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形成、“十三大”予以完整表述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对建国后30余年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性纲领.这一正确认识来之不易.考察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可以看出,这条路线与1956年党的“八大”路线有一种历史的继承性.当然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站在理论和实践的新高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最近在视察南方时的讲话中说“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里我就防止“左”的问题说一些看法。主要说两个问题,一、当前防“左”,防什么?二、为什么产生“左”,怎样防? 先说第一个问题。警惕右,警惕什么?非常明确,就是警惕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否定四项基本原则,闹资产阶级自由化,必然破坏国家的安定,破坏社会主义建设,造成动乱,这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的深化,我们愈来愈深切地感到,“左”的影响象一个幽灵,困扰着人们的思想,阻碍着改革的发展,成为前进道路上的严重障碍。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当前“左”的表现及缘由,帮助人们认清“左”的实质和危害,提高识别和清除“左”的影响的能力,对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六十年代初,面对“大跃进”的一些严重后果,毛泽东再次提出了纠“左”的问题.经过一番曲折的认识过程,他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想,主要有;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恢复实事求是的路线;反对一平二调,纠正“共产风”;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经济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保持综合平衡;中国的国情决定,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要花一百多年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党纠正“大跃进”的错误,调整国民经济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对此也不能评价过高,其认识的局限性是很大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毛泽东当时对错误的严重性还缺乏…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跃进”运动向全闷蔓延,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开始凸显和泛滥。毛泽东始终是“大跃进”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但他又是巾央领导集体中较快觉察到这些错误的领导人。发现一系列尖锐问题后.从1958年11月到1959年7月,毛泽东率领全党着手纠正这些错误,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说:  相似文献   

6.
随着"大跃进"运动向全国蔓延,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开始凸显和泛滥。毛泽东始终是"大跃进"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但他又是  相似文献   

7.
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譬惕右,但主要是防“左”。 ——邓小平 “左”和右是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两种不同的错误倾向,二者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都曾给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8.
"八大"路线未能坚持和贯彻的深层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1956年9月召开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会指出,在我们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群众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八大对防“左”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大对防“左”的认识○张晓峰中共八大闭幕式的主席台。右起:邓小平、彭德怀、林伯渠、朱德、陈云、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彭真、董必武、张闻天。注意防止并纠正“左”的错误,这是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条重要经验教训。研究八大对防“左”的认识,对于更...  相似文献   

10.
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对于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了持续的、不同程度的抵制和斗争,比较集中的有四次:1967年的"二月抗争";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思来领导的批判极"左"思潮:1975年邓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顿以及1976年的"四五"运动.这四次抗争均有可能成为结束内乱的契机,但均未完成结束"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使命.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对毛泽东主观方面的原因争历史的客观原因,特别是竞争国家领导制度、体制方面的原因作粗浅分析.科学地总结"四次抗争"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我国当前的民主法制建设.有助于社会主艾政治文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1.
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对于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了持续的、不同程度的抵制和斗争,比较集中的有四次:1967年的"二月抗争";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领导的批判极"左"思潮;1975年邓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顿以及1976年的"四五"运动。这四次抗争均有可能成为结束内乱的契机,但均未完成结束"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使命。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对毛泽东主观方面的原因和历史的客观原因,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体制方面的原因作粗浅分析。科学地总结"四次抗争"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我国当前的民主法制建设,有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2.
1959年的庐山会议,如缭绕庐山的云雾,变化莫测,其会议形势的逆转确非人们所能料想。因为此前从第一次郑州会议到庐山会议召开前,毛泽东曾密切关注全国形势的发展,当他发现“左”的错误思潮泛滥时,忧心忡忡,多次以尖锐而富于个性的语言予以引导和纠正。随着他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及许多切实可行政策措施的落实,他的心情也从沉重、焦虑中摆脱出来,大有“柳暗花明”的感受。但不得不指出的是,由于“左”的指导思想没有根本扭转,纠“左”就不能不受到局限。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孜孜以求的就是怎样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开创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社会主义改造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产生了不少问题。毛泽东不久即看到了这一点。他在1956年4月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同年12月,他又先后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各省市工商界代表谈话,提出可以允许私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可以开私营大厂,  相似文献   

14.
从一九三○年六月开始,由于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统治了党中央的领导机关,福建各主要地区程度不同地贯彻执行了这一错误,以致不沦在农村或城市的革命力量都受到了严盈的损失。中共中央不久就发觉并克服了李立三“左”倾错误,福建各级党组织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于同年十一月停止了这些错误。 (一) 党内“左”倾情绪和“左”倾政策的滋长,是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得以贯彻的思想基础。一九四五年党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一九二九年下半年至一九三○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开展“大力解放思想、优化开放环境”培训教育活动的要求,结合中组部在全国组织系统开展的“树组工干部形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和部机关开展的争做“四个表率”争先创优活动,2003年7月7日,内蒙古党委组织部召开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争做“服务大局、开拓创新”表率专题研讨会。会议由副部长王长聚主持。会议围绕了解大局、服务大局,解放思想、树立开放意识,增强调查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及组工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讨,提出要把组…  相似文献   

16.
近来从报上看到江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讲话的报导及有关文章,似涉及了防“左”的问题。这确是我们党有史以来的一个大难题,必须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否则今后还可能出现麻烦,甚至再走弯路。 我离职十多年来,主管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从一大到十三大)的编纂工作(省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左"和右的错误都曾经出现过,并造成了严重损失.毛泽东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过程中,曾经对"左"争右的问题做过详细论述,深入分析了"左"右倾错误的特征、表现及危害,揭示了"左"右倾错误产生的根源,并与这两种错误倾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重温毛泽东关于于"左"与右的论述,对于正确认识和及时纠正"左"右倾错误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先后在江西庐山举行,史称庐山会议。会议定的议题是总结经验,继续纠正"左"的错误。由于中途出现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信事件,导致了会议主题的变化。在八届八中全会上,通过了《为保卫党的总路线、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而斗争》的决议等文件。全会决定撤销彭德怀、黄克  相似文献   

19.
正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队伍抵达了井冈山,创建了一块具有重大影响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特点的道路。然而革命的道路历来是复杂曲折的。1928年春,"左"倾盲动错误的寒流悄悄向井冈山袭来由此,毛泽东不得不面对党内第一次"左"倾错误的压力,同错误思潮展开了多次较量。  相似文献   

20.
《天津支部生活》2012,(3):56-56
1957年9月,毛泽东来到武汉,住在东湖甲舍。他同时任湖北省委秘书长的梅白谈起领导干部子女的教育问题,问:“你记得曹操评汉献帝的话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