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因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以及广泛传播性,加之青少年身心尚未成熟,而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人已经触犯了我国刑法。在公开的网络空间散布带有欺辱性质的内容或谣言涉嫌构成侮辱罪、诽谤罪,公开他人信息涉嫌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破坏社会秩序涉嫌构成寻衅滋事罪;但在非公开网络空间采取点对点式的青少年网络欺凌难以认定为犯罪。就目前实践的情况而言,应合理划分青少年网络欺凌的规制范围,同时适当对犯罪圈内的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加大惩治力度,并增强青少年寻求刑法保护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刘晓惠 《法制博览》2023,(1):142-144
互联网犹如“双刃剑”,它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添了一系列难题。近年来,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利用网络进行犯罪的行为日益增多,网络谣言犯罪更是层出不穷,网络谣言在虚拟空间里快速传播,会对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本文主要通过概述网络谣言的概念及特征,并对网络谣言犯罪行为进行界定,分析目前我国《刑法》规制网络谣言犯罪行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完善建议,以期运用《刑法》更好地规制网络谣言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3.
康天锜 《法制博览》2023,(5):142-14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时代的便利与发展不断深化着人们的工作生产以及日常生活娱乐,但在享有网络技术便利的同时,也要面对其带来的双重影响。面对我国近年来日益严重的“谣言狂欢”和灰色获益地带,法律一直是社会规制的重要防线,但由于突发事件自身的特点以及网络谣言日新月异的形式,其规制和治理仍存在“落不实”的问题。本文在结合突发公众事件实际案例的同时,通过高度经验化、总结性的概括,提出对突发公众事件的网络谣言犯罪刑法规制的基本思路,完善网络谣言入罪标准,通过“三步走”形成良好危机事件管理,合理界定法定刑配置,为解决网络谣言规制难题提出了有效方案,以供行业相关人士交流。  相似文献   

4.
袁乐 《法制博览》2015,(3):111-112
基于对网络谣言的规制需要,包括新浪微博等在内的各大网站正在推行网络实名制。网络实名制是指将在中国使用网络者的身份和其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等相对应联系及统一的制度。在实践中,虽然网络实名制对减少谣言数量、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其也面临着涉嫌侵犯隐私权的问题。网络实名制的健康有效推行,需要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使之并非"独行"。  相似文献   

5.
冯娜  姜萍 《法制博览》2023,(10):112-11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其副产品“网络舆论暴力”以其强大的破坏力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本文以网络舆情暴力的概念和分类作为理论基础,对我国网络舆情暴力——网络谣言行为的规制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存在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袭警行为给警察的人身安全和执法效率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完善对袭警行为的规制和打击迫在眉睫。我国现行《刑法》对于袭警行为的规制存在一些问题,如规定过于宽泛、处罚不明确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加强规制和打击袭警行为。首先,应针对我国法律体系的需要和社会现实,对袭警罪构成和处罚作出明确规定;其次,应加强对袭警行为的司法实践;最后,应该积极促进公众对警察执法权益保护的认知和支持。同时,政府和公安部门也应该加强对警察的法律保障和安全保障,为警察的执法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确保警察权益得到更好地保护。总之,加强对袭警行为的规制和打击是保障警察执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西方国家的行政问责法治化以主权在民、权责统一、责任政府、行政法治为理论基础,重视公众参与,强调权力规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我国应当立足国情,合理借鉴西方国家行政问责法治化的成功经验,加强问责立法,注重异体问责,积极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8.
马军 《法制博览》2022,(2):35-38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综合治理和刑事犯罪打击的一块顽疾.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高发、频发,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本文从网络诈骗犯罪发展脉络、实证分析梳理、刑法规制研究等方面进行检视、反思,探求困境突围的应然模式.  相似文献   

9.
孙利昌 《法制博览》2023,(27):38-40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短视频的兴起,网络暴力便有了良好的温床,侮辱诽谤型、网络谣言型和人肉搜索型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造成了诸多令人痛心的结果。网络暴力的治理,需要厘定网络暴力的界限和行为模式,准确认定群体性网络暴力中各参与者、帮助者的责任。网络暴力犯罪治理的路径选择有三:出台司法解释,增设“网络暴力罪”条款以及通过专门立法的形式。三种法律规制方法综合使用,能够对网络暴力行为形成全方位的有效治理。同时可以根据实践情况和需要,坚持司法解释优先的原则,按步骤完成网络暴力行为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0.
网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和交流沟通有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特点,因此网络谣言也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网络谣言不同于口口相传的谣言的特点,结合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辟谣机制。  相似文献   

