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执行法院在处理金钱给付案件中利息计算问题往往无规范标准,引发实务操作中的混乱。迟延履行期间债务利息的计算应坚持依法、合理、惩罚等主要原则,参照统一规范标准计算利息,以减少当事人间的争议。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涉少家事案件中,未成年人不直接参与诉讼成为普遍现象,涉少家事案件蜕变为成年人之间的普通诉讼。法院在案件审判中也未体现对未成年人利益的特殊、优先考虑,未成年人案件的"成人化色彩"不利对于未成年人民事权益的保护。我国应借鉴域外立法,适当扩张未成年人在家事案件中的诉讼行为能力;构建庭外对话机制,畅通未成年人的表达渠道;建立法官依职权适度司法干预的审判方式;坚持未成年人利益优先保护原则,从而弱化当前涉少家事案件的"成人化色彩",实现未成年人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信息窗     
)15个高级人民法院首次在17个中级人民法院挂牌成立了专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和涉及未成年人民事、行政案件的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全国法院共有主要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少年法庭2420个,少年法庭法官7233名。对构成犯罪的83697名未成年人依法作了处理,并对4932名少年犯进行了回访。  相似文献   

4.
崔春晓 《法制博览》2015,(6):242+240-241
法院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原则和制度,在纠纷的解决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事诉前强制调解制度为当事人创造了在调解主体的调解下解决争议的额外途径,有效解决当事人之间的复杂多样的争议案件,保护当事人的实体权利。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少年法院的理想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条件成熟的地方都应该建立少年法院,笔者认为少年法院应设有少年刑事案件审判庭,少年观护案件审判庭和少年权益保护案件审判庭,具备审判犯罪少年、观护"虞犯"少年,保护少年权益的三项功能。少年法院的这三类审判庭具有相应的不同的案件受理范围、审判程序和处置方式。  相似文献   

6.
台湾地区智慧财产法院的设立,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知识产权案件的集中审判,审判效率获得极大提升。采用法官与技术审查官相结合模式,设置技术审查官辅助法官判案,有效解决法官技术知识不足问题。引入法院审理侵权诉讼可自行判断知识产权有效性制度,并协调各案间知识产权有效性判断的冲突,彰显案件审判之效率。  相似文献   

7.
在家庭案件中,对未成年人利益的保护加以规定是各国民事诉讼法的共同做法。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民事司法的规定比较笼统,民事诉讼法也没有特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的规定。家事诉讼中未成年人利益的保护,至少应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检察机天应参与涉及未成年人利益的家庭案件;家庭案件的管辖应考虑未成年人的住所地;为避免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强化家事事件与家事效果事件合并审判,诉的变更、合并与反诉应较为宽松;认诺、舍弃、自认、和解受到限制以及法院得斟酌当事人所未提出的事实;家庭案件审理中应对未成年人采取具体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未成年人犯罪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随着社会上要求全面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呼声日益高涨,目前的少年法庭日益显现出其不足之处,建立少年法院已经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必要措施。目前,我国建立少年法院的法制环境已经成熟,有专门法院经验可资借鉴,又培养了一批审理少年案件的法官,为少年法院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15个高级人民法院首次在17个中级人民法院挂牌成立了专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和涉及未成年人民事、行政案件的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全国法院共有主要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少年法庭2420个,少年法庭法官7233名。对构成犯罪的83697名未成年人依法作了处理,并对4932名少年犯进行了回访。  相似文献   

10.
随着部分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的建立和工作的开展,以维权为基点的涉少民事案件审理工作应当怎样体现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障,已经成为理论和司法实务中的新问题。笔者以家事案件为视角,结合目前我国的司法实践,对涉少民事案件审理中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借鉴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相关立法和司法现状,认为按照目前我国现行民事案件审理的方式,不足以充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提出在诉讼中,首先确立“未成年人最大利益优先原则”,并使之成为审理涉少民事案件的基本原则。笔者对该原则基本内容以及在诉讼中依据该原则的要求所设置的实施细则、必要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包括设置专门程序,庭前、诉前告知程序,以示明的方式使参与诉讼的当事人了解案件处理的结果应当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院优先考虑未成年子女的最大利益;未成年人诉讼地位缺失的应建立“诉讼代言人”制度;法官依职权审查调解协议、加大调查取证力度等为主要内容的适度司法干预的审判方式等。  相似文献   

11.
高公翰 《法制博览》2023,(11):57-59
交通事故不合理用药司法鉴定意见具有双重传来证据的特性,鉴定主体资质、鉴定人员资格、鉴定程序应严格遵守法律规定。鉴定意见认定过程中,审判组织应依法充分保护当事人实现诉讼权利,才能公正裁判,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实体权利。  相似文献   

