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比了《牡丹亭》与《仲夏夜之梦》的异同和特点,论述了两个梦幻爱情世界中的情与理的矛盾。汤显祖通过《牡》剧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情与礼法的矛盾,莎翁的《仲》剧则侧重的是情与认知的理性的矛盾,两剧都歌颂了人间至美的爱情。  相似文献   

2.
中唐传奇经典作《霍小玉传》和《李娃传》都是讲述文人与妓女的爱情故事,但故事结局一悲一喜相差迥异.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差异折射出双方爱情的开始就已注定了结局.本文就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分析及作者的创作目的浅探角色相同的爱情故事的不同结局的原因,试以给我们后人总结些许教训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随着商业大潮的到来,传统的爱情观受到严重挑战.张欣通过其作品中一个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在当今都市中金钱对爱情的介入,以及人们面对金钱与爱情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吕蒙正风雪破窑记》是王实甫的一部重要作品,其女主人公刘月娥在剧中表现出了鲜明的爱情婚姻理想:在婚姻选择中轻门第,重才学;追求婚姻过程中的自主与反抗;坚守中的忠贞与平等,这些方面充分展示了其爱情婚姻观的进步性。对于王实甫而言,《西厢记》中莺莺和张生的爱情应当是刘月娥和吕蒙正爱情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研究《破窑记》对研究王实甫的创作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简·爱》自1847年问世以来,至今已有160多年了。时间的尘埃丝毫没有遮掩这部小说耀眼的光芒。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今天,它依然不失为一部伟大的作品,为广大中外读者所喜爱。作为一部爱情小说,《简·爱》通过描写男女主人公简爱和罗彻斯特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深刻揭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高尚的道德追求,彰显了一个半世纪前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对爱情、婚姻等人生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弘扬了自尊自爱、谦卑宽容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现代人们的爱情、婚姻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同属爱情悲剧,然而由于两部作品处于不同的国度和时代,它们在女主人公性格的塑造方面呈现出明显差异。朱丽叶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物,在她身上体现了张扬个性、追求自由等思想;而祝英台则保守、内敛,她只是中国传统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很明显,这两个人物性格的巨大差异来源于两部悲剧不同的中西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7.
莱芜梆子现代爱情戏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芜梆子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自形成以来,一直是莱芜文化的象征。其现代戏折射出了当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而爱情戏作为现代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戏相比有了全新的发展,莱芜梆子现代爱情戏突破了历来的“才子佳人戏”的樊篱,紧扣时代主题,体现了鲜明的“现代性”特征。我们将从“忠于政治”、“融入亲情”、“秉承孝道”、“源自义举”四个方面阐释莱芜梆子现代爱情戏的内容,并在与传统戏的比照中突显现代爱情戏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海艳》是无名氏用文字书写的“在人生海洋里捕捉波浪”的生命哲学。生命的悲艳、爱情的凄艳被重彩浓抹地描画出来,色彩与形象的浓丽掩盖了情节简化的不足和缺憾。“浓得化不开”的字里行间充斥着色彩与声音双重的美学效果。作品“探寻”的主题,本身就是带有哲学与宗教内涵的现代命题,借助于声、色表现的现代派艺术完美地运用于海和湖这两个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美学意象中。《海艳》因此既有油画般的现代质感,又有着《对人的存在进行终极关怀的深层哲学内涵、浓艳绮丽的文字,声色完美的意象,宗教哲学的文化意味,在《海艳》中得到了完美的溶…  相似文献   

9.
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在主题、语言、人物塑造和情节等方面娴熟地运用了各种讽刺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盛行的以金钱为轴心的爱情与婚姻,抨击了只注重物质、门第而不注重男女双方之间的爱情的婚姻。通过对几对青年男女结合过程的描述,一方面,作者批判了腐朽的旧的爱情与婚姻观念;另一方面,作者宣扬了自己关于完美婚姻的观点:既注重物质也注重爱情的婚姻才是完美的,完美的婚姻应该是物质与爱情的完美结合。本文拟探讨《傲慢与偏见》中主题的讽刺。  相似文献   

