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涂婧媛 《法制博览》2014,(1):204+203
盗窃罪和诈骗罪是常见的财产型犯罪,通常两者不难区分。但当盗窃与诈骗两种手段并用时,如何定性往往成为司法实践的难点。就实质而言,盗窃罪与诈骗罪有两个方面的显著区别:一是被害人是否基于错误认识处分了财产,没有处分财产的通常是盗窃,处分财产的往往是诈骗;二是盗窃行为与诈骗行为的主从关系,盗窃是主行为的是盗窃,诈骗是主行为的是诈骗。  相似文献   

2.
曾敏 《法制博览》2013,(7):82-83,81
现今,诈骗犯罪十分猖獗,犯罪人的诈骗手段日趋翻新,被害人往往损失惨重。其中,被害人产生错误的认识进而处分财产是诈骗犯罪既遂的重要条件。由此可见,被害人个人的质素往往是诈骗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我们可以尝试从被害人的预防诈骗犯罪,化被动为主动,最终有效的减少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3.
王芳 《法制博览》2015,(6):208-209
随着信用卡市场规模的日益增长,信用卡犯罪尤其是信用卡诈骗犯罪也越来越多,其中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占到了信用卡诈骗犯罪的一半以上,因此有必要探析该类犯罪案件的认定、特点和原因并提出侦防对策来维护信用卡管理秩序的稳定,保护银行和持卡人的财产安全,从而促进我国信用卡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屡禁不止,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是社会治安的毒瘤.犯罪预防是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重要一环,社区预防作为社会预防体系的基础,把犯罪预防工作落到实处,对当前突出的电信诈骗犯罪具有极大的遏制作用.公安派出所作为各级公安机关的前沿阵地,结合社区警务长期坚持社区预防工作,不仅是遏制当前高发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  相似文献   

5.
面对司法实践中呈现出的“只看两头不看中间”的诈骗犯罪认定局面,有必要补足其中的被害人因素。借由诈骗犯罪而发迹的被害人教义学未合理限定其作用场域,试图普遍化地赋予被害人谨慎识别义务来限缩诈骗犯罪的适用,难免导致说理上捉襟见肘。在日常生活领域,不存在可期待普通受骗人自我保护的正当化根据,面对现实中形形色色的被害人,也不存在所谓的“一般人”或者“可支配”的标准。对此,只要欺骗行为使具体的受骗人陷入错误认识而导致财产损害结果,即存在条件因果关系,就可以认定行为人诈骗犯罪既遂。与之不同,在发生于特定业务领域的诈骗犯罪中,由于法律一般化地赋予了业务人员审核识别的义务即存在对其可以排除(或支配)风险的合理期待,被害人教义学的相关主张便有了用武之地。在多业务环节的诈骗犯罪中,应以最后环节的业务人员,即最终处分人的可支配情况作为认定诈骗犯罪的依据。在业务人员存在严重疏忽甚至对虚假事项明知的情况下,可以承认其在诈骗因果流程或风险实现中的支配能力,由此不仅应当否定对行为人的结果归属,还应当否定诈骗行为,即行为人不成立犯罪。如果业务人员只是存在业务瑕疵,便不影响对行为人的归责判断和既遂认定。  相似文献   

6.
廖黄鹏 《法制博览》2023,(15):82-84
电信网络诈骗作为一种新型犯罪,突出揭示了刑法在应对数字化犯罪中的不足。数据刑法的构建面临着迫切的社会需求。电信网络诈骗的数字化特征主要为财产损害的数字化、行为特征的操纵与配合以及风险的全局化,现有我国《刑法》在对其应对上存在客观方面构造局限、法益评价狭窄和情节类要素适用模糊的特征。对此,数据刑法要求刑法在对电信网络诈骗的应对上重新定位相关罪状表述,在诈骗罪构成要件上宽松化理解;扩大法益类型,纳入信任法益;对情节类要素独立化处理,使其等同于数额要素。  相似文献   

7.
电信网络诈骗作为一种新型犯罪,近年来此类案件持续高发,作为互联网主要用户群体的高校大学生,正逐步成为这一新型犯罪主要侵害的群体之一。为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态势,切实保护学生的财产安全,通过对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现状进行研究,提出有效的协同治理对策,从而筑牢高校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的防火墙,对全面预防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在高校校园内的发生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通常以冒充他人及仿冒、伪造各种合法外衣和形式的方式达到诈骗受害人钱财的目的.由于大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蛊惑与威胁,缺乏对校园电信诈骗的深刻认知,导致了近年来校园电信诈骗案件...  相似文献   

9.
组织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犯罪预防的重点内容,《刑法修正案(七)》第8条对此专门作出规定,立法者将其作为刑法第二百六十二条之二规定在刑法分则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之中,但并没有确定具体的立法罪名。本罪的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组织未成年人进行盗窃、诈骗、抢夺、敲诈勒索等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的行为。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但不包括单位。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  相似文献   

