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韩惠祥 《天津检察》2008,(1):57-57,67
根据修订后的《刑法》第77条第2款之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而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的罪犯,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又有违法行为,在不够刑事处罚时,如何正确依法处理,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意见认为,构成轻微违法的,可给予行政处罚,如劳动教养或治安拘留;另一种意见认为,对宣告缓刑罪犯又给予行政处罚,不符合我国《刑法》第77条第2款规定之精神,应撤销缓刑收监执行原判刑罚。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观点,现将理由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国缓刑制度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立恒 《中国司法》2007,(12):21-23
秉持刑罚轻缓化、个别化之现代法治理念的缓刑制度被认为是“当代刑罚制度的宠儿”①。目前缓刑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法律所规定的刑罚制度。在我国,缓刑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礼》中记载:“若邦凶荒,则以荒辩之法治之,令移民通财,纠守缓刑。②”1910年清政府颁布的《大清新刑律》中始有现代缓刑制度的规定。我国目前的缓刑制度见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这两部法律对缓刑的适用条件、缓刑的考察机关、缓刑的撤销等内容作了规定,建构了我国缓刑制度的基本法律框架。在我国,缓刑是指在具备一定的法定条件时,对被判处一定刑罚…  相似文献   

3.
欧坤 《法制与社会》2010,(35):155-156
刑罚执行监督是国家赋予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责的重要内容。目前,检察机关在对我国缓刑适用的法律监督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使得缓刑适用的实效大打折扣。要使缓刑制度在我国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就必须在完善相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加以制约,完善相关部门的联系配合制度,使检察机关对缓刑适用的法律监督职责得到真正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4.
缓刑是刑罚附加刑的一种,是指对判处刑罚的犯罪份子,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制度,在我国有两种方式:一是一般缓刑;二是战时缓刑。在司法实践中应适用缓刑,这样可以惩罚和预防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同时表明了国家对犯罪分子的否定,因而缓刑有助于更好实现刑罚的目的。但是由于我国的缓刑制度的立法比较晚,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将从我国缓刑制度的立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两方面来共同探讨缓刑制度的深入研究,以此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此类刑罚制度。  相似文献   

5.
周华 《法制与社会》2011,(6):55-56,71
缓刑,是指人民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规定一定的考验期限,暂缓其刑罚的执行,若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不再犯新罪,或者未被发现漏罪,或者没有违反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制度。我国缓刑制度在惩罚犯罪,预防犯罪,促进罪犯的教育改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我国缓刑制度由于立法上的不足以及司法实践上的问题,其作用和价值的发挥受到了较大限制。本文通过对缓刑制度的介绍,探讨了现阶段我国缓刑制度适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完善我国缓刑制度应该注重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王靖媛  王于志 《行政法制》2005,(4):43-44,39
缓刑是当代刑罚制度的宠儿。缓刑制度不仅体现了新的刑法思想诸如刑罚人道化、缓和化、合理化的要求,而且在实际上减少了短期自由刑的监禁率,降低了狱内交叉感染的副效应,使更多的被处监禁者保持正常的工作及家庭联系,避免了重返社会的困难,产生了巨大的实际效益。各国刑法所规定的缓刑主要有刑罚暂缓宣告、刑罚暂缓执行和缓予起诉三种。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缓刑,属于刑罚暂缓执行,是对原判刑罚附条件不执行的一种刑罚制度。具体包括两类:一是一般缓刑,二是战时缓刑。本文仅就完善一般缓刑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缓刑罪犯被改判为实刑的,其已执行的缓刑期间能否折抵刑期?编辑同志:某县法院曾判决一起共同盗窃案的主犯王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判决执行后,检察机关认为量刑畸轻,提出抗诉。经再审法院开庭审理,判处王某有期徒刑三年。王某在逮捕十个月后被一审法院释放执行缓刑,六个月后被依法收监执行。请问:应如何计算王某的执行刑期?对王某已执行的六个月缓刑能否折抵刑期?陕西省镇巴县人民检察院庞明山庞明山同志:缓刑作为一种刑罚制度,是指对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在一定期间内有条件地暂不执行原判刑罚。如果遵守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王占洲 《时代法学》2009,7(6):90-93,99
缓刑是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刑罚制度,就其自身的制度设计而言已经比较完善。但其存在于刑罚制度的综合体系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刑罚制度发生关系,其中也出现了一些衔接不畅的情况。如缓刑考验期内如何适用减刑和自首、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同时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计算问题等等。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刑罚制度的整体完善。  相似文献   

