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限防卫问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无限防卫是新刑法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的权利,它对鼓励公民见义勇为,更好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鉴于无限防卫的研究,目前在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比较混乱,本文就无限防卫的发展演变、立法背景、理论争议等问题作了深刻的检析。并且于论文的最后对我国新刑法所规定的无限防卫的立法缺陷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希望引起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1997年修订刑法第20条第3款专门规定了针对一定范围内的暴力犯罪的无限防卫,为此,刑法学界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不少同志认为无限防卫的设立弊多利少,其立法化的根据不足。实际上,无限防卫在刑法典中的确立,乃是人道主义的要求;否认无限防卫的合理性,实质上就全面否定了正当防卫;我国刑法的专门规定有其必然性;无限防卫不具备犯罪构成,故无须负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法中确立的无限防卫,在我国刑法学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不少同志认为它容易导致滥用无限防卫权的恶果。笔者认为,只要把握住了无限防卫的条件,特别是无限防卫的起因条件,就不会出现这种与立法本意相悖的情形。下面笔者不揣浅陋,对无限防卫的起因条件作一系统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并有助于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刑法中无限防卫权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刑法规定无限防卫权后,理论界对此褒贬不一.本文从无限防卫权立法的利弊两方面入手,对其进行客观的理性的分析,并对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5.
所谓无限防卫权,是指公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所实施的正当防卫行为,没有必要限度的要求,对其防卫行为的任何后果均不负刑事责任。 笔者个人认为,无限防卫权设立的立法缺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立法技术,另一个则是表现为立法指导思想或法的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6.
无限防卫权与刑事立法思想的误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新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确立了无限防卫权,各界颇多赞许。作者不苟同于一般的肯定看法,而是基于理论研究的批评角度,指出了立法在设计无限防卫权规定上的疏漏,揭示了刑法创立无限防卫权后所潜伏的诸多弊病,并从更深层次说明了无限防卫权的确立与我国刑事立法思想上存在的部分认识误区有关,必须加以澄清。文章最后提出了取消无限防卫权的建议及相关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刑法正当防卫制度立法评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刑法对正当防卫制度作了较大的修改,主要有三方面:防卫限度、成立条件,增设了无限防卫制度。新刑法关于防卫限度.关于正当防卫条件的修改是立法上的进步,修改后更显完善合理.但新刑法关于无限防卫权的立法是权宜之计,应予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行为法经济学为视角,对我国新刑法中的无限防卫权制度进行法学及经济学理论分析,试通过方法论的创新来阐释无限防卫权的价值、意义及功能,以期进一步厘清刑事立法及司法实践当中,围绕无限防卫权的各种论争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9.
对新刑法设立无限防卫权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建坡 《河北法学》2002,20(5):157-160
由于刑罚适用的真空问题存在;法律确立公民的防卫权也就成为必然,而新刑法对无限防卫权的设立却又使得这种防卫权处于一个不应有的高度,并使其过分膨胀,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既要归咎于立法者在立法思想上的误区,又与无限防卫权的设立在司法实践中潜伏的诸多弊端有关。  相似文献   

10.
论无限防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订后的刑法对正当防卫制度作了较大的修改,尤其是刑法第20条第三款确立了无限防卫(亦称无过当防卫)制度,这不仅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立法例,而且也更有利于我国刑法“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任务的实现,无疑是刑法修订的成功之举。一、无限防卫的特征所谓无限防卫(亦...  相似文献   

11.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这就是我国刑法第23条第3款中关于无限防卫权的规定。这一规定在我国当代刑事立法史上被称为重大“突破”,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正当防卫立法的传统格局,对保护国家、公共利益和公民的人身、财产利益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但无限防卫权的规定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刑法》第20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分子,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该法务彰显立法者无限防卫主义的立法理念。笔者认为,无限防卫权在法律上的确立,不仅无助于刑法人权保障机制的完善,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乃至削弱了人权保障的根基——公正和人道。  相似文献   

