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琼 《法制博览》2023,(26):39-41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生态文明法律制度重要组成部分,是守护绿水青山的重要法治防线。2023年是自2013年《民事诉讼法》立法确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第十年,回顾过去十年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历程,我国以司法力量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制度逐步完善,司法参与环境治理的机制更顺畅,公益诉讼已经成为我国环境法治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需要积极关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主体变化,不断扩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主体范围,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环境公益诉讼中作用,形成以检察机关为主要力量的环境民事公益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2.
行政公益诉讼作为保障公共利益的诉讼,虽然近年来在公益保护领域展现出强大活力,但随着制度推进、实践深入,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理论和实务界对此讨论不断,其中较为凸显的是对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探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环境,其原告主体资格应当趋向多元,以保证更多人能享受到绿色发展的红利。当前我国法律对于行政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的规范较为单一,社会组织要成为公益诉讼原告困难重重,而检察机关作为原告,权利与义务又存在一定的冲突,而公民要想作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更为困难,亟需推行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多元化。  相似文献   

3.
胡志翔 《法制博览》2013,(10):178-179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能够有效地保护环境公共利益,但是我国2012年民事诉讼法中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还只是初步性、试探性的,与制度化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建议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进一步完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应明确检察机关和环境保护组织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应设置环境公益诉讼的前置程序以避免滥诉并提高环境公益保障的效率;应加大适用物质性赔偿甚至惩罚性赔偿的比例。  相似文献   

4.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年进行的第二次修订,为未成年人茁壮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未成年人利益保护需求。但在司法实践中各个地区对相关政策的理解不尽相同,导致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更有效保护未成年人合法利益,做好未成年人公益诉讼制度优化工作意义重大。本文首先概述了未成年人公益诉讼制度的价值;其次分析了未成年人公益诉讼制度的实践困境;最后探讨了未成年人公益诉讼制度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肖峰 《法制博览》2022,(13):74-76
近年来,人们加强了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我国行政机关更是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是一种特色的行政诉讼,是促进依法行政、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但是当前我国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执行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完善.基于此,本文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概念出发,对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概念以及其执行特性进行了阐述,对当前我国环境行...  相似文献   

6.
王德跃  张和富 《法制博览》2023,(21):106-108
行政公益诉讼检察监督具有建构完善权力监督体系、保障公民民主权利以及推进治理体系优化等功能。现阶段,检察监督制度运行中的困境体现在检察监督依据不明、检察建议刚性不足、缺乏事前监督、监督对象标准模糊以及检察机关调查核实权行使遇阻等方面。要完善我国行政公益诉讼中的检察监督制度,发挥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作用,实现对公权力的约束及对公共利益的保障,应当采取相应措施,从明确检察监督依据、提升检察建议效能、健全事前监督机制、清晰监督对象标准、落实调查核实权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7.
聂签  黄桃 《法制博览》2021,(3):40-41
近些年来,随着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案件呈增长趋势,公益诉讼渐渐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在2012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中,不负众望地把环境公益诉讼纳入公益诉讼制度中,在诉讼主体的规定上也有了改善:包括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机关.《民事诉讼法》第55条的规定只是原则性规定,对于适格主体的规定过于模糊、没有那么明确.公益诉...  相似文献   

8.
郑淦元 《法制博览》2015,(4):198+185
公民诉讼起源于美国,从诞生到今天已经接近四十年,美国的公民诉讼判例对该制度的创新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该制度对于环境法律的全面实施,公民积极参见环境保护有重要作用。深入理解美国公民诉讼制度的内容,对于我们了解国外的环境公益诉讼及对我国公益诉讼的改善都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2012年正式通过的民诉法修正案,首次将公益诉讼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无疑为我国公益诉讼打开一扇"广阔的大门"。大门敞开的同时,公益诉讼现状与保守的法律制度设计之间的巨大鸿沟备受争议,而公益诉讼的适格主体问题就首当其冲。  相似文献   

