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人公司是指股东为一个自然人亦或者是股东为一个法人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一人公司人格被否定的,证明责任倒置。司法实践中也会经常出现法院援引该条款直接否认一人公司法人独立人格的情况,进而判决股东与公司一同对债权人承担连带责任。本文将从一人公司诉讼的举证责任分配以及一人公司诉讼股东与公司财产构成混同的认定标准出发,阐述该制度的具体适用标准,并给出相应的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2.
孙宇 《法制博览》2024,(8):145-147
“夫妻”公司的性质,在实践和理论上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有些观点将“夫妻”公司认定为一人公司,或者说在处理公司的债务纠纷的时候适用一人公司的规定,要求夫妻股东对于公司的财产独立性承担举证责任,在不能提供充分有效证据的时候,判令夫妻股东对于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这种将夫妻股东公司认定为一人公司的做法实际上会扩大一人公司的适用范围,有可能会造成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滥用。根据与一人公司的差异性比较,夫妻股东公司并不是一人公司。同时,夫妻股东公司这种模式也为法律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找到了法律制度本身的一些缺陷和漏洞。所以,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有关夫妻股东公司的一些法律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相似文献   

3.
我国在2005年修订公司法时,以第20条和第64条引入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为有效防止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然而,随着公司法人制度的广泛应用,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不仅可能会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还有可能会侵害股东本身的债权人的利益。我国公司法对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却没有明确的指引,因此也给司法实践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与困惑。  相似文献   

4.
陈雨晴 《法制博览》2013,(9):206-207
2005年修订后的《公司法》在第20条明确规定了公司法人格否认规则,这是新修订的公司法的一大进步。标志着我国正式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从西方引入。但《公司法》在第20条对这一制度做了原则性的规定,仅靠这一原则性的规定不能在实践中很好地解决问题。尔后,公司法的三个司法解释涉及到了则以制度的内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也得到了相应的完善。但我国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研究还比较混乱,实践中仍然有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致力于系统地阐述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指出我国在这一制度上规定的不足,提出完善建议,为深入这一制度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提供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5.
郝士漫 《法制博览》2015,(4):183-185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我国公司法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制度,其是出于对公司和债权人的保护而对公司的独立人格做出的一种否定性评价,以揭开公司的神秘面纱。该制度的主要支撑和司法体现是公司人格否认之诉,公司债权人等以公司股东或是公司为被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迫使股东离开公司这把保护伞而承担责任。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对该诉讼的运用还有待通过明确适用原则和诉讼主体等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公司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多,组织形式和内部构造也越来越复杂。公司作为国家的纳税大户,其逃税避税的行为将会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制定与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来约束公司的避税逃税行为是必要的。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对公司的逃税避税行为有着极大的约束作用。本文主要讲述了公司法的人格否认制度在反避税中的适用,以此来供相关人士的交流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认缴制下,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诉讼中的主体、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的司法适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在这一基础上,结合《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关注这一类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法制博览》2019,(16):134-135
近年来,投资者利用公司人格独立制度和有限责任制度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频繁发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司法律制度的权威性。本文拟通过对美日等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研究,探寻适宜解决我国公司法人制度困境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公司人格否认是商事法律中的一个重要的制度,也是争议颇多的一项法律制度。这是一项首先在美国法律中得以应用的制度,经过多年的探讨研究成熟,在各国陆续得到肯定和运用。各个国家虽然对该制度进行了大胆的引用,但是却很少有国家将此项制度以成文法的方式表达出来,大多数国家都是仅仅在法律中对该制度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并未规定其具体内容和适用的条件和环境,我国的《公司法》也并不例外。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历史比较悠久,但适用此制度仍有漏洞和缺陷,本文旨在探讨公司法人制度的完善,以更好地在现实中适用。  相似文献   

10.
笔者长期在律师事务所接触和代理了大量涉及公司的执行案件,发现股东滥用公司独立地位和有限责任规避执行的行为十分多见,常有公司股东开豪车住别墅,而公司无任何财产可供执行的情况发生,债权人对此现象普遍感到困惑和有心无力。基于此,笔者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的现状进行概括总结,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条件予以阐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法院执行中适用该制度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公司法》对滥用公司法人人格行为以及承担的责任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滥用法人人格行为极其普遍,且形式复杂,一般不容易对其进行认定。本文就我国目前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形成和适用标准以及其具体表现形式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张凌志 《法制博览》2015,(3):108-10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公司法人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也被纳入到公司法体系中去。文章积极探析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含义,比较不同法系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特点,归纳和总结了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且对于健全我国公司法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公司独立的法人人格意味着公司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活动并承担责任的独立主体,而股东仅以其出资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但在实践中股东滥用公司人格独立制度谋取个人利益,损害第三人利益的现象经常发生。因此,我国《公司法》引进了源自于英美法系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作为对公司人格独立制度的补充和完善,但此制度目前并不完善,本文对此制度进行了分析,希望对公司制度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公司法体系的不断完善,作为有效维护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公司反向人格否认制度,主要起到避免股东对公司独立地位权利的滥用,从而损害其他债权人和股东利益的作用。在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公司股东通过公司独立地位,对个人债务进行逃避的情况,因此提出了公司反向人格否认制度,对股东债权人的利益进行有效保护,使社会正义和公平得到保证。但同时此制度也极可能对公司其他债权人和股东造成损害,因此也存在着一定争议。本文就此制度的合理性进行研究,并基于此制度,为公司其他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机制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潮流,《公司法》修订时加入了人格否认制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市场经济中诚信缺失的现象,维护了正常的交易秩序。但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迁,该制度中的许多内容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表现在规定过于原则化和抽象化,内容陈旧。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去阐述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剖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该项制度的作用,推动司法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松 《法制博览》2022,(24):129-132
一人有限公司举证责任倒置制度是平衡有限责任和债权人利益的有效方式,其在一人有限公司诉讼当中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具有旺盛的司法生命力。一人有限公司应当从实质角度进行把握,工商登记的对抗效力不能影响举证责任倒置规则。同样,一人有限公司应当坚持动态化的观点,在一人有限公司与股东多元公司相互转化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适用。最后,在逆向人格否认问题上,现有实践肯定了《公司法》第六十三条参照适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最早由美国以判例的形式加以确定,后来逐渐被原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和使用,我国《公司法》中同样也有关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相关规定。作为法人制度的补充,公司法人否认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公司法人否认制度的发展历史及相关概念,着重对其具体适用情形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8.
邱盛  邓嘉炜 《法制博览》2023,(13):115-117
法院审理的关联公司人格混同的案件层出不穷,有着逐年增加的趋势,究其根本,皆为利用独立法人人格规避偿还债权人债务的责任。[1]有高明的债务人,利用自身优势地位,事先在争议解决的方式上约定商事仲裁,利用商事仲裁的局限性,致使债权人无法通过商事仲裁实现人格否认,从而实现债务人逃避债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在《公司法》中引入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旨在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为个案中债权人的权利实现提供司法上的救济,但是,这一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诸多缺陷,如:适用标准模糊。本文在分析公司法人人格等否认制度现存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该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介绍公司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及其特征与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区别。通过对公司法人人格混同的概述和简要分析,以及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条件的介绍,发现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