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代法治是法律的统治 ,法律具有制约政府权力和保障人民权利的权威 ,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居于至上的统治地位。法律的民主性、科学性、权力制约性、价值崇高性和强制性等特性 ,它应当得到普遍的尊重与服从 ,具有至上的权威。法治的实质是使国家权力法律化 ,政府只能有宪法规定的权力 ,政府行使权力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 ,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人治的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权威高于法律权威 ,不存在法律至上。法律至上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将其运用到司法程序中,作为审理具体案件的直接依据是法治发展的必然。但我国法律对宪法司法化问题尚无明确的规范。宪法司法化存在着一些障碍,这不利于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因此,实现宪法司法化,维护宪法权威,更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已成为当前法治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宪法来之不易、生逢其时、角色特殊,31年变迁、4次修改、31条修正案是在改革开放35年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特别是31条修正案集中回应了我国经济政治改革和民主法治发展的深切呼唤,宣导了摒弃集权、打破垄断、放松规制、约束权力、崇尚民主、追求自由、注重平等、尊重人权、保护权利、鼓励公开等价值追求,具有非常丰富的法治内涵,直观地描述了推动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梦想。从宪法规范走向宪法现实必须进行长期艰巨的努力,树立宪法观念、改善施宪机制、完善修宪程序是其中的三项重要举措;现实生活中人们反复追问的关于宪法权威、宪法生命和宪法发展的若干尖锐问题,应当坦诚认真地给予有说服力的回答,才能在宪法实践中充满自信地不断推动法治进步。  相似文献   

4.
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这种权威在现实中的实现需要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本文正是从思想保障、政治保障、组织保障和法律保障四个方面来探讨我国宪法实施的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5.
《江淮法治》2015,(3):56
1、规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已被庄严载入宪法。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是宪法和法律具有极高的权威和尊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我国有近290万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许多人是立法的直接参与者,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中坚力量,应当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带头宣传和执行法律,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人大代表这方面的表率作用对于在全社会形成普遍的法治意识,推进依法  相似文献   

6.
莫纪宏 《法学杂志》2012,33(12):1-8
评价宪法实施状况必须要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基础之上,而对宪法实施性质的正确把握以及对宪法实施作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考察都是正确认识宪法实施状况的有效手段。宪法实施状况主要在于考察宪法实施的监督、宪法适用以及违宪审查的状况,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法治状况下,只有宪法适用状况较为容易评估,特别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因为有具体的法律文本可以进行实证性的评估。目前现行《宪法》文本中存在着结构性的实施状况不平衡问题。《宪法》序言、总纲和公民的基本权利部分相对于国家机构和国家象征部分实施状况要差一些。要全面改进我国《宪法》实施的总体状况关键是要树立"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法律意识,让政府和社会公众都来主动关注《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应有权威和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7.
侦查权滥用是当前侦查阶段比较突出的问题,导致侦查权滥用的根本原因,在于办案刑警没有树立起正确的诉讼和侦查理念。树立侦查法治理念,一切依法办事在刑事侦查阶段,刑警法治理念至少应包括: 法律至上,宪法至尊理念法律至上、宪法至尊是法治不可或缺的两个要件。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我们应该有法律信仰意识,理应以宪法和法律作为最高行为准则,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抵制“隐形法”对宪法、法律权威的冲击,遏制侦查中的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大于权力理念这本是法律至上、宪法至尊的应有之义,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长期奉行“权力本位”的国家来说,加以特别强调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任何人不得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乱法,以权废法;任何人在  相似文献   

8.
一个法治的国家,宪法必将具有极大的权威,足以统领这个国家的政治生活和法治系统,成为评判人们行为的最高标准.尤其对于公职人员而言,权力由宪法授予,宪法由人民制定,形象地说,宪法就是人民颁发给公职人员的“营业执照”.孙中山先生曾说过:“今世界文明法治之国,莫不以宣誓为法治之根本手续.”现代民主政治国家,大多会设计宣誓效忠宪法的制度,以体现公权力的合宪性来源,并约束权力行使者的良心和行为.  相似文献   

