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赌博作为一种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古往今来都广受社会各个阶层的关注。对于赌博来说,其主要涉及到了社会学、法律学等多个领域和刑事司法条例,虽然我国对赌博行为一直进行研究和抓捕,但赌博行为却屡禁不止,因此,本文重点针对开设赌场罪的司法适用释疑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网络支付、网络游戏的普及,使得原本属于线下范围的聚众赌博、开设赌场行为成功的转移到了网络之中,涉及网络游戏的涉赌型犯罪类型层出不穷,与网络游戏难以监管的游戏服务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刑法修正案(九)》法律文件内容的不断优化和完善,在2015年11月,我国将虚假诉讼罪纳入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法律文件中,并对那些虚假诉行为进行严厉的刑法处罚,由于虚假诉讼罪是近年来新增的罪名,因此,对该罪名的认定还存在很大的分歧和争议,所以,如何确保虚假诉讼罪认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一直是司法实务界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首先从狭义的恶意诉讼;利用诉讼程序或者滥用诉讼程序的行为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虚假诉讼罪的概念界定,其次,从在犯罪成本上符合成本收益均衡原则;填补了刑民交叉的法律空白两个方面入手,研究了确立虚假诉讼罪的必要性,最后,从明确刑民边界;有效区分本罪与相关罪名两个方面入手,探讨了虚假诉讼罪的司法认定与法律适用。希望通过这次研究,为相关司法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有榕 《法制博览》2023,(36):73-75
关于行使财产权利行为是否构成相关侵犯财产罪的判别,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理论界都存在较大分歧,由于各国法的传统及刑法所保护的法益等方面的不同,没有形成统一的处理原则。本文以深入研究行使财产权利行为的内涵,从“权利”角度对行使财产权利行为进行分类,并结合刑法犯罪构成理论及相关法理对各类型的行使财产权利行为是否构成相关财产罪进行剖析,以区分“罪与非罪”。最后,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剖析适合我国国情的处理原则,以丰富对行使财产权利行为的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犯罪活动也在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中立的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网络中立原则旨在确保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不对特定的信息或数据进行区分对待,保障用户的网络访问权利。然而,一些人认为,网络中立可能会为网络犯罪提供遮护,使得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成为可能。本文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为视角,探讨网络中立在刑事法律框架下的边界和限制。首先介绍网络中立的概念和原则;其次分析网络中立与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之间的关系,并讨论网络中立原则是否应适用于涉及刑事处罚的行为;最后提出有效建议,以平衡网络中立与网络犯罪打击之间的关系,维护网络安全和个人权利。  相似文献   

6.
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一向存有争议。本文参照刑法中关于犯罪构成的理论,来分析逃逸认定的现行标准和注意点,并试图预期应然标准。  相似文献   

