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丁聪作 《今日浙江》2013,(23):61-61
习远平在《父亲往事》一文中深情回忆说:“在那些蒙冤岁月里,父亲对污蔑不实的所谓‘问题’,能揽过来的就坚决揽过来,宁可一个人承担责任,也绝不牵连他人。他说:‘我身上的芝麻,放在别人身上就是西瓜;别人身上的西瓜,放在我身上就是芝麻。’许多人听了这话落泪。”  相似文献   

2.
1945年7月,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时总结历史说:“我失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津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个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他希望中共“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历史命题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过时,仍然有着深远的警戒现实之意义,值得人们去深思。综观历史长河,我们不难发现:数千年历史,不知经过了…  相似文献   

3.
止庵 《观察与思考》2010,(11):61-61
我很喜欢读传记,但买这类书的时候,凡带有不注明出处的对话或“他想……”的,比如大名鼎鼎的欧文·斯通写的那些,我一律不要。这就是我对所谓“传记文学”的态度。自己动手写传记了,当然要守这规矩,我在《周作人传》序言中说:“我曾强调不能将‘传记’与‘传记小说’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4.
我们没啥嗜好,平时喜欢翻点报纸,无论中央级大报,还是芝麻点的小报,皆不拒之眼外。说实话,看了那么多的报纸,我心里一直纳闷,报纸上咱那么多“吃皇粮”的字眼?莫非咱们还活在尚有皇帝老儿的时代?这里仅举几例,让各位看官开开眼:“28人养一个‘吃皇粮’的”(《新华社每日电讯》、“确保全省公安机关‘吃皇粮’”(《人民公安报》)、“天下‘皇粮’食之者众”(《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5.
局长审稿     
局长审稿秘书请局长审稿,局长见稿中插了一段“武松打老虎”的故事,觉得事例太陈旧了,说:“来个新鲜的,比如‘李百孝打虎’、‘苛政猛于虎’啦,这个方面例子多得很哪!”秘书疑惑不解地问:“苛政……?”局长解释说:“苛政这个人比老虎还厉害呢!”秘书愕然,不便...  相似文献   

6.
夏、商、周——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发展阶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夏、商、周———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发展阶段李埏宋孙宗《东皋杂录》载一轶事曰:“王荆公一日问刘贡父曰:‘三代夏商周,可对乎?’贡父应声曰:‘四诗风雅颂。’荆公拊髀曰:‘天造地设也。’”这则轶事也许是传闻或假托,但不管怎样,都反映了一个现象,就是,在宋...  相似文献   

7.
该书《序言》中写道:“我们现在对都城制度发展历史进行探索,首先应该重视的,是‘城’‘郭’相连结布局的发展变化和‘郭’内居民所住的坊里以及市的发展变化。至于营建宫殿的‘城’内布局结构,还是次要的。从整个都城制度发展历史来看,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从先秦到唐代,是封闭式都城制度时期,本书上编《中国都城的起源和发展》所谈论的就是这个前阶段;后一阶段从北宋到明清,是开放式都城制度时期,本书下编《宋代以后都城制度的变革及其重要设施》探讨的就是这个后阶段。”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文友的聚会上,当大家谈到过去的知青生活时,一位在鲁迅文学院深造过的女诗人问我:“桑榆先生,你们的知青生活是否很‘田园’,很浪漫?”我对这位小姐的问题只能付之一笑。因为要想让她对知青生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知需费多少口舌,我不愿费这个精力。但她天真的发问使我想到,人们不但可能对距今久远的历史茫然无知,而且可能对距今不远的历史也茫然无知。历史就像一出戏剧,当剧终幕落时,迟到的观众,只能听别人简介剧情的大概,至于别人的简介与剧情是否相符,他不得而知。更有一些连剧情大概也不想了解的人,恐怕就只能知…  相似文献   

9.
不可以“小”代“大”。所谓以“小”代“大”,就是以“小手段”代替“大道理”。近些年来,有些人不大愿听“大道理”,一听就心烦气躁,有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不重视甚至有意无意回避讲“大道理”,认为“‘大道理’一筐,不如‘大团结’一张”,不如讲点实惠,给点物质刺激管用。以小恩小惠取代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致使部分基层干部群众淡化了对理想信念的追  相似文献   

