11
纵观各国,小额诉讼程序均被纳入民事审判程序中,其作用不可小觑。在经过了多年的学术争论和各地试点之后,我国新民事诉讼法增加了关于小额诉讼的条款。法律移植与法律本土化是该项制度能否发挥其价值的必经阶段。因此,在看到审判程序创新的同时,应结合国外理论及实践,进一步思考该程序在中国国情下能否得以有效服务于我国的纠纷解决及司法价值之实现。  相似文献   

9.
汪宇翔 《法制博览》2014,(2):301-302
小额诉讼程序是以在最大限度地保障司法公正的前提下提高司法效率为目的,以保障当事人的权利为中心,大量吸收和处理日常性小额纠纷的制度设计,核心在于保障"公正",提高"效率"。小额诉讼是一种功能和实效有限的程序机制,但是新的《民事诉讼法》生效后,在司法实践中其制度功能却被过分夸大和扭曲,具体体现为"法院本位主义",这一问题的产生的根源又在于制度设计的缺失。立法者应当建立独立完整的小额诉讼程序,我国目前只是简单的引入了小额诉讼的某些特征,离"独立完整"这一标准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小额诉讼制度在我国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0.
当公司的利益受到侵害而公司怠于或拒绝追究侵权人的责任时,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是一种重要的司法救济手段。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是世界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公司法所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规范大股东和董事的行为,维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我国新《公司法》在第152条中明确规定了此种制度,但是该条规定太过原则性,实际操作性不强。本文从现行《公司法》第152条规定入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重点阐述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内容和诉讼程序以及实践中的现状,探讨其不足之处以及如何完善,从而更好地促进股东派生诉讼在中国的有效适用。  相似文献   

11.
相星宇  李杰赓 《法制博览》2023,(11):123-125
生态环境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从党的十八大至今,我国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塞罕坝林场、三江源国家公园、大兴安岭等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工程在不断推进。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逐渐完善,在《民法典》第七章第七编将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列为两类责任,并于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条规定了在生态环境侵权领域适用惩罚性赔偿。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态环境侵权纠纷案件适用惩罚性损害赔偿的解释》,详细介绍了生态破坏惩罚性损害赔偿的适用。但在生态破坏惩罚性赔偿制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生态破坏惩罚性赔偿适用的范围不够明确、将主观要件限定为“故意”过窄、应当对“严重后果”进行明确。为完善生态破坏惩罚性赔偿制度,应当对上述问题予以解答。  相似文献   

12.
王爱群 《法制博览》2013,(11):237-238
随着我国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离婚损害赔偿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救济手段被确立起来,但现行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在适用条件和适用主体上有着严格的限制条件,使得受害人往往无法完全得到赔偿。《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十七条的规定更使该制度在实施中遇到了理论和实践操作的难度,并且有违侵权法的过错相抵原则,本文认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对受害者的补偿和对过错方惩戒,应当根据过错的大小,实行过错相抵。  相似文献   

13.
李辰 《法制博览》2013,(11):150-151
2012年8月31日,我国民事诉讼法经历了全面的修改,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此次修改结合社会审判实践中为及时解决面广量大的民事纠纷的需求,根据一些地方的试点探索并借鉴国外良好的做法,就适用简易程序的部分案件设立了小额诉讼制度。笔者针对当下民诉法中小额诉讼制度的立法背景、所体现的法律价值,并通过比较法分析方法以论证小额诉讼制度设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同时将小额诉讼制度与国内现有的普通程序、简易程序,以及实践中被广为采纳的非诉纠纷解决机制、速裁机制等进行比对分析,挖掘小额诉讼制度的比较性优势,  相似文献   

14.
正【主题导引】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作为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项亮点制度,被写入该法第五编"特别程序"的第一章"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中,专门适用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从而首次在我国法律条文中明确了针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一般认为,附条件不起诉是指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过程中,对于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暂不作出最终处理决定,而是附有一定条件地暂停起诉程序,规定一定期限的考验期,待考验期满再根据犯罪嫌疑人在考验期内的表现情况,决定是否最终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2012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就小额诉讼的制度基础,结合其本身特点,浅议《民事诉讼法》中小额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6.
潘璐璐 《法制博览》2023,(25):38-40
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和环境损害赔偿案件不断增加,但是环境损害赔偿标准的认定还处于探索的阶段,各地法院在司法实践中的操作也不尽相同。文章基于当前环境损害赔偿标准的主要依据,分析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环境损害赔偿标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完善建议,让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能够更加完善,为我国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论证我国未成年人民事案件适用特别程序的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有关立法与司法状况以及相关圉际组织文件中的有关内容,有必要在一部分涉及未成年人身份关系的民事诉讼(含抚养诉讼、监护诉讼、亲子关系确认诉讼、收养诉讼)中适用与普通民事诉讼程序不同的特别程序。这种特别程序的特征包括:由专门的审判机构加以审理,其组成人员的跨专业化;强制性调解程序的前置;以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为主导的程序设计等。本文同时建议通过制定《未成年人民事诉讼特别程序法》或者在修订《民事诉讼法》时增设有关章节的方式,将上述特征体现于我国立法之中。  相似文献   

18.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诉讼程序是指交通事故发生后,经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调解,各方当事人未能达成调解而调解终止或经调解达成协议,调解生效后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所提起的赔偿诉讼,并经人民法院立案处理的过程。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就交通事故赔偿诉讼中的程序过程要点、残疾赔偿金解释、财产赔偿标准和范围以及赔偿注意事项等相应诉讼程序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9.
民事送达贯穿诉讼的始终,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基础性的诉讼制度,具有保障当事人的程序利益和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的功能。然而,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在制度设置上也只是将送达作为传递诉讼信息的手段,送达程序也远未达到高效的要求。在我国目前的民事审判中,送达问题逐渐地成为影响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效率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20.
证据保全是一项保护特定案件当事人证据收集权和证据提出权的核心诉讼制度,关系到当事人程序权利和实体权益的实现。2013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民事诉讼法》)对证据保全制度作了很大的修改。下面笔者就此次新《民事诉讼法》浅谈对证据保全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