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晓畅 《法制与社会》2010,(14):105-105
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经在他们的知识产权法或商标法中将反向假冒认定为商标侵权行为。我国也在2001年修改商标法时将反向假冒规定在第五十二条第四项"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虽然法律对于反向假冒是否属于商标侵权已有定论,但理论上仍有讨论空间。本文将从理论上探讨反向假冒是否是商标侵权。  相似文献   

2.
著名的“枫叶”诉“鳄鱼”商标侵权案以及此后发生的“温蓝得”商标侵权纠纷案,一度引起司法界、理论界的强烈反响。此后,业界开始就商标的“反向假冒”是否构成侵权及其法律性质、危害后果等方面展开激烈的讨论。笔者拟结合办案实践中获得的一些认识.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商标领域的反向假冒是否构成侵权,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根据权利穷竭原则,贴有某商标的商品一经出售,商标权人的权力已经穷竭,他人可对此商品任意处置。也有人认为,反向假冒实际上并非侵犯任何人的权利,作为商标权人,其投入已经通过商品的销售而获得回报,而作为消费者,他所购买到的并非假冒伪劣商品,而这并不影响商品的质量。但是目前已有越来越多人主张,商标的反向假冒对商标权人,消费者和正当的市场竞争秩序都造成了损害,应属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4.
论商标功能的实现途径与反向假冒的危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商标是商品的标记,集来源识别、质量保证、市场开拓、形象塑造、商誉积累诸功能于一体。商标赖商品而存在,商品假商标以流通,商标功能的价值化凸显使商标超越了纯粹的标记性符号而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财产形态。具有战略眼光的经营者不仅重视现实的经营利益,更关注潜在的竞争优势,因此驰名商标的培育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其经营战略的重要内容。反向假冒行为蛮横地割断了商品与商标的联系,盗用了他人商品的信誉,阻碍了他人驰名商标战略的实施,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背离了诚实信用的商业道德准则,理应被商标法禁止。  相似文献   

5.
商标领域的反向假冒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杨璐 《法制与社会》2011,(20):112-113
商标反向假冒是随着商品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而产生的,这一行为既侵犯了商标权人的商标专有权,扰乱了市场秩序,同时也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本文从商标反向假冒的涵义和认定要件为切入点,廓清了与反向假冒相关联的两个概念,最后就完善我国商标法规制商标反向假冒行为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7.
8.
本文从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危害性出发,讨论了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有关内容,并进而分析了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概念、性质及有关要件,以期对我国商标知识产权的保护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新商标法将撤换他人注册商标的反向假冒行为列为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行为,从法律上明确了该行为的性质,同时体现了对商标权人利益更高层次上的保护①。这不仅使商标注册人的权利作为一项财产权更趋完整,而且对鼓励企业创名牌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分别就反向假冒行为的主体、对象、性质以及认定该行为构成侵权的理由等方面阐述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0.
商标反向假冒行为一直以来争议不断,商标权用尽原则是防止商标权人滥用商标权的重要原则,文章分析了商标权用尽原则及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含义,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不能以商标权用尽原则否定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侵权性。  相似文献   

11.
反向假冒商标行为是指在他人生产的商品上擅自使用自己商标的行为。即未经他人许可 ,在自己所有的他人生产的商品上使用自己商标的行为。反向假冒商标行为与假冒商标行为 ,在行为主体、行为人主观态度、行为对象、行为内容、行为后果诸方面都有所不同。反向假冒商标行为不构成商标侵权 ,属商标滥用和欺诈消费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我国对这一行为的法律调整尚缺乏力度 ,应在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法》时予以明确规定。本文试对反向假冒商标行为的概念、特征、性质及法律对策作些初步分析 ,以期对我国立法完善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2.
商标反向假冒是一种较一般商标假冒行为更为隐蔽、更具欺骗性的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如果说在商标法修订前,尚存在对反向假冒行为是否侵犯商标权的争议的话,那么随着新商标法的公布和实施,有关争论已经尘埃落定.  相似文献   

13.
反向假冒商标是指未经商标权人许可,消除他人的商标而将自己的商标用于他人的商品或服务上进行销售的行为。本文通过对反向假冒行为侵权性、商标权的分析及权利用尽原则的思考,论述了反向假冒行为属于侵害商标权的行为,同时应该完善我国反向假冒商标方面的立法。  相似文献   

14.
齐文远  唐子艳 《现代法学》2011,33(2):108-115
反向假冒商标问题近年来成为知识产权刑法保护中的热点问题,对其是否应当入罪争议较大。可从反向假冒商标行为的典型案例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考察反向假冒商标行为的概念、特征和国外的立法例,可将反向假冒行为进行分类。对反向假冒商标的社会危害性的厘定问题,应从企业、消费者和市场秩序三个角度出发进行分析。部分学者将反向假冒商标入罪的观点既不符合犯罪行为本身应当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要求,也不符合刑法的谦抑性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5.
对商标权取得原则和商标“反向假冒”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晓海 《知识产权》1999,9(1):16-19
一商标权取得原则① 1.我国商标权注册取得原则的绝对性 按现行中国商标法第3条规定,经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这一条确立了我国商标权只有基于注册才能取得的原则。商标注册取得原则包括下列内容:用于相同或相似商品或服务的相同或相似的商标核准注册在先申请的商标;同一天申请的,核准注册在先使用的商标②;同日使用或者均未使用的,核准注册由各申请人协商一致确定一申请人,核准注册该人的商标;如达不成协议,在商标局主持下由申请人抽签决定或者由商标局裁定一申请人,核准注册该人的商标③…  相似文献   

16.
王彦有  沈赏 《行政与法》2003,72(11):127-128,F003
本文通过四种不同法律规范“显形反向假冒”行为的比较,得出其法律性质、行为类型及其它方面均应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下简称《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的主张,以其引起社会各界对此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商标中的“创作性”与反向假冒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论及“知识产权”的概念及定义时,如问起作为“知识产权”项下的商标权、商号权等商业性标示权,应如何体现“创作性”劳动成果,人们会感到这是不少文章或学术专著接触过,但至今未解决好的一个问题。 有人感到这个问题难以解决,就干脆采取了全面否定的态度,即否定标示性成果中含有创造性。而他们的唯一依据(虽然在有的论述中可能不讲“依据”,即不注明其立论的实际来源),是笔者自AIPPI1992年4月东京大会报  相似文献   

18.
于金葵 《知识产权》2001,11(6):45-46
根据欧盟——中国知识产权合作项目的安排,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于今年7月和9月分别在桂林、成都、青岛举办了3期知识产权培训班,来自全国各地大约300人参加了培训。培训班结束后,学员们交来的心得体会,有不少写得有一定深度。现选登其中3篇,供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段林 《法制与社会》2010,(8):108-108
反向假冒的性质历来在学理上有争议,商标法将其定性为侵权行为并不能全面揭示反向假冒的性质,从性质竞合的角度来认定反向假冒更利于保护权利人的利益。另外通过对权利用尽理论的研究更能加深我们对反向假冒性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从我国理论界从九十年代中期关注反向假冒学说起,理论界对反向假冒的概念,尤其是行为性质各有不同认识,本文通过搜集资料进行总结,对这一学说的相关观点及依据理由等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