10.
刘红 《台声》2007,(10):10-13
陈水扁当局的执政及其疯狂进行的“台独”活动,特别是近期“人联公投”和制订“正常国家决议文”等一系列“极端台独”活动的推行,以及“台湾本来就是‘台独’”,“一个新而独立的国家已经诞生,这个国家就是台湾”、“‘台湾国’要出场了”等“极端台独”主张的喧嚣,提醒人们“台独”已经成为现阶段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突出因素,反对“台独”的铤而走险,成为现阶段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党支部是我们小区的主心骨,在居民当中的口碑已经出来了。”“我们馨宁就像一个‘小中国’,情况很复杂。党支部非常务实,真正做到了有问必答、有事必办、有叫必到、有错必纠。”采访中,居民们对成立只有短短半年的馨宁居民区党支部不吝溢美之词。2012年底,居委工作人员述职满意度亦达98%以上。馨宁,让生活在这个大型居住区的人们倍感温馨安宁,也许就是党支部最大的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12.
在闵行区江川路街道,活跃着一支市民巡访团队伍。“巡访”些什么呢?用巡访团团员周维的话来说就是:“在创建精神文明、构筑和谐社区活动中,我们是‘三鸟’——报春鸟、啄木鸟、布谷鸟。”他进一步解释说:“所谓‘报春鸟’,是在巡访中发现好人好事,及时进行宣传表扬,藉以弘扬正气、凝聚正能量;同时,又像‘啄木鸟’那样,寻找有损于社区精神文明与平安社区的隐患;然后,像‘布谷鸟’那样,唤起居民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的英语课上,有一次,在分析牛顿发现地球引力这句话时,老师问道:“这里为什么使用‘发现’而不用‘发明’这个词呢?”这个问题听来是再容易不过了,地球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有吸引力,这是原来存在的,难道还用什么人去发明吗?可是不知道你理解到没有,在“发现”与“发明”两个词义中包含着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也就是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的不同含义。从“发现”的意义来看,“发现”的过程也就是认识规律的过程。我们知道,规律不是浮在事物表面显而易见的东西,而是隐蔽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东西。因此,要认识规律,就要求  相似文献   

14.
李家泉 《台声》2001,(2):12-12
陈水扁先生“元旦文告”发表后,台湾和香港的一些媒体记者问我:陈水扁说,“在跨党派小组提出‘三个认知、四个建议’的基础上,有关‘建立新机制或调整现有机制,以持续整合国内各政党及社会各方对国家发展与两岸关系意见’,这一点个人愿意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做出积极回应”。这一段你如何理解?  我认为,首先应当了解所谓“三个认知、四个建议”的真义。这个认知和建议的具体内涵,已是人所共知,不必赘述了。在其发表时,我就曾为文评议说,这是“似是而非的‘一个中国’,地地道道的‘两国论’”,在这样一个认知和建议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郭雪筠 《台声》2022,(22):46-48
<正>当许多人知道张立本是台湾来的老师,以及曾经在台湾的几所大学教书数年时,都会问他一个问题:就你的观察,两岸学生有什么差别?“都是年轻一代,两岸年轻人有高度共通的部分,比如爱玩、爱闹,这种‘年轻人的一般性’两岸没有什么差别。有差别的地方在于,其一,大陆是一个非常大的地方,每个省份就有巨大差异,这种差距比台湾明显。我刚来的第一学期还体会到什么叫’城乡差距’,许多农村的学生确实很质朴。”“还有一个差别,大陆学生到了大三之后(可能更早),读书的‘目的性’会更强,  相似文献   

16.
刘瑜 《民主与法制》2011,(34):20-21
一个“小悦悦”,犀利地揭开了整个社会的道德伤疤。作为这个社会的成员,我们呼唤“见义勇为”、呼唤“救死扶伤”、呼唤正义和爱。可是,当我们见识了“彭宇”,读懂了“许云鹤”。接受了无数救人反被污蔑的事实之后,谁还敢“肆无忌惮”地伸出自己的双手?究竟怎样才能摆脱掉“做‘彭宇’还是做‘小悦悦’那18名旁观者”给我们带来的困惑?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0,(4):45-47
直径达16米的LED大球内部是一个直径为12米的360。心灵剧场,上海世博会期间这里将上演3.5分钟的影片。故事以“自然城市”和“心灵城市”为主线,展示未来美好的城市生活。李祖原对城市生活有自己的感悟:“最理想的城市是心灵的城市,最美好的生活是自然的生活。希望未来城市文明能够回归自然,回归心灵,这是我们对于本届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尤未迟  孙庆伟 《世纪行》2007,(11):44-45
上周六,家住纽约市郊的迈克开着自己那辆排气量4.0的V8皮卡,到附近的沃尔玛仓储型超市购物。这里货架上的商品,多数要比中国超市内同类货品的包装大上“几圈”,巧克力、口香糖的包装比奶粉桶还大,一袋薯片的体积快赶上小书包了,土豆论麻袋来卖,水果也是一箱一箱的。迈克的购物单上还有一半东西没买,可购物车已经被塞得满满当当了。迈克是记者的朋友,他说,像这样的购物,他一个月要进行两三次。这不禁使记者想起了这样一句话:“美国就是一个‘超大号’的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中有着超大的食欲、住房欲、占地欲和资源消耗欲。”统计数字显示,占全球人口总数5%的美国人,  相似文献   

19.
唐钧 《同舟共进》2012,(2):45-46
自从十三大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放在“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以来,以“小政府、大社会”为目标,已进行了六次政府体制改革。当初,改革的锋芒所向是“国家干部”。十三大报告指出:“‘国家干部’这个概念过于笼统,缺乏科学分类;管理权限过分集中,管人与管事脱节;管理方式陈旧单一,阻碍人才成长;管理制度不健全,用人缺乏法治。”因此,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要对‘国家干部’进行合理分解”。  相似文献   

20.
张加华 《群众》2009,(2):58-59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30年的创造性实践中,我们经过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概括起来说,就是党的十七大阐明的‘十个结合’”。其中,第一个“结合”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坚持解放思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