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张唯一 《法制与社会》2010,(30):180-180
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等原因,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对外联系极不充分,使得各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崇拜和禁忌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下来,一些独特的风俗和文化信仰客观上保护了当地珍贵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原始风貌。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各个少数民族都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进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冲击。面对这一局面,迫切需要国家采取立法的手段来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司法实践追求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在民商事调解过程中适当运用风俗习惯,有利于纠纷的解决。然而习惯的地域性与司法的规范性、习惯的流变性与司法制度的稳定性、习惯善恶并存性与法官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风俗习惯在民商事调解中的作用发挥。厘清风俗习惯在民商事司法调解中作用的路径、明确风俗习惯司法调解适用的原则、规范使用风俗习惯进行调解的尺度、提升法官运用风俗习惯进行民商事调解的能力,是促使风俗习惯在民商事司法调解中作用效果最大化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4.
风俗习惯是藏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发展过程中,在特定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条件,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下逐步形成的。风俗习惯体现了藏族的历史传统和心理感情,为本民族人所崇尚,并传承着以个藏族的兴衰成长的经历。保护藏民族的风俗习惯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相似文献   

5.
郑海旭 《法制与社会》2012,(34):110-111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司法的不断改革,具有浓厚的乡土性的传统留存的风俗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司法过程,就本质而言,其与司法制度互相排斥,风俗习惯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面临着很大障碍。再者,当下任何一方都无法针对风俗习惯的使用给出一个明确的标准,而司法过程中法官的品格与素质、依据的制度设计,是导致司法过程中的审判的质量和公正性失衡的重要影响因素。司法改革在司法制度的创新的同时也要改良一些司法风俗,摒弃司法恶俗。本文就善良风谷在司法中的适用加以阐述分析。  相似文献   

6.
民族古籍是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作者针对有关法制不完善的现状 ,从运用法律保护少数民族古籍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7.
王展华 《政府法制》2010,(11):46-47
侧重于了解黎族历史上传统的婚姻家庭方面的风俗习惯以及现在的黎族婚姻家庭风俗习惯,以此来分析和研究黎族民族特点,进而从中获得一些有用的习俗来指导黎族的婚姻家庭生活,甚至给我国的婚姻家庭方面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及人们的婚姻家庭生活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为法学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90年代起,俄罗斯开始进行积极的生态立法活动,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形成了独具俄罗斯特色的生态法律体系及立法特点,积累了丰富的立法经验。其中关于生态立法一体化以及其他立法的生态化趋向,彰显了俄罗斯生态立法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立法理念和价值诉求。但是,现行俄罗斯生态立法中也存在着立法活动与宪法原则不衔接的问题,而构建协调合理的生态法律体系,必须以能否遵守、实现和维护公民的良好环境享有权作为唯一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高度阐述风俗习惯在现代化司法实践适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着力梳理风俗习惯与国家法发生冲突与相容的表现,论述风俗习惯与国家法互动的各种可能、类型及机制,阐明风俗习惯对司法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的大型的工程项目,往往被人们看作是该地区及该地区居民发展的契机,但是,民族地区的居民——少数民族是收益和面临外来文化方面是非常脆弱的,本文试图从工程对少数民族的影响这一角度,剖析工程项目中的少数民族具体所受到的影响,及其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12.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体制在过去已形成了“刑事为主、民事为辅、行政短腿”的内部格局,其改革的基本走向为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专门化.基于地方改革成果判断,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司法的内部体制将定格为“三审合一”模式.将已归队的林业审判机构改造为生态环境保护审判机构,能够推动整个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体制的完善.相应地,将森林公安改造为脱离行业控制的生态环境警察,专司生态环境保护刑事案件侦查之责,能够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外部体制的下游体制.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保护利益补偿机制法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树青 《河北法学》2004,22(8):33-35
探讨了生态环境保护利益补偿机制的概念、分析了补偿机制的受偿主体、补偿主体和补偿范围,同时还阐述了生态环境保护利益补偿机制的补偿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是一种公共资源,作为打击犯罪,捍卫社会安全稳定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天然的承担着维护生态环境,打击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的重要职责。在环境保护领域,检察机关尚未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强化环境保护中的检察力量,检察机关将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5.
国家法在任何社会都不是法律的唯一或全部,而只是整个法律秩序中的一部分,在国家法之外,还有各种各样其他类型的法律,它们填补了国家法遗留的空隙。特别是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除国家法之外,还存在着大量民族习惯法。本文指出研究少数民族习惯法,有助于拓宽法学研究领域、解决目前少数民族法制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正确对待法治化进程中的法"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16.
17.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致使旅游环境遭到破坏。本文在分析泛珠三角区域在旅游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的基础上,从完善旅游环境保护立法思想、健全法律制度和增强环保意识的角度提出建议,促进旅游环境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8.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如制定生态城市建设战略目标,做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建立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等.但公众的参与也十分重要,必须重视公众参与的作用,提供公众参与的途径和制度保证.政府主导和公众参与,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政府主导是政府的职责;公众参与既是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表现,也是公民对自身利益的关切.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建议》中的第六点提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在经济日益增长的情况下,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特别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促进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工作者在农村环境保护中有其独特的优势,故而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社会工作介入.  相似文献   

20.
罗琪 《法制与社会》2013,(20):188-189
环境作为"公共财产",对其保护自然是离不开公民之参与。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指,在环境保护领域,任何个人、组织和团体都依法享有保护环境的权利,同时也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有权对环境质量进行监督和参与环境管理。本文从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基础、参与途径及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出发,以明晰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