11.
行政合同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高于行政合同相对方享有行政优益权,这种天然不对等性权利容易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们有必要规制行政优益权,优化行政优益权的救济途径,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12.
正【主题导引】为了进一步打击针对未成年人的性侵犯罪,《刑法修正案(十一)》专门对刑法中的涉性犯罪进行了规制。如强奸罪、猥亵罪等,进一步严密了刑事法网,强化了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体现了司法机关从严从重打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决心。同时,修正案针对司法实践中常见的涉及未成年人的性侵犯罪专门增加了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这一新的罪名,  相似文献   

13.
行政程序对行政自由裁量权具有控制功能,能规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从而规范行政行为,限制行政权的扩张,实现"控权"。然而作为规制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有效手段、具有法定性的行政程序本身却也离不开自由裁量权。笔者试着从分析行政程序与自由裁量权相关联的一面,结合现行法律、法规论证行政程序也离不开自由裁量权,并对行政程序中的自由裁量权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4.
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以来,"阳光型政府"正处在逐步构建之中,但随着人们对政府信息知情权的保护意识逐渐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也亟待调整和扩大,条例虽然明确列举了公开范围以及不予公开范围,但在实践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完善政府信息公开范围,明确"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主动为原则,申请为例外"的原则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行政公开是行政程序法中的特有原则。行政机关做出的与公民权利义务直接相关的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行政行为的过程与结果必须公开,否则具体行政行为便违背了行政法的基本原理。行政公开原则在实践中的体现越来越引起公众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王敏 《法制博览》2013,(11):231+229
民事裁判文书的公开范围在实践中问题较多,现行民诉法第一百五十六将民事裁判文书公开制度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对于解决实践中民事裁判文书公开范围混乱的局面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仍然忽略了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笔者认为应该将当事人申请不公开的民事裁判文书纳入我国民事裁判文书公开范围之例外情形。  相似文献   

17.
北京3401厂厂务公开不摆“花架子”,重大事情不仅让群众知道,更让职工当家做主。在推行厂务公开制度过程中,努力做到了党委是厂务公开的第一责任人,行政是厂  相似文献   

18.
庄海涛 《法制博览》2023,(18):83-85
网络暴力的行为本身就具有群体性较强、煽动范围较广、单方面欺凌等特征,这种暴力行为与传统的暴力行为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会对受害者带来不可预想的人身和财产威胁。而在现代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背景下,为了有效抵制网络暴力现象的出现,为我国的网民营造一个更加良性和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国家网信办在2019年年底正式发布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并于2020年3月1日起施行,在该规范中强调了对于网络暴力行为要依法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目前,我国的刑事法律中虽然对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寻衅滋事罪以及侮辱诽谤罪具有一系列明确的规定,但是这些刑法惩处规定,大多数都是针对传统的暴力行为而设定的。为了有效抵制网络暴力现象,更应该将当前社会中热门的网络暴力现象作为研究案例,被纳入到相关的刑法体系中,这样才能够在解决网络暴力行为时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是分析了网络暴力刑法规制目前存在的困境,并且就网络暴力刑法规制构建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进一步完善网络暴力刑法规制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行政主体在信息化的今天所要面对的外部环境也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行政管理的信息来源更广泛、信息准确度更高,只有这样行政主体才能实现最有效的行政管理。行政调查是行政主体用来收集信息最主要的方法,并且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行政调查对于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得到彰显。但是行政调查的法律规制却并没有随着法治社会的建立而完善,在行政调查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行政主体肆意侵害公民个人权益的现象。本文围绕着行政调查法律规制的现状和解决措施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0.
黄向 《法制博览》2023,(15):79-81
网络直播市场快速发展的弊端已经显现。从行业特征来看,网络直播的特点是互动性强、普遍性、多样性和时空不受限,但对于直播及其内容缺乏严格的审批,导致该行业门槛低,网络主播质量参差不齐,行业缺乏自律,法律法规规制体系不够完善,从而导致网络直播犯罪行为逐年高发。本文研究了网络直播在刑法视角下的主体特殊性和行为特殊性,并围绕当前比较常见的网络直播犯罪行为,开展全面、深入的剖析,从中探讨刑法规制方面的一些突出问题,望能为此方面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