9.
构建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应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含义,以此为指导,则需从以下四方面着手:树立宪法与法律的权威;重视法律的控权作用,以权力约束权力;保护公民的权利、保障人权,提高其法治意识与参与意识:注重程序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振民 《中国监察》2013,(18):14-14
对法治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党自己,由党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系统性的清理工作,确保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与国家宪法法律一致。在清理基础上作出相应处理的原则是“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相似文献   

11.
宪法不仅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法律之法律”,而且是一国的法治基础,宪法权威是法律权威的必然结论。维护宪法权威就是要确保宪法的最高的法律地位。为维护宪法的最高权威,目前学者提出了多种建议。如,完善立宪技术,避免频繁修宪从而保持宪法的稳定性;大力加强宪法社会地位的社会舆论宣传,使宪法权威深入人心等等。但是,笔者认为,依法追究违宪责任乃是维护宪法权威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中国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并将其写入宪法使其具有宪法的最高权威和效力。全民法律信仰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重要指标,但由于我国的一些体制和历史方面的原因使得公民的崇尚法律意识的水平远远跟不上我国法治建设的需要。因此如何提高全民的法律信仰成为我国建设法治社会工作中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宪法确定的治国方略,因此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定位,必须坚持法治这一最高原则,在社会转型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应该进入法治时代。法治时代是一个讲法律理性和逻辑方法的时代。法治时代的法治理念承载不了太多的内容,我们应该在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的原则下,熟练掌握法律思维、法律方法、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使人人成为法治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的治国方略,也是我们国家法治建设发展的根本方向。由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以及宪法与其他法律之间的关系,它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依法治国最重要的是依宪治国。也正是因为宪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出发点,所以,依法治国必须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  相似文献   

15.
法津权威,是法律的内在说服力和外在强制力得到普遍的支持和服从。它意味着法律成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的不可侵犯的力量,取得高于其他成文规范的效力和支配地位。它不仅是法律取得预期成效的基本条件,而且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标志。法津权威的产生和存在是以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和民主制的确立为基础的,是与法治的其他内容如司法独立、分权与制衡机制等相互依存的。树立和巩固法律权威的过程往往就是实现法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宪法作为一个国家最根本的政治宣言、法律誓言,承担着人权保障书的责任。宪法不应是奢侈的政治装饰品,在期待法治、憧憬宪政的今天,宪法的实现可谓我们共同的政治、法律理想。如何让理想成为现实,如何实现宪法成为法学学者们热衷探讨的问题,同时这一问题也激发了研究者的想象力。宪法适用不是宪法实现的必然途径,但却是其后盾和最终保证。如何适用宪法,很多论者想起了专司法律的司法机关,于是宪法司法化成为学界的流行话语。  相似文献   

17.
《天津检察》2008,(4):1-1
正确认识、准确把握我国检察机关的职能定位,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重要前提。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国宪法规定设置人民检察机关,并把检察机关确立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承担法律监督职能,是我们党.和国家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检察机关的这一宪法定位,对于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对于保证司法、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法治本质要求法律至上,法律应具有独立权威,是良法。而我国法治进程主要依靠国家权力推进,属于外生型法治进程,法律权威来自于政府权威,法律成为国家重建的工具,缺乏对权力控制。所以,依法治国必须树立起法律独立权威,法律应具有独立的目的和价值,而不仅仅是发展经济和维护秩序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孙洪坤 《法律科学》2008,6(1):44-50
正当程序作为宪法的基本原则,已经得到现代法治国家的普遍认可。它对一国宪政的发展具有树立宪法权威、建构法治、控制权力和保障人权等价值。针对我国的宪政现状,应从改造人们的程序观念、增加宪法的程序性条款、完善我国的程序法律和程序控权与保权的制度设计等几个方面入手构造正当程序,以推动我国宪政建设走上更成熟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宪政:依法治国的核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法治国并不必然实现法治国家 ,必须对其予以限定。宪法的限制是第一层次的限定 ,宪政是第二层次的限定。宪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实行宪政是实现法治国家的保证。实行宪政必须对权力进行三个层次的制约 ,即规范制约、权力制约和权利制约 ,进而要求有高度权威的宪法 ,实行政府权力分立和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