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通肇事逃逸可以算是全民皆知的加重处罚的犯罪,尽管如此,现实生活中逃逸情形仍属常见。为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国《刑法》将逃逸行为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定刑相较于基本犯做出了提高。但司法实践中对于逃逸多种复杂的状况仍然没有严密的理论支撑,进而导致对逃逸行为认定的不可预测性。本文将首先对交通肇事逃逸的背景进行分析,并通过数据得出交通肇事逃逸所占比例,最后分析出在司法解释中将通肇事逃逸犯罪的构成要件明确具有实际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交通肇事的案子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交通肇事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也有日渐上升的趋势。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因为交通事故每年死亡的人数均在10万人左右,其中因交通肇事构成犯罪的人有所增加。本文主要对交通肇事罪司法认定中逃逸行为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孟美含 《法制博览》2021,(5):168-169
交通肇事类犯罪系当前严重危及社会公众之安危并日渐增多的交通领域犯罪.近些年来,由于中国经济之迅速增长以及社会之快速变迁,使得事故后的逃逸行为日益猖獗,这也对当前风气造成了极其恶劣之影响.尽管刑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已经对此问题加以详尽且严格之规定,最高院与各地高院均发布相应指导、参考案例以明确其定夺之尺度,但其固有之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张学丽 《法制博览》2013,(11):158-159
近年来,伴随经济的发展,汽车渐渐的成为了人们主要的代步工具,据统计截止2012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1.25亿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交通事故的频频发生。仅2012年上半年,我国共发生交通事故190270起,造成41933人死亡,221838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7.1亿元。事故发生后,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肇事者逃逸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时还因肇事者的逃逸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这使得因交通事故受到财产、人身以致生命损害的被害人及其近亲属难以得到救济。我国刑法将其作为法定加重情节予以严惩。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交通肇事逃逸以及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相关问题,有些分歧的意见,为了正确的适用法律此种犯罪行为,维护正常的交通秩序,笔者根据我国刑法理论和现实情况,对交通肇事逃逸以及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相关问题阐释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杨洋 《法制博览》2014,(1):140+80
近年来,随着车辆的增多,交通肇事行为发生的频率也呈上升趋势。据相关统计,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世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首位,对交通肇事的控制与预防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交通肇事罪的探究,指出其存在的立法、司法缺陷,并试图对本罪的完善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6.
1999年陈某驾车交通肇事致程某重伤,在保护了现场,并将程某送往医院救治无效死亡后逃逸;2001年陈某自动投案并取保候审,此后,未经批准又擅自长期外出未归,直至2012年在通缉后被抓获归案。对此案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陈某的行为不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另一种观点认为:陈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这直接影响到对陈某的定罪量刑。对此,笔者认为,陈某的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  相似文献   

7.
交通肇事案件是刑事案件中较为常见的一类,但作为过失犯罪,肇事后逃逸对于该类案件的定性和量刑都有着较大影响。因此,在办案过程中要准确掌握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属于肇事后逃逸,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法制博览》2017,(35):73-74
交通肇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经常出现的,而且肇事之后不顾被撞者死活,离开现场的肇事者也非常多,针对逃逸导致别人死亡的举动,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交通肇事举动本身可以被评价为交通肇事罪;(2)逃逸举动与别人死亡具有直接的因果联系;(3)以举动人放任别人死亡为原则,否认别人死亡结果为例外。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中,交通肇事案件频发,社会问题的多变以及道路交通的进步使得交通肇事罪的认定中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了交通肇事罪中共同犯罪的认定、自首制度的适用以及公共交通道路的认定、本罪与故意杀人罪的界定问题。本文以真实案例为例,阐述了上述问题。对交通肇事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认定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交通肇事罪作为最为高发的道路交通犯罪行为,司法实践中现行刑法对其的规制仍存在着与传统共犯理论相冲突、轻视因果关系审查、量刑情节设置不合理等诸多不足之处。文章从肇事后逃逸行为单独入罪、加强因果关系审查、完善罚金刑设置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交通肇事行为的规制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交通工具日益普及化、多样化.近五年来,我国交通肇事事故多发,每年有大约十几万人死于交通肇事,因交通肇事造成的财产损失多达百亿.针对这个现状,本调查小组以选择题形式设计问卷,涉及交通肇事的法律法规问题、交通肇事中的各个主体以及出现的原因.本文将基于有关交通肇事的调查数据,掌握交通肇事发生的规律,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高亚莉 《法制博览》2022,(12):139-141
随着中国社会逐渐步入老龄化,"如何养老"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人热议的一项重要议题.而养老问题也迫在眉睫,随着众人对该问题的持续关注,相应配套的行业也应运而生,眼下最火的养老新兴行业——康养地产,在我国近些年来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多数房地产企业纷纷走上了转型之路,据相关报道,截至目前已有百来家房地产公司已投资中国的养老地产...  相似文献   