10.
石评梅是中国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因爱慕梅花,自取笔名石评梅。在《语丝》、《晨报副刊》、《文学旬刊》、《文学》以及她与陆晶清参与编辑的《妇女周刊》、《蔷薇周刊》等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和剧本。她与高君宇是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作家和革命活动家,他们用生命谱成了一曲震撼人心的爱情悲歌。她去世后,其作品由友人编辑成《涛语》、《偶然草》两个集子。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诗中就有许多以桃源为主题的诗歌。这类诗歌中有一些诗属于爱情诗。这类诗歌的出现是两个桃源传说合流的结果。桃源主题爱情诗歌的大量产生与唐代神仙观念世俗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和《北京爱情故事》在其各自发行的年代都曾引起过广泛的社会关注。可以说,《北京人在纽约》宣告中国人的"美国梦"已经幻灭,而《北京爱情故事》则标志着当前中国年轻人个体的"中国梦"正在展开。从这两部电视剧的剧情差异和所体现的时代变迁,从微观的层面上去比较"美国梦"和"中国梦",是一个独特的角度,有助于获得对"中国梦"的新的认知。  相似文献   

13.
在高加林由农村到城市再到农村的生活经历中有过两个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女性:刘巧珍和黄亚萍,但最终二人都未能与高加林走到一起,其爱情发展都是随着高加林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整个爱情故事中,三个人都有错,巧珍错在没有文化,亚萍错在自私自利,最重要的是高加林缺少正确的人生观。他将自身执着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仅仅理解为自己世俗社会地位的不断递增,对人生价值持一种肤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不仅以诗文著名,而且词也写得洒脱,别具一格,并以豪放派词风的鼻祖被尊,浏览苏轼现存的347首词,竟然发现东坡居士词作与梦颇多有缘,或记梦、或忆梦、或借梦,或诉梦,词作中梦,梦境比比皆是。纵观《东坡乐府》中与梦结缘的词,一类是以...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有许多方位词,包含着先民的集体心理。分析《诗经》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几个方位“东”、“南”、“北”,可以阐释这一集体心理。在《诗经》所体现的先民思维中,“东”与太阳、动态、爱情等联系在一起,“南”与长养、男性、尊贵等联系在一起,“北”则与阴冷、水、忧伤等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信息革命与人类劳动的彻底解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革命与人类劳动的彻底解放钱俊生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在《给工人议会的信》中指出:把“自然界的破坏力”变换为“现代工业无穷无尽的生产力”是“实现了劳动解放的第一个条件”;而把无产阶级从资产阶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是“实现解放劳动的第二个条件。”(《马...  相似文献   

17.
爱情是从古至今永恒不变的话题,《红楼梦》中林黛玉在大观园的理想环境中,表现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成为世代流传的佳话。她坚贞不贰的爱情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成为女性追求的理想爱情。而现代女性生活在既进步、繁荣,有时又略显浮躁、喧闹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种种压力和竞争,在现实和理想发生冲突时,她们对爱情的选择是怎样的呢?本文主要是通过林黛玉和现代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和要求上,同时通过面临现实和理想的冲突时,她们的选择来分析她们爱情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2008年陈嘉上导演的东方爱情魔幻电影《画皮》以主配角过硬的演技,大众耳熟能详的故事,主创认真细致的制作,荣登国庆档票房冠军的宝座,同时也是同年华语电影最卖座的电影之一。改编后的电影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这个故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影片展现了在这个文明社会里,那些在伦理纲常以外,试图挑战秩序的权威性,并企图破坏秩序以内的稳定性,抢夺并占有秩序内的人与物的挑战者,都被认为是这个文明社会里的"妖",并且必然受到惩罚与制裁。所以本片在一个有着多个三角恋的复杂的爱情故事背后,仍是对秩序的维护。  相似文献   

19.
《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不朽的理论经典,在中华民族寻梦、践梦、圆梦道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回顾中国近代史,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其指引下,团结带领广大人民,改变了中国命运,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胜利。展望未来,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标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旗帜的《共产党宣言》与实现中国梦的道路选择、力量依靠、价值追求、领导核心和理想指向存在天然的内在联系,必将在实现"两个一百年"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劳伦斯以独特的视角提出性就是美以及爱情就在于神圣的情爱与世俗的爱欲的统一。他的学说构成他的力作《恋爱中的女人》的主题。现代女性厄秀拉与古德兰各自缠绵跌宕的爱情经历及其不同的结局构成小说的两条主线。劳伦斯的爱情观的寓意在于以性为切入点对传统文化加以尝试性解构与扬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