7.
谭智文 《法制博览》2023,(23):107-109
盗窃罪一直是我国重要的侵犯财产类犯罪罪名,本文从盗窃未遂的概述入手,讨论了《刑法修正案(八)》新增的特殊盗窃犯罪未遂与普通盗窃未遂的认定差异,及目标为数额较大财物的盗窃未遂行为入罪的法律适用与争议,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盗窃未遂的处罚,旨在完善我国的盗窃犯罪规制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8.
犯罪构成理论被认为是现代刑法学犯罪论的基础。犯罪构成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之所以称之为犯罪,是因为与行为有关的要素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的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和犯罪的客体四个要件。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对自己罪行负刑事责任的人,包括自然人和单位(法人)。对于自然人来说,只有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刑事责任。单位是人格化了的组织系统。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在进行犯罪活动时的思想意识活动。根据犯罪时的心理态度的不同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的外在的表现,包括行为、行为方式、行为对象、行为的危害结果以及犯罪活动赖以存在的特定的时空条件等要素。犯罪客体是主体的犯罪活动所侵害的社会利益。犯罪构成理论及其模式在刑法理论上和刑事司法实践中都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犯罪构成概念的使用和体系的设置与犯罪、刑事责任、刑罚等概念和要件之间存在着矛盾、竞合、不相协调等问题,本文拟就此提出几点质疑。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于我国环境违法现象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频繁发生这一现况,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这一刑法规定的典型环境犯罪,基于理性层面对其若干问题进行浅显的探讨研究。这篇文章主要探讨、分析了该罪的若干问题,并简要阐述了作者对于该罪立法执行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应辉 《法制博览》2023,(16):148-150
毒品犯罪是增长速度最快的犯罪类型,中国面对毒品犯罪始终秉持着严厉打击的刚硬态度。但针对“代购毒品”这一典型毒品交易行为,立法方面《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过于笼统模糊缺乏指导性,最高法印发的会议纪要能否作为定罪依据也备受争议,这就导致司法实践中同案不同判的窘境屡见不鲜。对于代购毒品行为该如何进行正确认定,本文在纵观各位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分析、调研做一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态势严重,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研究极为必要。本文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现状介绍以及立法沿革的梳理,知晓了本罪的案件数量增长状态以及增设本罪的由来。通过分析可知,对于司法实践中以刑法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应进行范围限制,死者的信息不应属于保护范围。对批量个人信息数量认定采取推定方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不属于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针对本罪行为方式的非法利用、使用以及非职务的收集行为,应纳入刑法规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2.
催收者通过对债务人实施暴力、胁迫、侵入他人住宅、限制人身自由、跟踪、恐吓、骚扰等暴力、软暴力手段进行非法催收活动。这些愈发泛滥的非法催收活动,不仅侵害了债务人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在吸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基于维护社会治理、抑制民间讨债“黑社会化”,《刑法修正案(十一)》中新增设了催收非法债务罪,将以暴力、软暴力等手段催收高利放贷等产生的非法债务的行为纳入刑法规制的范畴。《刑法》法条已经明确了本罪四大类非法催收手段,但这些手段与非法拘禁罪、敲诈勒索罪、故意伤害罪、非法侵入住宅罪等的犯罪行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交叉,如何认定属于一罪还是数罪,如何定罪量刑,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婚内强奸,指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丈夫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式,违背妻子意志,强行与妻子性交的行为。近年来,婚内强奸行为日渐成为我国刑法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有的学者认为在我国婚内不存在强奸的问题,而大部分学者则认为,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丈夫对妻子实施的强迫性行为仍然构成犯罪。本文拟从婚内强奸行为的概念内涵,婚内强奸罪的犯罪构成,婚内强奸罪与强奸罪的区别以及婚内强奸行为入罪的必要性这四个方面入手,以期能够充分论证婚内强奸行为入罪之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法处罚范围呈现扩张态势,立法者对个别新罪的添置削弱了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的效用,刑事司法资源供求失衡,这不利于对危害行为的规制。醉驾入刑的民意基础不牢靠,立法过程无法反映出此行为不为社会大多数容忍;同时,行政法规足以规制此行为,并非只有动用刑罚才能充分保护法益;对醉酒驾车行为不惜运用刑罚,会使公民自由受到不当限制,而且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不少无法进行客观认定和公正处断的情形。  相似文献   

15.
张小丽 《法制博览》2021,(4):173-174
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审稿)对污染环境罪做出了进一步的增设和列举,但是对污染环境罪的行为规定依然不甚明了,学界关于"排放""倾倒"基本有统一的认识,但是对"处置"持有争议.在司法实务中,对"处置"行为的射程范围理解不同,做出的判决结果也就不同,从而导致同案不同判现象,影响司法公信力.本文将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故意伤害罪属于司法实践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犯罪类型,在每年的刑事案件中故意伤害案件占据着比较大的比例,同时也属于社会公众接触较多、关注较大的一种犯罪类型,此时对故意伤害罪的司法认定给予重视尤为关键。本文将会从一般殴打行为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别、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别、寻衅滋事罪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别三个方面来探究故意伤害罪的司法认定情况,以提高故意伤害罪的认定准确性,在保护人权的同时,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7.
《法制博览》2019,(28):189-190
为了本罪在实际当中可以更好的施行,最高法随后不久就出台了相关的司法解释,对本罪的适用问题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然而仍然没有充分解决本罪在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法条内容和最高院的司法解释中仍然存在的空白点和争议点造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适用进程中的困境和障碍,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切实发挥本罪对于保障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的作用,体现出本罪入刑应有的效益。  相似文献   

18.
19.
熊珍珍  冯璐 《法制博览》2023,(12):28-30
互联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支付方式。随着支付载体的不断开发及应用,侵财犯罪的空间领域也随之扩大。传统侵财犯罪借着互联网络外衣在虚拟经济领域内肆意滋生,不同于传统支付,第三方支付虚拟性及财产种类的复杂性,致使第三方支付下侵财犯罪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及处罚具有极大的争议,出现了同案不同判、异案同判等问题。笔者将对此类犯罪认定困境、成因进行简要分析,最后从财产来源及行为方式、刑事立法等层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0.
贾会颖 《法制博览》2013,(2):138-139
为了加强和保障民生,加大对一些严重损害劳动者利益行为的惩处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简称《修正案(八)》)第41条将部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纳入了刑法调整范围。为了更好的保障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在司法实践中顺利运行,本文从一真实案例说起,拟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构成要件、运行困境及完善对策等方面加以讨论,希望对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