9.
论刑罚个别化视野下我国缓刑制度的局限性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罚个别化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被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纳,我国也借鉴和和吸收了刑罚个别化思想。缓刑制度体现了刑罚个别化思想,但从刑罚个别化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缓刑制度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完善我国的缓刑制度并使之充分体现刑罚个别化思想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正> 缓刑是对判处一定刑罚的罪犯依据法律规定,在一定时间暂缓执行的一种刑罚制度。这一制度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首先确立以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中,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先后采用了缓刑制度。我国刑法也规定了缓刑制度,而且是我国刑法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的缓刑制度是预防犯罪,改造犯罪分子,实现我国刑罚目的的有效武器。为了深刻理解和正确适用缓刑,对中外缓刑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缓刑制度的法律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刑法理论界和司法界对我国缓刑制度进行了较广泛的讨论,对缓刑的法律性质有两种迥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缓刑是对犯罪性员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暂不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缓刑考验时间不是执行刑罚,因此对缓刑犯的考察不同于执行管制;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就一笔勾消不再执行了:对缓刑期满后三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之罪的,由于前罪刑罚没有执行,  相似文献   

12.
缓刑是作为对犯罪分子在惩罚的前提下宽大处理的一种刑罚制度,在实践中对教育改造罪犯,使之改过自新,预防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现代刑法量刑轻刑化,强调人权保护的刑罚理念下,缓刑制度现已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刑事立法所采纳。在我国,虽然1997年刑法对缓刑制度做了全面的规定,但是,缓刑制度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着种种问题,难以达到缓刑的真正目的,确有必要进行改革和完善。本文针对缓刑制度在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以缓刑适用条件、缓刑适用程序和缓刑执行为视角,指出不足并提出完善缓刑制度的相关设想。  相似文献   

13.
一、缓刑制度的由来和发展 缓刑是一种附条件地不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缓刑的特点是以被告人构成犯罪为前提的,一般是在被告人定罪以后才存在适用缓刑的问题。缓刑是一种刑罚执行的犹豫制度,因而以被告人已经确定的刑罚为基础。附条件地不执行是缓刑的本质特征,也是它与实际执行刑罚的区分。  相似文献   

14.
缓刑制度作为我国刑罚制度的特点之一,由于其良好的法律效果及社会效果被善评.在当前司法实践中.职务犯罪适用缓刑产生诸多问题,被广泛关注并颇受争议,对此进行理论分析及实践完善颇为必要.  相似文献   

15.
缓刑是一项重要的刑罚制度,它极富促进机能,是现代刑法的一个标志。缓刑有许多价值,主要表现是:避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促进罪犯改恶从善;促进罪犯再社会化;减少国家经济支出等。我国刑法虽然没有规定缓刑的减刑问题,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关于缓刑能否减刑,在刑法学界有否定和肯定两种观点。否定说认为: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但是,缓刑是对原判刑罚有条件地不执行,既然在缓刑情况下不存在实际的刑罚…  相似文献   

16.
缓刑实践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我国的缓刑制度 ,是一种刑罚的暂缓执行制度。通过缓刑考验的 ,虽不改变判决所确定的行为人构成犯罪的法律评价 (战时军人戴罪立功的例外 ,它可以引起罪的消灭 ) ,但可以引起刑罚的消灭 ,即原判确定的刑罚不再执行。缓刑制度在对某些犯罪的惩处上 ,可以收到比执行剥夺短期自由刑更为积极的社会效果。在现代刑法量刑轻型化、强调人权保护和刑罚个别化的刑罚理念的支配下 ,缓刑制度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并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因此 ,加强对我国缓刑制度的研究与探索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对当前司法实践中适用缓刑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  相似文献   

17.
缓刑作为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的对被判处较轻刑罚及部分特殊人群适用的一项体现人权的法律制度,自其施行以来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各项规定的不完备,也存在着各种问题,特别是对于社区矫正这一新型缓刑考察方式的适用,由于人员、机构设置等没有及时跟上改革的步伐,导致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简要概述缓刑执行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相应提出完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缓刑制度的完善江民才,欧阳顺乐我国刑法中的缓刑制度自问世那天起,便带有一定的先天不足。从立法的角度检讨我国缓刑制度所存在的弊端,并逐步加以完善,对于充分发挥刑罚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缓刑的社会效果应注意作为具体运用刑罚的一种制度,缓刑的适...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在实践当中遇到这样一种情况:犯罪嫌疑人已被逮捕,后因故又取保候审,在审查起诉阶段,为保证案件审理,需对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收监,此时,是应退回公安建议收监?还是检察院直接收监?若直接收监,还需办理什么手续?恳请予以答复。山东省莘县人民检察院邹玉民邹玉民同志:在回答你信中的问题之前,需要先澄清“收监”的概念。收监是指将监外执行的罪犯,如被判处缓刑或保外就医、假释的罪犯收入监内执行刑罚。这一概念只适用于已被判决执行刑罚的罪犯,而不能适用于犯罪嫌疑人。对于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进行限制,只能采…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法第76条中的“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是指由于刑罚已经执行完毕,所以就不必再次执行刑罚。因此,缓刑制度本质上属于刑罚执行制度,缓刑的执行是刑罚执行的一种方式。这不但是文理解释的结果,也是体系解释的结果。坚持缓刑执行说有利于我国刑法中的缓刑制度与其他的刑罚制度,如累犯制度、自首制度、减刑制度、假释制度以及剥夺政治权利制度的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