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及时出台,从根本上转变了人们将家庭暴力看做家庭内部私事的旧观念,并将提升整个社会对家庭暴力行为的正确认识,在唤醒受害女性依法维权意识的同时,为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妇女提供法律保护和社会支撑。女性遭受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因素、家庭暴力固有的社会根源和文化根源、相关立法和执法的疏漏、施暴者和受害者的心理和性格因素,以及部分女性维权意识薄弱或维权方式不当等。完善并落实《反家庭暴力法》,需提高普法宣传教育的精准性,唤醒广大女性的依法维权意识,帮助广大女性培育法律情感,树立法治观念,并充分发挥《反家庭暴力法》的各类救济手段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家庭暴力已日渐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由于对家庭和整个社会的严重危害性而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根据20世纪初世界银行的一项调查统计报告显示,全世界有25%-50%的妇女曾受到过身体虐待。何为家庭暴力,家庭暴力会导致哪些危害?我国家庭暴力法律规制现状怎样,存在哪些缺陷?在我国是否有必要制定一部统摄全国的《反家庭暴力法》,立法上又该如何进行规制?带着这些问题,本文依托对家庭暴力内在本质的深度剖析及有关家庭暴力立法的研究,认为很有必要尽快在国内制定一部统一的《反家庭暴力法》,以期这一困扰整个社会的问题能早日得到有效地解决。  相似文献   

3.
胡丽丽 《法制博览》2023,(29):76-78
《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充分反映出我国法律制度规范正逐步向更加精准更加细化的方向发展。此项法律的出台,能够为抵制家庭暴力提出明确的法律依据。在法律规范中,需要关注的要点包括对家庭暴力概念的界定,对家庭暴力现象的预防和处置。关注核心要点在于,受害人主体与加害人主体两方面。但从司法实践方面来讲,家庭暴力案件会在一定程度上与诉讼离婚程序推进出现交叉。如何在这类离婚案件诉讼程序推进和案件处理中体现出《反家庭暴力法》的价值,是司法实践中应当思考的关键问题。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讲,家暴受害者的离婚诉讼中,仍然存在执行难的法律困境,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实施依据。  相似文献   

4.
孙晓乾 《法制博览》2022,(3):163-165
暴力是一种产生伤害性结果的象征行为,然而在长期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下,被披上"家庭"外衣的暴力,其存在和危害被严重忽视和低估.直至21世纪初,通过教育而提升的人们对人权和法治的关注,使得家庭暴力不再隐形,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更是为家庭暴力的法律约束增加了有力的系统化规定.面对家庭暴力,逃脱家庭...  相似文献   

5.
《反家庭暴力法》的颁布填补了我国预防和处置家庭暴力行为的空白,针对各种家庭暴力行为设置了救济方案。作为我国首部规制家庭暴力的法规,《反家庭暴力法》明确界定了家庭暴力的范畴、统一了近年来关于家庭暴力概念的争议,为家庭暴力犯罪的刑事救济设置了双层次的介入通道。但近距离审视其具体规定,在家庭暴力犯罪刑事救济路径设置上仍有失精致性,未能准确给予家庭暴力犯罪中诸如性暴力等争议问题规范定位,处置家庭暴力犯罪在理念上仍然有可优化的空间。在立足于行进中的家庭暴力犯罪刑事救济进程的基础上,针对司法适用中常见的虐待罪认定、婚内强奸认定、以暴制暴问题的认定提出了具体处置方案,并择取家长主义刑法、被害人过错和期待可能性理论作为家庭暴力犯罪刑事救济介入和干预理念优化的主要选项。  相似文献   

