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谷站营 《法制博览》2023,(20):61-63
税务机关代表国家行使税收债权,对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可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实现税收债权。税务机关在实现税收债权的过程中,发现企业存在欠税、偷税、逃税等问题,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规制,比如采取行政手段、刑事措施等,对税收债务进行及时追收。但由于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的特定情况、特别规定,税收债权的实现也不同于正常的征缴。本文基于《破产法》和税法,研究企业破产程序中税收债权法律问题及建议。第一部分阐述了《破产法》和税法及二者之间的矛盾;第二部分分析了破产程序中税收债权法律问题;第三部分针对税收债权法律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旨在为企业破产后税收的清偿和我国税收制度的完善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何禹霖 《法制博览》2022,(13):62-64
劳动债权是法定的优先权利,它不仅局限于劳动关系,还包含劳务关系、实习关系、学徒关系等,劳动债权的宗旨是保护弱势群体,既是一种私法保护,也是一种公法保护.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破产企业常常资不抵债,导致劳动债权的实现出现了困难,对此,本文意欲研究企业破产清算中对劳动债权的保护问题,首先对劳动债权进行了概述,其次分析...  相似文献   

3.
葛玉霜 《法制博览》2022,(14):57-59
我国现今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部分企业在竞争的过程中,发展情况受到很多外在因素和自身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导致企业最终迈向破产情况.由于破产企业进行破产资金清算的过程中,企业自身的全部资金总量已经不能够支付全部的破产债权.在实际企业破产资金清算的过程中,对担保债权与劳动债权的优先权问题进行分析,对企业破产清算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4.
马立云 《法制博览》2023,(20):79-81
我国《企业破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对于已经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管理人应当予以确认。管理人在确认生效判决确定的担保债权后,其他债权人会对该担保债权提出异议,认为该担保债权属于《企业破产法》第三十一条列明的可撤销的情形,要求管理人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为了找到解决上述法律困境的办法,本文将对可能存在的几条救济渠道逐一进行分析,以最终确定合理且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杨江 《法制博览》2024,(4):148-150
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的债权保护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问题。不良资产处置中银行债权保护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银行可以通过风险评估、积极协商、法律手段和信息披露等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债权。这些思考对于银行开展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助于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雷丹  王琪  孙源 《法制博览》2023,(22):70-72
根据我国《企业破产法》第五十七条的规定,破产债权的审查与确认是管理人执行职务的重要工作之一,事关债权人的根本利益。债权只有经过审查确认后,债权人才能行使《企业破产法》赋予其的表决、受偿等权利。与此同时,破产债权的审查与确认对整个破产程序,包括战略投资人的招募、重整计划草案的制定及表决通过、债权的清偿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甚至影响破产程序的成败。但是,每个破产企业的债权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债权审查与确认过程中需结合破产企业自身特点予以审查确认。笔者现就证券公司破产重整的债权审查与确认分享一些实务经验。  相似文献   

7.
李坤 《法制博览》2022,(13):65-67
作为税收债权人应履行的给付税款权利,税收债权也是国家要求纳税义务人缴纳税款的权利,同时在破产债权中,税收债权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破产债权人进行财产分配表决时发挥相应法定表决权,同时其债权份额所占比例较大,所以在企业破产清算过程中,税收债权实现会直接影响清算程序以及债权清偿实际状况.本文就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  相似文献   

8.
赵贞  李炜东 《法制博览》2022,(4):124-126
我国《民法典》设立的预告登记制度作为一项不动产登记制度,其通过打破物权与债权之前的壁垒,赋予债权以物权的效力,保障了权利人未来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实现.然而不动产预告登记有别于《企业破产法》所规定的普通债权、取回权等权利,随着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如何对不动产预告登记进行保护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1998年7月,国务院颁发《国务院稽察特派员条例》,并于同年8月陆续向21家国有重点大型企业派出稽察特派员。2000年2月1日,国务院第26次常务会议通过并颁布施行了《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明确稽察特派员制度过渡为监事会制度。至此,对大型国有企业的制度化监督开始形成并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国务院派驻国有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的李士忠,近几年先后稽察和检查了多家国有企业,其中经历,颇为丰富。日前,本刊特约记者就国有企业资产流失以及国有企业的监督等问题专访了李士忠。  相似文献   

