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司法现状看判例在我国司法过程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文雁 《法学论坛》2006,21(6):120-125
在我国,有关判例制度的讨论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了,但是,对于判例在整个司法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如何借鉴英美和大陆法系国家的判例制度,使之结合我国司法传统更好地发挥作用,还有很多可待讨论的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判例在司法过程中的现状与问题,归结出判例对于司法过程的价值贡献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总结出在我国加强判例作用是法治原则的必然要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春秋决狱”,是以儒家经典,特别是以《春秋》作为司法审判的重要依据。它是两汉和两汉以后一个很长历史时期中统治阶级审理要案时采用的重要形式。本文拟对“春秋决狱”的起因、准则和长期性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判例和判例制度的含义及判例的作用,并对我国建立判例制度的有利之处进行分析,最后对我国建立判例制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天津检察》2007,(3):46-46
2006年夏天。重庆市忠县农民邱天仕和周心龙、以及村民邱奎、周文良、邱大林一起(年龄均超过50岁),被邻村一位姓田的村民请去帮忙收割稻谷。  相似文献   

5.
新刑诉法司法解释是起草者勤苦劳动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进步,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其中,证据一章存在着内容失当、语言失范、判例缺失等问题.司法机关应通过完善司法判例制度来解释刑诉法中不够明确或产生歧义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的传统法制沿袭了几千年,内容丰富、特色鲜明、自成一体。汉朝的“春秋决狱”制度,是西汉中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是用孔子的思想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即除了用法律外,还可以用“六经”中的思想来作为案件的判断依据。并在这样的过程中,将儒家的礼仪道德规范一步步引入了立法与司法实践的一种特殊的裁判方式。  相似文献   

7.
从“微软”案看成文法与判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软”一案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颇具代表性。从案件本身看 ,可以看到规则、判例与事实三者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和新经济的发展使法律规则不确定的因素得以放大 ,争议和规则的不明确性也随之上升。对于反垄断法的不确定性 ,判例在其中的作用是显著的。从这个关系中 ,可以引起我们对我国法律建设的反思。有限的判例有效主义不失为促进和健全我国法制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所谓判例制度,也称判例法制度,指的是法律可以援引以往的判决作为审判同类案件的依据的审判制度;或者说,它是国家确认法院判决为法的渊源的法律制度。在国际上,依照英美法系的法律传统建立起来的各国的法律都采用这种制度。我国历史上也长时期适用这种制度。所谓“中国判例制度”是指,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现时中国国情的判例制度。我们之所以要提出这个问题,那是因为我国现行的审判制度,使得办案法官有太大的自由裁量权,由于认识的差异或者其他较为复杂的原因,使案件主要事实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而判决结果大相径庭的情况时有发…  相似文献   

9.
自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开始开始睁眼看世界之后,我们就开始探讨到底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判例法。其实,我国也是有判例和判例法的,但是因历史和文化等各种原因,与西方的判例制度不完全相同,在实践和使用中会也有很多不同。本文主要想分析,在当前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判例法,要在何种程度上学习。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两大法系差别日渐缩小,法律发展的复合性趋势日渐明显。刑事判例制度作为普通法系标志性的特征在我国是否有适用可能和空间呢?本文试从中国的历史,现今所处的大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制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和如今司法队伍的素质等几方面论证了在中国建立刑事判例制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明辉 《政府法制》2008,(23):59-59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基于民情、风俗、习惯等本土化传统,对于纠纷甚至狱讼的解决与裁断,古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行为方式、态度和相应的司法实践,其间蕴含着丰富且耐人寻味的古代传统司法理念。我国商周时期的西伯、召公等都因善于治国而受到百姓爱戴,他们的做法折射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令人深思的悠长韵味。  相似文献   