10.
江川 《法制博览》2023,(31):6-8
互联网、网络应用、移动支付、大数据等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经济效益,同时也为犯罪模式从线下转向线上、从现实转向隐秘提供了温床。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近年呈现井喷爆发之势,改变了传统诈骗犯罪的作案模式,为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推进基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带来了新的课题。本文以河北省宁晋县为例,总结了近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发案情况,从基层视角分析了打击电信网络犯罪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完善立法、扩大宣传、综合治理三个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非法获取虚拟财产行为的规制需求正在不断提升。财产属性作为虚拟财产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非法获取虚拟财产行为需要从财产犯罪视角进行定性。从虚拟财产所有者与运营商作为不同被害人的视角差异分析,可知在进行非法获取虚拟财产行为认定时,若仅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进行认定存在局限性,没有考虑虚拟财产的财产属性与运营商同属被害人的问题。对此,可考虑构建不同角度的定性方式,在财产犯罪视角下按照犯罪行为实施日的市场交易均价对非法获取虚拟财产行为进行定罪量刑。  相似文献   

12.
汽车租赁型诈骗因法律制度不完善、租赁公司缺乏防范意识等呈现出犯罪手法多样化、系列案件多发、重复作案现象增加等趋势,严重损害了汽车租赁公司及相关人员的财产安全。本文从分析汽车租赁型诈骗案件频发的原因入手,提出相关的对策,以期有助于预防和减少这种诈骗问题的出现,净化汽车租赁市场环境,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3.
近期嫖宿幼女事件又一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嫖宿幼女案中未成年受害人的遭遇令人同情。本文在分析嫖宿幼女行为屡禁不止原因的基础上,认为对嫖宿幼女案中未成年受害人的保护应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尽可能减少嫖宿幼女事件的发生,这主要是通过加强家庭和学校的监护教育责任以及提高嫖宿者的犯罪成本来实现;另一方面则是在嫖宿幼女事件发生后针对事件受害人的特殊性,制定行之有效的特殊的司法程序以及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诈骗犯罪日益猖獗,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损失。我国针对网络诈骗的刑事立法虽然已有初步规定,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我国网络诈骗刑事立法的不足并提出相关健全建议。文章将分析目前我国网络诈骗刑事立法存在的不足,然后提出了一系列相关建议,包括提升立法层级,完善刑法规制;调整入刑标准,增加评价要素;提高刑罚幅度,加大打击力度;加强平台监管,提升惩治力度等,希望能有效地应对网络诈骗犯罪的威胁,维护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青少年利用网络实施或者参与实施盗窃、诈骗等侵害财产权益的犯罪越来越多,在一些网络涉黄淫秽案件中,广大青少年成为主要的受害者,但也有一些青少年称为了违法犯罪参与者。以前的这些网络犯罪或者可以称为网上犯罪,它们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网络或者网络技术为实施犯罪的重要工具。而如今的“尊龙名社”案反映出的问题却又不同。  相似文献   

16.
张云胜 《法制博览》2023,(23):135-137
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多样化、技术化以及规模化的特点,并且已经形成了犯罪产业链条,这也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查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需要对侦查管辖制度进行优化完善。基于此,本文进行了相关研究与分析,首先,确定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查管辖制度的运用价值;其次,掌握其发展现状;最后,分析该项制度的优化策略,在提高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查管辖效率的同时,促进犯罪侦查管辖工作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金融诈骗已经将触角伸及到网络中,其中新型的犯罪形式是通过互联网实施的网上银行诈骗,这也是目前重点防范的犯罪领域之一。本文主要探讨网上银行诈骗的手法分析以及认定,以期更好防范这种新型的诈骗犯罪实施。  相似文献   

18.
一、合同欺诈领域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近年来,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合同已成为人们进行经济交易活动的主要形式。与此相关,合同欺诈成为近年来在数量上呈上升趋势的一种违法行为。近年来在合同欺诈案件中,不乏有青少年涉足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行为还构成了犯罪。这已成为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人化、智能化的一个标志。   而且青少年犯罪的物欲性、盲目冲动性等特点,又往往导致合同欺诈行为出现与经济诈骗活动的重合性质的情况出现。即在实施民事欺诈的同时,也构了经济诈骗。比如,用一份伪造的空白合同套取买方的预付货款,而实际…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被害人过错的较普遍存在是当前犯罪高发及危害趋重的重要因素,那么在诈骗犯罪中,则可以说如果没有被害人的过错,诈骗犯罪就不可能成功。正是基于这种规律特征,研究被害人过错,并有效减少被害人过错,对于抑制诈骗犯罪的发生,尤其是减少诈骗犯罪的危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拙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公安、刑事审判工作实践,就诈骗犯罪中被害人过错特征及预防谈点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20.
白忠锋 《法制博览》2023,(29):88-90
近年来,随着金融、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利用手机短信、固定电话、网络等通信工具和现代网银技术实施非接触式电信诈骗案件呈高发、多发态势,而且犯罪手法不断升级翻新。由于该类案件具有隐蔽性强、取证难、侦破难的特征,导致经济财产严重损失。对于公安机关而言,精准使用侦查技术侦破电信诈骗案件、大力打击犯罪分子、挽救群众财产损失是重点。本研究以网络电信诈骗案件的侦查困境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具体的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