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立众 《中外法学》2020,(3):743-764
如何在具体案件中落实混合标准认定精神病人的责任能力,这是一个学界尚未深入研究的问题。借鉴实务经验,在医学标准方面,司法人员应围绕ICD-11,审查行为人是否为精神病人。若能认定行为人不是精神病人,则可认定其精神状态正常。如果行为人是精神病人,则需根据法学标准,判断其辨认、控制能力情况。此时,司法人员可依据行为选择能力、临场应对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先行判断精神病人的控制能力情况。如果精神病人具有控制能力,司法人员再依据精神病人是否具有现实动机、是否认识行为性质、是否知晓行为结果,判断其辨认能力情况,并依据辨认、控制能力的具体情况,得出精神病人责任能力如何的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2.
(一) 精神病是一种在各种内外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早在六世纪初的罗马法典,就将精神病人作为一种特殊的法定主体独立出来。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的麦克南顿条例开始提出有关精神病的刑事责任能力问题,后来,逐步形成了对“严重的精神病人违法肇祸行为不为罪不处刑”的法律概念。我国刑法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辩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不负刑事责任。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  相似文献   

3.
<正> 各国刑法关于精神病人责任能力的规定,无论是从法律条文的内容,还是从使用的术语上看,皆不尽相同,反映了人们对精神病人的不同态度,但也反映出一个发展趋势,就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精神医学、心理学的发达,随着人们对人类社会、人类行为、人类本身的认识的深化,各国刑法日趋科学化、人道化。  相似文献   

4.
新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的危害结果,不负刑事责任。这是关于精神病人实施危害行为后是否负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也是区分精神病人的危害行为构成犯罪与否的刑法标准。我国《刑法》第十八条采用了医学和法律两个标准并存的法律条款,首先规定适用的行为主体是“精神病”人,这是医学条件;然后是法学要件,规定行为时“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体现了法律的高度严谨性、科学性。然,悄神病”的含义是什么?如何…  相似文献   

5.
《法学》1986,(8)
酒中含有的酒精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兴奋和刺激作用、酗酒可能引起工业和交通事故,甚至犯罪行为,这在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实践中屡见不鲜。在饮酒引起的犯罪行为中,行为人的责任能力,不能单凭和饮酒有无关系为准,而必须探索其犯罪行为是如何形成的,以作出不同的评定。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不负刑事责任”;“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明确规定了无责任能力和有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不承担和应承担刑事责任的法律标准。但对鉴定结论为有部分责任能力(或称限制责任能力)的精  相似文献   

7.
论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标准的制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法律依据是刑法第十八条。包含医学和法学两个要件,即必须是“精神病人”。且辩论能力或控制能力必须受到损害。鉴定工作中。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常出现意见分歧.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全国统一的评定标准,必须制订相关评定标准来改变这种无序状况。但近十余年来相关评标准草案未能取得一致意见.主要是对评定标准拟订策略存在分歧。通过比较目前的两个主要草案。并结合国外拟订该类标准的策略。作者认为“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标准(草案)”破除了临床思维的框架.在确定医学要件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刑法条款。以简驭繁。便于操作。避免了“以病定责”。值得肯定。但该草案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建议将“草案”中使用的精神病学诊断标准改为“现行的国内或国际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另外。标准化评定工具评分标准可放在附录中。但不要列入评定标准正文内:对自愿摄入毒品所致的精神障碍者应从严评定其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法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不负刑事责任。这是评定精神病人危害行为责任能力的法律依据,其中包含了心理学指标。如果单纯机械地应用法律条文,不注意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在实际鉴定工作中有时难于掌握,意见也不易统一。只有将法律条款与心理学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评定精神病人的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9.
Sun Y  Hu JN 《法医学杂志》2006,22(5):361-364
目的探讨鉴定医生评定凶杀案例责任能力时的主要依据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总计105例凶杀案的精神病司法鉴定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无责任能力者41例(39.0%);限定责任能力者28例(26.7%);完全责任能力者36例(34.3%);与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密切相关的因素有:凶杀行为是否由精神病理因素引起(Gamma=0.906,P=0.000),临床诊断是否为重性精神病(Gamma=0.761,P=0.000),被害人是否为家人亲属(Gamma=0.412,P=0.000)。结论从技术层面看,鉴定医生评价责任能力考虑的三个主要方面按重要性依次是:凶杀行为是否由精神病理因素引起,被鉴定人是否患有重性精神病,被害对象是否为家人亲属。  相似文献   

10.
迷信犯罪者的责任能力评定二例钱玉林,葛梅芳(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200063)郑瞻培(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200030)近年来迷信活动又有所抬头,特别是在某些文化落后地区更为严重.因此近年来迷信犯罪案件在司法精神病鉴定中办越来越多见...  相似文献   