10.
前言 每年6月号的《日本银行调查月报》都从日本银行的角度出发,将上年度的“金融与经济的动向”进行分析并公开发表。1998年6月号中关于1997年度的分析中指出,进入1997年,经济回升缓慢的主要原因包括三点,即家庭消费量下降;亚洲金融危机引起的股价跌落,信用危机增大,不良债权问题深化,政府加强对银行贷款比率的监督,企业贷款审批变严,银行进一步紧缩,企业的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确定,从今年开始,用4年时间,逐步淘汰270户劣势国有企业。此项决定涉及国有企业资产总额25叫乙元,负债总额犯时乙元,需分流安置职工39万人。这些劣势企业占用并浪费着大量国有资产,  相似文献   

12.
日刊《桃山学院综合研究所纪要》第30卷第3期(2005年)发表了日本学者中野瑞彦题为《从小泉政权的经济改革看不良债权处理的特征和问题》的长篇论文,综合论述了小泉政权处理不良债权的政策演变过程和特征,并指出其中暴露出的问题:金融检查严格化、从直接金融向市场型间接金融转化、一味强调盈利性,可能导致日本产业空洞化,中小企业缺少资金支持等问题。文章主要内容如下。引言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的金融体系出现了严重危机。泡沫经济破灭后,在通货紧缩的局面下,不良债权问题发生了质的变化,并由此引发了金融体系的危机。结果是,许多…  相似文献   

13.
正近二十年来,国有企业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持续推进,国企改制上市已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主渠道,国有控股企业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活力、影响力和控制力显著增强。工会工作是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有力保证。劳动关系治理、用工模式管理、职工权益保障及工会作用发挥等,都与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资产属性、治理结构和运营要求等因素密切相关。经过多年市场化发展,众多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呈现出较为鲜明的特点,本文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上市公司航天长峰为例,探讨和改进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工会工作。  相似文献   

14.
人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这类事情总是会会出现在国有企业?尽管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一直强调"三管":管人、管事、管资产。但"三管"之下还是免不了发生类似的事隋。  相似文献   

15.
<正>2012年,六建集团物资分公司成立之初有职工47人,40岁以下的职工只有5人,职工学历层次较低,人员老龄化严重,多年来形成了大量的外部高风险资产债权,经诉讼后,虽胜诉,但对方净身无法执行,资金严重匮乏。面对困境,六建集团物资分公司充分调动职工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全面开展基层民主管理工作,形成了职工当家作主、企业  相似文献   

16.
《工会博览》2004,(10):77-77
合肥市委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在中小企业改制中进一步发挥职代会作用和加强工会工作的意见》。“企业改制方案要广泛听取职工意见,提交职代会讨论,国有企业的职工安置方案、集体企业的资产处置方案应提交职代会审  相似文献   

17.
破产清算中股东债权在特定情形下居次要位,即股东债权人取得的顺序有一定的限制。具体应分析股东居次债权的原因,结合依法约定的股东居次债权、裁定的股东居次债权具体情况而定。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股东债权居次受偿在我国法律法规体系中的演变;第二部分反思了我国股东债权受偿顺位中的相关问题;第三部分探讨了股东债权受偿顺位中引入居次受偿的路径。旨在为我国破产企业股东债权清偿中债权规范有序的清偿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缪玮 《法制博览》2013,(4):199-200
债转股是股东以债权作为出资的一种方式,多发生在企业重整或改制阶段,能有效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结构,对于企业的重生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公司法》的修订,给予债权出资以合法性基础,但由于我国严格的法定资本制的理念,以及债权自身的特点,债权出资仍受到很大争议并且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从债转股的发展现状入手,阐释其适法性和合理性,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试图通过对一些问题的剖析及相应的建议,以探究债转股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刘秀英 《法制博览》2023,(22):82-84
我国《企业破产法》规定,职工债权由管理人在调查后列出清单并予以公示,并规定职工债权的清偿顺序优先于税款债权和普通债权。实践中,在某些个案中会出现比较特殊的情形,对于是否认定为职工债权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旨在通过梳理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案例及实践做法,尝试为管理人实践工作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国有企业将有大批人员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由于企业减员增效压力较大,企业将与相当一批合同期满人员终止劳动合同。有读者问,企业与职工终止劳动合同是否应予以补偿?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