10.
"公共利益"是一个弹力较大的概念,其含义又因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具有发展性。因此,在确立公益诉讼的受诉案件范围上便无具体标准,这样就有可能将一些具有公益性质的案件排除在诉讼之外。本文通过阐释中西方学者对"公共利益"的不同理解,以及中西方各国法律对于公益诉讼适用范围的规定,进而提出在确定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适用范围时应考虑的要素,并对我国现阶段公益诉讼的适用范围进行界定,以期对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秦志律 《法制博览》2015,(6):156+155
环境公益诉讼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作为环境权利救济途径之一的公益诉讼制度还不够完善,其关于原告资格的认定仍存在争议。本文从泰州"天价判决"出发,探析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相关问题,对检察院能否享有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进行分析,借以推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超出现行法规范范畴的新型利益层出不穷。2013年新生效的《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了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是依然对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问题规定的不够明确,公民个人依然没有被纳入合法的启动公益诉讼的主体中来。本文通过对公民个人作为民事公益诉讼原告主体的研究,希望对现有的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弥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孙建行 《法制博览》2023,(36):34-36
社会组织参与海洋环境公益诉讼是一种重要的公民参与机制,能够有效保护海洋环境、维护公共利益。然而,社会组织参与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诉讼资格问题一直备受争议。文章通过对现行法律规定的详细分析和案例研究,试论社会组织参与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诉讼资格。  相似文献   

14.
李昊 《法制博览》2015,(6):102-103
公益诉讼,从字意上理解而言就是相对于私益诉讼而言的。民事公益诉讼主要是指相关的国家机构、社会团体以及公民个人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主要是针对侵犯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而提出的司法诉讼。笔者基于《民事诉讼法》关于公益诉讼的原则以及实施框架,分析公益诉讼的制度规定,并深入了解民事公益诉讼的实施情况,并围绕民事公益诉讼的客观范围、诉讼类型以及诉讼原则、诉讼范围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如何构建完善我国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以及实施流程,从而加强对于公共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田琳 《法制博览》2023,(1):55-57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因其性质存在争议、各地对适用范围规定存在差异、衔接规则不完善等原因,实践中存在“一案两诉”问题。为此,有必要重新界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性质为特殊的环境公益诉讼,理论基础为环境监管权的延伸,明确适用范围和认定标准,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为优先,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为补充,两种诉讼主体建立合作机制”的方式,完善“两诉”的衔接,解决“一案两诉”问题。  相似文献   

16.
麻晓婧 《法制博览》2013,(11):24-25,15
新增对公益诉讼制度的规定,是此次修改民事诉讼法的一大亮点与进步,是立法对传统当事人适格理论与制度扩张的承认。打破传统诉讼原告资格的过分限制是构建公益诉讼制度的起步。本文主要从我国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对公益诉讼适格当事人的规定入手,阐述适格当事人扩张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对扩张后的适格当事人资格进行进一步的解析与完善,最后论证我国应建立以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法律规定的有关组织和公民个人为主体的多元化公益诉讼原告制度。  相似文献   

17.
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增加了公益诉讼的内容,在我国建立公益诉讼制度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其中明确起诉主体是最重要的。基于当前各国在确定公益诉讼起诉主体时依据的一些理论,我国法律应当赋予检察机关、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主体资格,检察机关作为公益诉讼的主要主体是最合适的。  相似文献   

18.
邹小峪 《法制博览》2015,(5):100-101
目前理论界对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的范围展开广泛探讨。一方面环境利益的主体多元化且具有交叉性,另一方面环境利益与其他经济利益等具有冲突性。因此,对我国环境及行政制度现状而言,找到最适合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主体,建立多元化的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制度,能全方位、有效发挥原告主体的优势地位,从而使环境公益诉讼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和功能。  相似文献   

19.
李垚 《法制博览》2023,(25):148-150
我国现阶段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范围界定在环境污染类、破坏资源保护类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未被纳入民事公益诉讼中;现代生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与破坏日益严重,急迫呼唤构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途径。本文通过参照环境公益诉讼中原告起诉程序的规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合法途径进行分析,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诉讼的原告扩大至传承人、文化主管部门、检察机关;能够更加完善现有制度在公益保护上的不足,同时促进社会法治化进程日趋完善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2012年新民事诉讼法对诉讼主体的规定有所突破,但此规定过于模糊,且将公民个人这一重要主体摒除在公益诉讼主体之外,不利于公益诉讼的运行,而且对于提起诉讼的主体应符合什么要求、受案范围以及举证责任等问题均缺乏明确的规定,导致环境公益诉讼在司法实践中很难操作,相关的制度建设也存在严重的缺陷。本文将对其存在的上述问题,对其构建提出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