11.
精神发育不全者出现违法行为涉及法律问题,而需作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的案例,目前在司法鉴定中已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其责任能力评定上如何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是当前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1982~1988年精神发育不全司法鉴定案例共110例.占全部案例11.6%,占鉴定诊断结果患有精神疾病案例数18.8%.根据其作案类型,作案次数、作案动机、预谋、自我保护能力及对行为的辨认、控制能力等诸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精神发育不全司法鉴定的责任能力评定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精神障碍患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法律依据是刑去第18条的有关规定.遵从医学标准与法学标准相结合的原则。但由于鉴定人在其理解和把握上存在很大差异。鉴定结论的分歧难以避免。责任能力标准化评定工具如罗杰斯刑事责任能力量表.国内蔡伟雄责任能力评定量表等专业评估工具对解决上述分歧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不同鉴定人对同一案例的鉴定分歧。也能为司法机关采信鉴定结论提供有循证基础的客观依据。但量表本身的信效度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且不能取代法官或鉴定人作出鉴定决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中心在1982年至1986年间,对137例因涉及法律问题(均为刑事案件)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作了司法鉴定。其中被评定为有部份(限定)责任能力的共13例,占9.5%。现结合案例介绍,就本症有关部份责任能力问题作一粗浅分析。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精神症状虽已基本缓解,也恢复了对事物应有的辨认能力,但由于存在情  相似文献   

14.
论未成年人侵权责任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未成年人侵权责任能力在侵权法中占据重要地位,关系到未成年人致害侵权责任的认定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的运用,但我国《民法通则》对于侵权责任能力并没有直接作出规定,只是通过监护人责任的相关条文予以体现,其中存在诸多问题。我们有必要就我国现行立法的相关制度进行检讨,通过对现行立法的检讨、学者建议稿的评析以及对域外相关法律制度的借鉴,对未成年人侵权责任能力的相关立法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0年来凶杀案件主体(被鉴定人)责任能力评定中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985~2004年288例凶杀案件资料分成A期(1985~1989年)、B期(1990~1997年)和C期(1998~2004年),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筛选出对责任能力评定有重要影响的判别因子。结果A、B、C期责任能力的相关因素稍有差异,但均与作案动机、自我保护能力、医学诊断、情感障碍、行为障碍、自知力障碍、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呈显著相关(P<0.01)或相关(P<0.05)。A、B、C期责任能力的判别因子也不尽相同,环境辨认、危害行为的突然性、自我保护能力和自知力障碍为A期责任能力评定的判别因子;案前先兆、作案动机、环境辨认、自我保护能力、情感障碍、自知力障碍、医学诊断、感知障碍和思维障碍为B期的责任能力评定的判别因子;作案动机、自我保护能力、情感障碍和自知力障碍为C期责任能力评定的判别因子。结论影响A、B、C期凶杀案件主体责任能力评定的因素有所差异,“动机论”对责任能力评定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精神病患者限定责任能力评定分级依据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Cai WX  Shao Y  Guan W 《法医学杂志》2004,20(3):145-149
目的研究对限定责任能力进行分级的依据。方法根据责任能力的程度将92例限定责任能力案例分为三组,进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三组在作案类型和责任能力量表评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反映作案预谋和准备的因子1在所有因子中最重要;作案现实动机、作案时间选择性、作案当时情绪、对作案行为的罪错性认识、生活自理能力损害和现实检验能力损害可以作为限定责任能力分级的判别因子。结论限定责任能力可以被划分为三级。  相似文献   

17.
作案动机与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关系密切。文章通过对现实动机、病理动机混合动机、不明动机(或无动机)下作案的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进行阐述,并附具体案件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8.
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标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责任能力直接关系着刑事案件的定性与处理,其评定要件目前倾向认为有医学要件(标准)与法学要件(标准),但对法学要件一直缺乏明确的规定和统一认识,严重影响鉴定结论的一致性与科学性,因此亟待制订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相关行业标准。长期以来,责任能力的评定大多是经验式判断,缺乏客观的评定工具,虽然也强调应该根据法学要件即辨认与控制能力具体分析其责任能力大小,但实践中评定模式仍多是重点考察作案当时行为人的精神状态。我们认为,精神障碍只是责任能力评定的基础,而不是其决定因素,决定责任能力大小的只能是作案时其辨认或控制能力的程度。评定刑事责任能力,首先应考察其精神状态,如果精神状态正常,即可认定为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如果患有某种精神障碍,就应该去重点考察其辨认或控制能力受损的程度,再根据这种受损程度的大小相应评定,因为所有的精神障碍的落脚点都是其辨认或控制能力的受损情况。同时,为避免过去经验式判断的主观性,在相关评定标准中应该要求辅以标准化评定工具,以提高评定结果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相似文献   

19.
Zhang QT  Zhang W  Huo KJ 《法医学杂志》2004,20(3):150-151,154
目的制订符合中国刑事法律体系的精神病违法者受审能力评定标准。方法根据自己的法医精神病学实践,结合国外已有的标准和中国刑事法律,研究者首先创建了称为“受审能力评定表”的评定工具,然后在实践中运用该工具;最后通过诊断性实验,对该工具的信度、效度及实用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该工具的分半信度和同质性信度分别为0.9366和0.9213,工具评定与专家评定的一致性为0.704,除了敏感性为0.6097,其他所有的诊断性指标均大于0.80。结论受审能力评定表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监狱工作是高风险的职业,随着问责制在国家机关中的推行,监狱人民警察越来越感到责任重大,也感到责任追究对监狱人民警察有失公平,主观推定过错责任往往脱离监狱人民警察所处的客观实际情况,这种情况对监狱人民警察的执法心态产生了不良影响。面对这一情况,对严重失职渎职者在严厉问责的同时,对因客观原因带来隐患所酿成的安全事故,如何界定责任能力,值得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