6.
联合国自成立以来通过了一系列禁止性别歧视和家庭暴力的国际条约及人权宣言。作为相关人权公约的缔约国,为履行国际义务,我国于2016年3月1日颁布施行首部防治家庭暴力单行法律——《反家庭暴力法》。在具体制度设计上,顺应国际反家庭暴力立法趋势,将家庭暴力的主体范围扩展至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并确立了人身保护令制度、告诫书制度、强制报告制度;同时,该法也存在若干局限和不足之处,如未将性暴力纳入家庭暴力的范畴,庇护制度尚待完善等。未来我国应适时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和司法解释,及时解决法律适用中呈现的突出问题,切实保护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3月1日,《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家暴治理首次以专门法的方式被纳入官方立法中,值得肯定和赞扬。这也说明我国在保障公民个人权利、构建社会和谐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本次立法中有许多亮点,诸如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使得法院成为了保护家庭暴力受害者的重要部门,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做出人身安全保护令裁定。这在立法上是一个创新,也是保障家暴受害人的重要举措,庄严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以来都广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对其进行有效治理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司法系统和社会工作系统共同的责任。通过对我国少年司法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制度层面的建设和实务层面的拓展进行梳理,发现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参与到青少年犯罪问题治理的实践呈现出"以制度为中心"的特征,造成了服务提供的碎片化,并进一步阻碍了青少年犯罪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青少年犯罪问题治理过程中的专业作用,要求构建"以罪错青少年为中心"的一体化的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同时,需要注重少年司法配套工作体系的完善、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少年司法"两条龙"合作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正社会工作是一项专门的助人服务,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方法对困难人群进行帮助,使其达到解决问题和挖掘自身潜力的目的。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比较广泛,对工会推行的"困难职工帮扶服务",社会工作也可依靠自身的理念和价值,对其进行更加专业的介入。社会工作在介入困难职工帮扶服务的过程中,有独特的专业方法,同时也可能面临一些现实的困境,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11月22日上午9时,5586位来自各区县的考生步入分布于上海市的9个考点,开始了为期两天的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这是上海首次,也是中国内地首次社工资格考试,通过考试,全国第一批专业社会工作者将在沪诞生。今后,持有任职资格证书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将逐步走上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等社会服务领域,用专门的知识和人际关系经验,为个别人士、家庭及社区、单位提供特殊服务。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出现,将极大提升社会领域的服务质量。据了解,社会工作在上海正成为一种新型职业,本次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11.
刘佳麟 《法制博览》2023,(22):154-156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呈持续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到我国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对社会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在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还没有完全形成时,家庭教育与社会经验的缺乏、同辈群体的不良影响很容易致使青少年在冲动的情况下造成犯罪行为。而在目前青少年犯罪防治措施中,传统的拘役、管教等方法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所损害,已不再适应当下社会需求,因此,有必要实施新型的犯罪矫正模式,以适应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成长需求。本文主要讨论新型的青少年犯罪矫正模式——司法社会工作,根据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和方法,通过心理疏导、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服务对象提升自我,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主要目的是进一步预防和遏制犯罪行为,是在司法层面上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手段解决司法犯罪问题的新型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我国《宪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逐步对妇女的权利进行了完善,一方面有力地保护了妇女的权利,另一方面也使妇女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法律权利,妇女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对于女性来讲,婚姻和家庭生活是很重要的,但是在现实生活、媒体、网络中,笔者了解到家庭暴力在许多家庭尚存在,家庭暴力破坏了家庭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特别在家庭暴力中比较隐蔽的妻子性权利的暴力,在某些层面上未得到足够的社会关注。本文欲通过对此方面的分析来维护妻子的性权利并推进立法。  相似文献   

13.
《反不正当竞争法》在调整市场经济秩序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面对当今经济发展的现状,《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控能力逐渐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及时完善,能够为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提供依据,是国家法制建设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14.
司睿 《法制博览》2022,(6):121-123
在我国《反家庭暴力法》中,人身安全保护令是其重要内容,是保障弱势群体、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举措.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社会宣传少、公众知晓少、司法执行难、传统思想深的问题,导致该制度少有应用,从而难以达到立法目的.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完善法律制度、提高惩戒力度、增加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家暴防范意识等.  相似文献   

15.
王景  杨君祎 《法制博览》2023,(14):133-135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治理,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图书馆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公共图书馆法》作为我国第一部公共图书馆领域的专业法律,在有关公共图书馆治理的总则、设立、运行和服务等环节中对社会力量的参与,都做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为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公共图书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社会工作介入少年司法制度之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少年司法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离不开专业社会力量的参与和介入,而社会工作专业尤其是司法社会工作的快速发展为其介入少年司法制度提供了可能。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人们对社会工作专业介入少年司法过程的必要性尚未形成清晰的认识。对此问题的讨论,必须从宏观上关注三个问题:一、少年司法的指导理念;二、少年司法的法律依据;三、少年司法制度构建的社会条件。然后再观察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是否与之契合并是否能够服务于中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完善。同时社会工作介入少年司法的具体领域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司法社会工作可视为社会工作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其对社会工作而言是工作领域的拓展,对司法而言则是国家司法权社会化的表征。司法社会工作的兴起,一方面在于为违法犯罪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了新的渠道,从而:炻展了刑事司法系统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在于在司法中注入新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化的司法方式,体现司法为民的人本主义精神。当前司法社会工作实践探索主要以为未成年人提供司法保护为中心,但也正在逐步向成年人司:去拓展。  相似文献   

18.
引言 感化服务在香港已有超过五十年的历史,一直以来,感化主任藉著法庭赋予的监管权限,以社会工作方法辅导受感化者戒除恶习、远离不良份子、重返正途、建立健康正面的生活。身处香港这瞬息万变和对公共服务素质要求不断提升的社会,感化主任除了加强个案及小组辅导工作外,更以弹性和灵活的手法,运用社区资源,与其他界别和专业共同合作,为受感化者提供合适的感化服务。  相似文献   

19.
王丽 《法制博览》2023,(6):136-138
法律援助制度本质是保护人权,是一项社会和法律保障制度。社会工作是以助人自助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人,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司法鉴定是运用专门知识为诉讼活动提供专业服务的司法证明活动。司法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对于民事、行政案件中有充分理由证明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但确有困难的当事人,实行诉讼费用缓交、减交、免交的制度。法律援助和以上制度的衔接与联动,构成了保障困难人士的基本救助网。  相似文献   

20.
家庭暴力这一社会问题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它严重影响、破坏了家庭的安定与社会的和谐.本文首先从我国反家庭暴力的立法现状入手对本法的整体制度框架进行简要评析,重点分析了本法中家庭暴力的认定标准;其次,笔者结合某省法院316份涉家暴离婚纠纷判决书对我国涉家暴离婚纠纷中家庭暴力认定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家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