12.
司法判例制度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然 《中外法学》2014,(1):259-279
司法判例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中涉及司法判例的选编、发布、内容、效力、引用、推翻之规则的总和。承认判例法的国家有司法判例制度,不承认判例法的国家也有司法判例制度。司法判例制度起源于自然法的发现和习惯法的传承,而且在神明裁判中留下沿革的痕迹。司法判例制度的变化受到制定法发展的影响。制定法强则判例弱;制定法弱则判例强。于是,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的司法判例制度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近代以来,两大法系的司法判例制度又呈现出融合的趋势。当下中国的"案例指导制度"需要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中国法制体系并不承认判例是法的正式渊源,其实判例并不为普通法系所专有,它曾深深根植于中华法系的土壤。本文指出面对严重损害司法尊严的"同案不同判"现象,如何改革司法体系以追求"个案公正"、社会和谐是所有法律人都应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司法公信力的判例法立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武建敏 《河北法学》2011,29(3):42-48
司法公信力的匮乏是当下中国不容忽略的事实,而建立和完善判例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司法公信力。判例制度通过满足人们的司法期待,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解决司法不公、裁判不一和司法无权威等问题,促进司法公信力的形成。但是,在判例制度与司法公信力的生成之间并没有一种逻辑的必然性,而只是人们在司法运行中所形成的一种习惯性认识。当下中国所倡导的案例指导制度有益于司法公信力的提升,但它并不必然地促进司法公信力的改观。案例指导制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弥漫性的判例法。  相似文献   

15.
法官在判例指导制度中的需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数法官有寻找司法判例解决裁判难题的习惯,但当前司法实践中的判例指导制度对法官裁判的辅助作用并不明显,法官需要指导性判例提供明确的裁判规则、充分的理论论证和有效的权威支撑。法官与指导性判例之间具有紧密的互动关系,法官是指导性判例创制和应用的主体,应当在客观评估法官创制能力、科学设置培养机制和激发法官动力的基础上,让法官参与指导性判例的创制。需要从解决及时发布、便利应用、裁判规则、应用规则和习惯培养五个方面保证法官应用指导性判例的实效。通过有效回应法官主体地位和司法实际需求,不断增强判例指导制度整体设计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判例制度逐渐被大陆法系国家所认可,判例的司法地位在大陆法系国家逐渐提高。本文以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以及中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的代表,分析各个国家司法活动中的判例地位,先前判决对法官的约束效力,讨论了大陆法系中案例向判例的转变,判例对司法公正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判例作为具体审判活动的终极产品,其在法官审判活动中的地位、价值和作用,是区别人类法律实践活动的宏观样式——判例法样式和成文法样式的重要标志。因此,对判例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是比较审判制度和比较法律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谨值(判例与研究)创刊十周年之际,借此机会,笔者论述了从判例与判例意识到判例觉醒以及判例在当今中国的运行现状,在这一发展过程,已完成了从论坛走向法坛的历史重任,此间(判例与研究)所起的作用已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制渊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司法制度构建中,汉代董仲舒的《春秋决狱》作为传统法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春秋决狱是法律儒家化的必然产物,其宗旨是以儒家道德为司法审判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根据。本文通过对春秋决狱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阐释,可以看出该项制度的设计对当代社会的借鉴意义。现代司法要求法官在审判时,不仅要依据法律条文,而且还应将法治和德治有机结合。将春秋决狱中的精华部分融入现代司法的实践中,使得法治和德治两种社会调节手段相辅相成,这是现代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李振贤 《法学》2022,482(1):98-111
判例经由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具体运用实践,正在全面且深刻地嵌入我国司法场域。这种嵌入过程或现象具有与域外判例实践所不同的独特机理。恰当把握这一机理需要突破域外以判例"效力"为核心的理论认识,转变为以判例"效用"为导向。这一机理包括嵌入形态、嵌入动力与嵌入主线三个方面。嵌入形态体现为判例智识性信息泛在形态向选择形态的转化;嵌入动力体现为判例自发性运用与建构性运用的耦合;嵌入主线体现为判例运用的组织意图对个体意图的吸纳。揭示这一机理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我国判例运用现象的认识,把握判例运用现象的特征和规律,从而有助于理性地建构和完善中国特色判例制度,同时也有利于促成判例运用成为一种惯常化的司法习性。  相似文献   

20.
万玲 《法制与经济》2009,(12):32-33
在苏格兰的历史中,其前后接受了诺曼人的封建土地制度,罗马的教会法,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繁荣发展的罗马法,至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从此英国普通法成为苏格兰法律吸收的主要营养来源,一边享用着英国议会大量的各类侵权行为法案及判例的资源,苏格兰本地也产出很多经典的判例,以下笔者将着力介绍苏格兰地区判例在适用雇主代替责任所考虑的两个要素:关于雇佣关系和雇佣活动范围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