12.
邹萍 《法制博览》2023,(10):100-102
诉权是当事人进入诉讼程序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设立法院的目的就在于使当事人能行使诉讼的权利,对当事人实体法权益进行保护,法院的准入门槛不可设置得太高,于是立案审查制转换为了立案登记制,而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近年来随着立案登记制的实行,案件数量的上涨已成共识,而当事人滥用诉权的行为也不在少数。本文中,笔者以上海某公司诉温州某公司、王某某因申请诉中财产保全损害责任纠纷一案为视角,通过对该案中滥用诉权行为的分析,试图整理出法院审查滥用诉权的逻辑及裁判思路,进而对滥用诉权的认定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赵健雅 《法制博览》2015,(6):118-120
在司法实践中,民间借贷案件的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常常仅有借款人写给出借人的借据。因此在现代民事诉讼中,该借条的效力直接决定该借款合同关系的存在与否。而对于此借条的举证责任应由谁来承担仍然是司法实践中一直争议的问题,法律条文中也没有明确规定该法律要件事实必须由当事人哪一方加以主张并予以证明。那么法院在审理中对当事人之间借条的真伪应如何认定?如何对有争议的实体法律关系做出裁判?在实践中,法院审理民间借贷纠纷中也常常以当事人所写的借条作为裁判的依据,对借条的认证以及认证的正确与否必将关系到公正裁判的问题。下面以此案件为例,进行一定的理论分析,就其中涉及到的借条真伪的举证责任问题展开阐述说明。  相似文献   

14.
丁琴 《法制博览》2015,(1):100-101
作为审判机关,执法办案是第一要务。法官是司法运行的人力基础,人民法院应以审判为中心,确保法官在法院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保障法官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出发,全方位对司法制度作了谋划和部署,并提出了"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改革目标,建立分类科学、结构合理、分工明确、保障有力、符合司法职业特点的法院人员管理制度,让法官享有应有的职业尊荣,有助于法官回归职业本源,使我们可以站在新的起点上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更加接近"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司法目标。本文主要从改革的意义、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的角度对此次改革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执行难”一直是法院工作的难点。法院受理的执行案件逐年增加,仅北京法院,一年就有四五万件。为使法院裁决不成为“白条”,执行法官们进行了一场场攻坚战。现任通州区法院告诉庭副庭长的高炳环就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在我国经济案件与刑事案件侦办的过程中,需要法院和公安机关依法对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进行审判和侦查.涉及的司法鉴定流程和程序则需要由当事人或司法机关委托鉴定单位,根据法律流程作出判断和鉴别.本文结合文件检验内容与准备工作,分析笔迹检验内涵、环节以及笔迹检验分歧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南风窗》2015,(5)
<正>2015年刚开年的两个月间,津巴布韦首席大法官和首都哈拉雷高等法院的法官吵了一架。吵架的起因是首席大法官奇迪奥西库在司法年度总结大会上不点名批评了哈拉雷高院的一些法官,严厉指责他们太懒了。业绩最差的4个法官,一年总共只判了33个案子,其中只有两个案子还算大案。有个法官甚至只判了两个案子。相比之下,这个法院最辛勤的法官一人就判了72个案子。津巴布韦宪法保护法官的独立地位,规定法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传媒行业的发展以及受众参与度的提高,"媒体审判"现象进入人们的视线,成为一个十分具有探讨价值的课题。从很多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媒体审判"的出现对于司法审判有很多负面影响,主要有二:其一,影响舆论,并通过舆论影响法官的独立判案。其二,就是媒体的不实、不公正报道在法院判决之前和判决之外,直接给案件当事人造成不良的社会评价,或者伤害他们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19.
法院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诉讼制度,它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并因其独特优势而成为我国基层法院民事纠纷主要的解决方式。民事调解有利于迅速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但是事物皆具有两面性。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精神:"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很多基层法院将调解作为审判工作的重点,并以调解数量和调解率作为考核法官工作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许多法官本着功利和省事的目的利用当事人的畏惧心理,在审判过程中强权干预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从而诱发了强制调解,造成一系列负面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杜超 《工会博览》2010,(2):73-73
调解在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中的具有重大影响,但传统调解观念使法院调解脱离规范与法制,在实践中呈现异化现象。现代法院调解应以公正,效益、安定为价值目标,以当事人合意的自由达成为核心、以法官积极中立地位为合意达成之契机,以约束法官行为.合理处理调判连接的规范化程序为保障,并逐步实现调解程序的规范化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