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耀春 《政法学刊》2008,25(4):116-119
舆论引导,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控制行为。公安机关的舆论引导更加直接涉及政府形象和公共安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对做好新时期公安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目标;互联网时代的舆情环境给公安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传播学原理中的“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假说和“培养分析”理论为公安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新闻大战中的媒体、民意汹汹的网络和迟迟不语的公安。舆论和警方拉开战场。黄静之后是谭静。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论危机既是公共危机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引发一系列社会危机的重要原因。其生成机制主要有:网络舆论危机的暴发是社会冲突理论的现实反映;网络与网民的自身特性容易导致非理性声音占领网络舆论的主阵地;民主意识的增强与社会诉求机制的短缺导致网络群体极化效应;政府信息公开机制不完善导致网络舆论的蝴蝶效应;社会信用和政府公信力的下降为网络舆论危机的形成埋下了伏笔;基层党委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的手段薄弱导致沉默的螺旋效应。  相似文献   

4.
曹晖 《法制与社会》2014,(15):141-142
网络舆论是网民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由于其传播速度很快,渗透力很高,对公安执法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何克服网络舆论对公安执法工作的影响,公安机关需要更新观念,提高整体的执法水平,掌握舆论导向的主动性,才能处理好网络舆论与公安执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新闻大战中的媒体、民意汹汹的网络和迟迟不语的公安,舆论和警方拉开战场。黄静之后是谭静。4月20日,谭静坠楼15天后,谭母首次公开露面,对谭静之死表示质疑,  相似文献   

6.
在提供便利的同时,网络的应用与发展也埋下了可能引发高校网络舆论危机的隐患,如何预防和应对高校网络舆论危机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根据发源地的不同,高校网络舆论危机分为基于高校内部事件引发的网络舆论危机和基于外部社会事件形成的网络舆论危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全面把握学生动态,对学生遇见的问题提供及时的帮助,促进学校和学生双方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新时代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核心内涵,主要包括强调坚持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强调新闻舆论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强调新闻舆论工作的导向原则,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强调新闻舆论工作的创新理念,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的互联网思维,深入开展互联网内容建设。新闻传播领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十九大报告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深刻内涵,使党的新闻工作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8.
周安平 《中国法学》2013,(1):160-174
涉诉舆论反映的是大众思维,特别专注于当事人身份信息的对立性,与司法思维发生偏离。涉诉舆论针对的虽然是司法,但发泄的往往是对于社会问题的不满情绪。司法顺从舆论的判决极大地加剧了司法公信力的危机,也势必激发舆论干预司法的热情。基于舆论压力而对法官的处理,增添了法官命运的随机性与偶然性,并因而引导法官将公平让位于摆平。法院应对舆论做法,虽无现实意义,但却深刻地反映了法院面对舆论压迫的艰难处境。  相似文献   

9.
谈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作为公共危机事件管理主体的政府如何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从网络舆论涵义及特点入手,分析了目前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应对网络舆论存在的主要误区,提出了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以正面宣传为主是我国新闻战线长期坚持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正确的宣传方针,新闻舆论监督则是对与正面报道相伴而行的负面性舆论的制约。正确科学的理解新闻舆论监督与以正面宣传为主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更好的发挥新闻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构建作用,有利于形成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1.
何能高 《中国司法》2011,(9):107-109
在互联网发展极为迅猛的今天,在网络问政盛行的今天,要消除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不信任感,树立司法的公信力,必须深入研究当今舆论生成、变化的规律,与时俱进,用新闻立政、新闻执政的方法来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在网络中掌握主动,在舆论中抢占制高点和话语权,有效做好司法新闻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工作,逐步树立司法权威。囿于篇幅,笔者仅就网络问政下的新闻执政问题作些思考,以求教同仁。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年网络舆论危机不断爆发,主要有四个背景:处于社会转型期、政府公信力缺失、公众民主意识增强以及网络媒体的工具性普及.对于网络舆论危机的生成,既有新闻学和心理学的诱因解释,又有传播学和混沌学的过程分析.在剖析其正负面影响的同时,各个研究阶段,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危机应对和化解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李立景 《河北法学》2006,24(9):100-106
公众舆论对纠纷的解决,是以作为新闻的纠纷舆论议程设置为前提的规范性解决,这是一个从纠纷个案到伦理命题诉诸伦理公理的价值判断和论证逻辑过程;它依赖于表达自由的制度环境和客观独立报道的新闻伦理规制以及公众的媒介平等接近权的保障,言论--行动的两元划分是解释言论自由的关键;解决纠纷的舆论形态主要表现为谴责与歧视,其强制力是以交往制裁、合法性制裁、经济制裁为表征的舆论制裁以及舆论压力的潜在威胁:群体舆论的激化与社会失序.舆论制裁往往会产生附带性制裁,如纪律制裁,行政制裁,法律制裁等.  相似文献   