13.
对虚假离婚的法律内容进行了分析,总结项目的法律问题,旨在通过对虚假离婚问题的分析,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便提高虚假理论的问责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各种网上支付、P2P、现金贷等各种互联网金融活动随之产生并迅速发展,给社会生产及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由于各种监管缺失,导致各类利用互联网金融进行犯罪的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广大网民的切身利益。于是,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就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以及如何对互联网金融活动进行监管进行探讨,希望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健康发展能提供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处理交通事故肇事逃逸案件中,通过事故现场散落物与肇事嫌疑车辆进行整体分离痕迹比对,从而认定事故现场散落物与肇事嫌疑车辆存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可为侦破交通事故肇事逃逸案件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速裁程序自开展试点工作到新《刑事诉讼法》公布以来,速裁程序得到司法机关的普遍适用,特别是对于实践中常见的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罪适用速裁程序,有利于提高审判程序效率,缓解司法实践中案多人少的现状。但是一旦交通肇事罪符合速裁程序适用条件就适用速裁程序,将对案件事实的查明、被告人的权利保护等方面带来不利的后果。本文的观点是由于交通肇事罪因果关系复杂、构成要件不完善、易将行政法认定的的行政责任等同于刑事责任等原因,司法机关应当在全案符合速裁程序适用条件的基础上,再进行实质的审查,在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足的情形下再考虑适用速裁程序。  相似文献   

17.
法学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意识,体现在法学理论在法治实践方面的涵摄力与敏感度方面,并且其还是法学研究过程中法治实践与法学理论或法学研究间的关键媒介。本文就法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白悦明  赵辉 《法制博览》2022,(24):139-141
就业和创业,一直是我国重要民生问题,历届国家级会议都会强调就业和创业的重要性和艰难性。尤其创业问题,更深受社会群体广泛关注。从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来看,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历届政府工作报告中经常性提到,要坚持创业带动就业,要做好创业指导性工作。大学生属于社会中的特殊性群体,全面推进大学生创业,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的法律问题,已经是政府各级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生创业中法律问题的重要性,探讨大学生创业中法律相关问题,剖析大学生创业中法律问题的解决思路,为高校大学生在创业中法律问题规避和处理方面提供相关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张翠 《法制博览》2023,(35):136-138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就自动驾驶技术而言,虽然能够极大程度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但依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也给法律制度带来了冲击。智能网联汽车根据级别的不同,驾驶位的驾驶者与自动驾驶系统也即真正的驾驶行为作出中枢之间的注意义务分配也有所不同,驾驶位人员可归责的空间不断缩小,自动驾驶系统背后的生产者与事故的联系更加紧密,其归责的空间不断扩大,逐渐出现在交通肇事罪的视野,但其能否以交通肇事罪进行归责、生产者的过失犯身份如何认定以及责任如何承担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分析。本文认为,客观归责理论为生产者过失犯的认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合理运用允许的风险理论认定生产者的过失,分析其归责的前提,以此能够为解决智能网联汽车涉罪提供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20.
商业特许经营①在我国从无到有,从起步到成熟,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历经了近3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相较于其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关于特许经营领域的立法相对滞后。2007年5月《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发布实施,标志着特许经营活动开始纳入法治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此后其两个配套《办法》也相继发布,进一步规范特许经营活动。近年来,新的特许体系、加盟关系和特许规则不断涌现,新的矛盾及市场规则挑战也随之而来,现有规定已不能满足当前需求。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证分析法,从特许经营的概念入手,分析特许经营的特征及其优劣势,进而详细分析其所涉的法律问题,重点探讨现行法律关于特许经营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最后针对特许经营的立法现状提出建议,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强立法保障,既要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立法经验,也要结合我国特许经营的发展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