13.
龙在飞  张勇 《法制与社会》2012,(25):279-281
《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了无限防卫制度.无限防卫是防卫人理性选择的结果.就立法者而言,无限防卫制度是平衡秩序、自由和正义价值及被侵害人、侵害人和社会整体利益而作出的理性规定.我国无限防卫制度构成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必要对其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4.
无限防卫权刑事立法化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行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现行刑法规定无限防卫权的本意是为了鼓励、支持公民更好地利用防卫权,以保护其合法权益;同时,也是为了纠正过去司法实践中处理防卫过当案件普遍偏严的现象;①此外,无限防卫权立法化还基于我国社会治安状况不能令人满意的现状。客观地说,立法者的初衷是无可非议的,但其合理性却值得商榷。本文试对此提出质疑,以求教于刑法学界。一、质疑之一:无限…  相似文献   

15.
谢高仕 《政法学刊》2004,21(3):13-16
构成无限防卫必须是防卫的起因、时机、对象、主观等“四要件”的齐备,否则,便属于不饱和无限防卫,即不具备或不完 全具备无限防卫构成要件的情形。这种情形具体包括:起因要件之欠缺,假想无限防卫;时机要件之欠缺,无限防卫不适时;主观要件 之欠缺,互相斗殴、挑拨无限防卫、偶然无限防卫;对象要件之欠缺,防卫无辜第三者。  相似文献   

16.
特殊防卫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1997年修订的现行刑法典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由此开创了我国特殊防卫权刑事立法化之先河。对于我国现行刑法关于特殊防卫权立法化的做法,人们褒贬不一。大多数人认为,特殊防卫权在我国现行刑事立法中的确立,为公民同正在进行的某些特定暴力犯罪作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它比一般的正当防卫行为更能有效地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利益,其作用是显著的。①但也有相当一部…  相似文献   

17.
谈新刑法对正当防卫限度的放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防卫的限度问题是正当防卫制度的核心问题,它是区别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新刑法对正当防卫制度作了突破性的立法改革,放宽了正当防卫的限度。我国刑法规定的正当防卫根据防卫范围和对防卫限度的要求不同,可以分为一般正当防卫和特殊正当防卫。一般正当防卫要受必要限度和合理限度的制约,防卫行为超过了当防卫允许的合理限度,即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则构成防卫过当。特殊正当防卫采取有限制的无限防卫原则,不存在防卫过当问题  相似文献   

18.
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这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无限防卫权。立法者确立无限防卫权的目的在于鼓励人们同暴力犯罪作斗争,遏制严重刑事犯罪,稳定社会治安,有效保护合法权益。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怎样认定和处理无限防卫,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否则将不可避免地损害不法侵害者应有的合法权益,从而导致无限防m啪9滥用。(-)正确…  相似文献   

19.
关于无限防卫权问题的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莉  郑鸿鹄 《政法学刊》2000,17(2):50-53
新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之规定,刑法学界人士较多认为是规定了“无限防卫权”,且对这一规定的利弊颇有争议。本文在对无限防卫权的概念及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考证之后,从根本上否定了新刑法规定了无限防卫权,认为第二十条第三款之规定仍然是受该条第二款规定所制约的有限防卫。  相似文献   

20.
龚泽文 《法制与社会》2010,(34):347-348
1997年新刑法对正当防卫制度进行了重大修改,增加了特殊防卫权这一制度,即公民在特定暴力犯罪侵害正在进行时,可以采取致不法侵害人伤亡的方法保护合法权益,制止不法侵害。由此开创了我国特殊防卫权刑事立法化的先河。应该说,设立特殊防卫权的立法意图是很积极的,既鼓励公民积极进行正当防卫,又对犯罪分子一种强烈的震慑作用。但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一样,由于对特殊防卫权的立法用语不够明确,立法技术不够科学,其实施在现实生活中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因此,对于这种做法,理论界褒贬不一。本文从特殊防卫权存在利弊等方面进行探讨,力求对这一制度作出客观的评价,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