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王一敏 《法制博览》2013,(11):230+229
《劳动合同法》实施前,法律未规定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同将向劳动者支付两倍工资的法律责任。即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工资,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双方解除劳动关系的,还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相似文献   

2.
《工会博览》2004,(14):13-13
《劳动法》第26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相似文献   

3.
《劳动法》第4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第17条第2款规定:“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  相似文献   

4.
章献彪 《法制博览》2022,(3):102-104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和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有效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形式,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约束保障双方权益的直接依据.劳动关系在解除过程中,需要根据合同的形式和内容对合同双方造成相应的损失进行民事归责,合同在发生非正常解除以后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违约金、赔偿金、经济补偿金等,这"三金"在适用过程中由于...  相似文献   

5.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怎么办?2008年9月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在《劳动合同法》的基础上,明确了用人单位超过法定时限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责任。《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  相似文献   

6.
霍健  张宁宁 《法制博览》2013,(1):157-158
《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中明确规定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对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权,这对于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力的流通和社会资源的配置起着重大的意义。然而,由于立法规定的弹性化,现在的法律法规中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当前劳动合同单方解除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劳动合同是建立劳动关系的书面形式。劳动者同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对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现在为您介绍签订劳动合同需要注意问题。劳动者应判断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在入职时应判断用人单位是否具备合法的主体资格,了解单位注册地址、电话、法定代表人,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工商登记信  相似文献   

8.
正一.职工确认劳动关系应保存哪些证据?《关于确定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15]12号)第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  相似文献   

9.
工会宝典     
劳动合同定义及其对保障劳动者权益的作用劳动合同也称劳动契约,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依法协商达成的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劳动者加入企业、个体劳动组织、  相似文献   

10.
正《劳动合同法》第10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当劳动者林爽将原单位某融资租赁公司告上法庭索赔未签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差额时,公司却以该员工写申请放弃签订合同为由,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最终,经过工会法律援助,法院判决公司仍须支付未签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差额及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  相似文献   

11.
在时下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随之引发了大量的问题,尤其是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所引发的纠纷越来越多,这就使得对经济补偿金制度的研究变得更为重要。大家对经济补偿金普遍定义为是一项偏袒劳动者的法律制度,然而法律终究是利益的平衡器,它不会偏薄任何一方。  相似文献   

12.
曲娅丽 《法制博览》2013,(1):203-204
在劳动合同中,存在着劳动者承担违约金的两种形式,一种是违反培训服务条款,一种是违反商业秘密与知识产权保护条款,且这两种违约的形式是法定的违约责任。但是与此不相匹配的是,在与劳动者相对应的企业单位却不存在违约金的情形,法律作为平衡法律关系双方的平衡器,同样的应该规定企业单位违约金制度,这样才能够实现公平。  相似文献   

13.
外卖骑手作为“自由职业”,不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很普遍。那么,骑手是否符合劳动关系,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有的骑手符合劳动关系的特征,但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少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本文结合相关案例,对于骑手在符合劳动关系情形时,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进行分析。从保障骑手作为劳动者权益的角度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构想,分析骑手作为劳动者与用工企业存在矛盾激化时,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权,以保护骑手作为劳动者时的权益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14.
法律怎么规定? 《劳动法》的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用人单位不得依据以下情形之一解除劳动合同:①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②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③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相似文献   

15.
问:用人单位不缴社保,劳动者可以辞职吗?答: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如果单位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办理应有的社会保险,即侵害了劳动者的利益,劳动者是可以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  相似文献   

16.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但不按劳动法的规定订立劳动合同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法律上,这种情况被称为形成事实劳动关系,是不符合劳动法的。职工在劳动合同到期时,既没有终止又没有续订,  相似文献   

17.
《工会博览》2004,(12):19-19
《劳动法》第31条: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第32条:按照劳动法第31条的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  相似文献   

18.
安健 《法制博览》2023,(18):127-129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形式的灵活多样,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因就业协议发生纠纷争议日益增多,因其法律属性不明导致司法实践中适用法律规范不同。与此同时,如若不能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纳入劳动合同管理,作为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高校毕业生因就业协议发生争议会失去一种合法、便捷的权利救济的途径和机会。本文在归纳整理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法律属性学说争议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认为应该将毕业生就业协议认定为劳动合同,适用劳动法律规范,以期有效保护大学生合法就业权益。  相似文献   

19.
刘航 《法制博览》2022,(6):76-78
无论是劳动者还是用人单位,任意一方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都会影响到双方的切身利益,对双方带来经济上或其他方面的损失.我国现行关于劳动合同当事人行使解除权相关规定尚不完善,导致司法实践中对同一问题出现不同看法,甚至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相反判例.也因此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出现纠纷时常常因法律规定不健全而钻了法律的空子.本文立足于司...  相似文献   

20.
梅心 《法制博览》2013,(1):70-71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下称"公司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下称"公司法解释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公司强制清算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下称"会谈纪要"),对于公司强制清算案件审理中的有关问题已做出规定,使得这一程序的可操作性得到很大改观,但是客观来看,这些法律及司法解释对于强制清算的有关程序和实体规定仍存在不少空白,相关规定也不够细化。笔者作为几宗强制清算案件的亲历者,将从程序完善的角度出发,探同存异,简要探讨我国强制清算组组成及权利限制和制衡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