14.
刘静 《行政与法》2012,(5):35-3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在新闻传播和舆论形成中已经无可争议地赢得了主导地位,改变了传统的舆论格局。在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呈现出快速性、冲突性、情绪性、群体性、复杂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分析其传播过程中呈现的规律,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15.
由于我国对新闻记者的采访权和舆论监督权在法律上无明确规定,采访权和舆论监督权是由《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推断、引申而来,这种推断、引申不可避免地带有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媒介现有传播机制的弊端,使新闻采访权和舆论监督权变异为特权,新闻与广告不分,新闻采编活动与广告经营活动不分,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情况出现了加重的趋势。正是在这种不良的媒介生态环境下,兰成长成为了牺牲品,兰成长之死是一场悲剧。  相似文献   

16.
在进入读图时代的今天,以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为核心内容的公安新闻图片在平面媒体和网上广泛传播。揭露假恶丑,直面天灾人祸的悲剧性公安新闻图片常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其正面效应的美所产生的信息传播力、艺术感染力和影像见证力在舆论宣传、文化育人和记载历史上的作用均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对刘海洋伤熊、马加爵杀人、张亮亮虐猫等"问题大学生"事件,新闻媒体不仅做了大量客观的事实报道,而且重点向公众提供了心理健康和教育体制两个解读框架,并逐渐在舆论领袖、新闻娱乐化、沉默的螺旋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媒体提供的解释逐渐促成受众的认知一致和舆论的一律。  相似文献   

18.
舆论对公共行政的监督与其它的监督形式相比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给不法者造成一种舆论压力;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有效地扼制腐败、防止权力的滥用。我国当前舆论对公共行政的监督还缺乏宽松的社会环境;新闻采编人员的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还参差不齐;行政机关的运作还不够透明。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舆论对公共行政的监督作用的发挥。因此要更充分地发挥其作用,一是要消除对大众传媒性质的认识偏差;二是要强调大众传媒的人民性;三是要加紧新闻立法,依法保护舆论监督权。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是社会生活中表达民意、畅通民情、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建设。在新形势下,针对我国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必须在遵循柔性管理、第一时间、主流引导和疏堵结合原则的前提下,加快建立快速反应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20.
李华文 《政法学刊》2002,19(4):45-48
案件新闻应当体现公安新闻的核心功能。公安新闻的核心功能是通过对公安机关依法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社会和公众安全的事实报道,满足公众对社会安定的需要,并更进一步通过舆论力量,减弱社会不安定因素,营造社会安定的良好的舆论氛围。案件新闻通过对案件的发生以及公安机关及其警察对案件的处理活动的报道引导公众的守法意识和行为,打击和制止违法犯罪行为。要达到这一目的,案件新闻的传播方式应该是以时效果实现的控制作为传播的中心,以对事实传播效果的管理来进行事实的传播。案件新闻事实的特定性决定了它所期望的传播效果是满足公众对社会安定的需要,并更进一步通过舆论力量,减弱社会不安定因素,营造社会安定的良好的舆论氛围的核心目的。当然,这种效果的获得是分层次的,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态度的和行为的四个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