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在世界上已经没有强大对手的美国作为新帝国而凌驾于世界之上,“9·11”恐怖袭击事件又改变了美国的全球战略。人们发现,恐怖主义其实并不是危及世界的惟一因素,美国在“反恐”的旗帜下肆意奉行单边主义,使世界依然很不太平。日本学界面对全球化时代的一系列现象,加强了对后资本主义的研究,并重新掀起了一股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热潮。但人们不是想从马克思那里找到治疗资本主义的“灵丹妙药”,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取代资本主义的一种新选择,当成探讨资本主义之后将出现的新世界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2.
科技革命推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演变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有一条科技革命推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演变的路径 ,亦即科技革命作用于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内在传导机制。该路径可简单概括为 :科技革命导致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引起社会结构变革 ,社会结构变革导致政治结构的变革 ,最终引起社会变革。同时 ,社会变革也反作用于科技革命 ,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的制度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国家在新公共管理中 ,坚持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制度取向。这一制度取向的基本内容是 :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根本出发点 ,以掌握国家政治权力为主要目标 ,以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为基本策略。由于采取了新公共管理途径 ,这一制度取向在具有政治性这一价值理性特征的同时 ,也具有公共性与效率性等工具理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论西方资本主义的生态文明与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实现物质文明的同时,逐步实现了生态文明。西方资本主义的生态文明带有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原罪,它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代价。它们掠夺发展中国家的物质资源,换取自身的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它们向发展中国家倾倒废弃物,换取自身的生活质量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它们推行生态殖民主义,使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匮乏,以此换取自身的物质丰裕和愉悦生活。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在现代文明发展中尚难克服的制度性矛盾。  相似文献   

5.
世界市场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生产力发展与资本扩张是推动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因。而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又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既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平台,又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力量;它既造成了资本主义由发达国家向落后国家扩张的趋势,又为某些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提供了凭借力量;它向人们表明,封闭性和狭隘性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特征,而现代性和开放性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的这些思想,对我们探讨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曲折跌宕的受关注度 一、《资本论》的诞生到资本主义的危机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问世后,在当时成为一部具有崭新经济理论体系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资本主义社会作为特定的考察对象,采用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不同的分析角度和研究方法,不仅对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和经济过程进行动态性分析,还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近代西欧的福利国家制度是为应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而建立起来的,它在近代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70年代中期以来,福利国家制度遭到了严峻挑战,新自由主义者曾试图彻底废除这个制度,社会民主主义者也对这个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但由于这个制度存在的基础并没有改变,所以到目前为止,这个制度对于整个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体系来说,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8.
文化政治学并非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由20世纪西方左派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推动形成的一种研究战略,旨在通过文化研究实现资本主义批判目标。在这种批判理论中,意识形态批判是焦点。也因此,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不断深入构成了文化政治学的显著景观。20世纪90年代,斯洛文尼亚学者齐泽  相似文献   

9.
资本主义的商业化进程为人的潜能的发展释放了更多机会,但是人们利用这些机会的能力存在差异。资本主义的内生活力带来了经济社会不平等和不安定的后果,国家福利制度为减缓这一后果起到了一定作用。后工业化社会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新要求,改变了男性和女性在经济社会中的角色,改变了家庭模式,也加剧了不平等和不安定。资本主义国家应将保持经济社会活力放在首位,同时为民众建立起安全网。  相似文献   

10.
关于"马克思与正义"的争论,一方认为,从"内在的"尺度来看,资本主义并非不正义,马克思拒斥用"内在的"正义尺度批判资本主义;另一方认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为不正义,是用"外在的"正义尺度批判资本主义。这场争论被引介到国内后,在2005年前后开始成为研究对象。国内学者也以自己的方式介入了这场争论。争论的深入开展,为更好地解读马克思关于正义的思想提供了许多理论上的启发,同时也为与正义相关的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几乎没有谈论过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本文通过对辩证法本质的揭示指出,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有所展望,而且他的后资本主义社会思想包含着丰富的伦理学内涵。首先,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阐发了未来新世界的一般特征,他反对以康德式的"应然"来表述后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诉诸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式的内在批判立场。其次,马克思对黑格尔颠倒主谓关系的批判具有规范性的意义,马克思在此基础上设想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并将共产主义区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到那时,人类能力就是目的本身。这些伦理原则贯穿于马克思思想的始终,他的后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所具有的广度和深度对于解决当今时代的难题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马克思的"两个必然"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末期以来,世界资本主义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例如,由于新科技革命的影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以高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富裕社会”;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与社会生活宏观调控的作用越来越大;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保障体系更加系统与完善等等。这使得传统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面临严峻挑战,对现实社会主义构成了严重的外部压力。为此,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应克服过去教条主义的、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变革传统的、过时的社会主义战略;努力做到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境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和“两个必然”的思想,实现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  相似文献   

13.
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处于全盛时期的资本主义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危机过后,西方学者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刻反思。他们围绕后危机时代资本主义现状及其前景两大问题,提出了资本主义"特征论"、资本主义"改造论"、资本主义"崩溃论"、资本主义"替代论"等不同论调。显然,西方学者的这些论调都是基于自己的研究视角对危机后资本主义世界所作的现实分析,因此某种程度上既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合理性,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情绪化。无论如何,这些反思为我们重新审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未来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美刊《激进政治经济学评论》2003年夏季号发表了米歇尔·皮瑞曼的题为《知识产权与商品形态:对剩余价值转化的新思考》的文章,认为知识产权是一种新的商品形态,它是马克思没有详细论述的剩余价值的特殊的新的转化形式。当今社会中知识作用的加大反映了社会一般劳动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资本主义越来越失去存在的必要性,对知识产权的过分保护成为资本主义扩大商品化、抵制利润率下降从而保护资本主义的一种新办法。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5.
我们正在告别20世纪.在总结这一世纪的成败得失时,对百年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衰沉浮进行一番回顾,将有助于我们全面客观地展望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资本主义在20世纪经历了曲折的进程.其间,资本主义有过险象丛生、危机四伏的岁月,也有过兴旺的年代;有过成功,也充满了失败和挫折.然而,世纪末的资本主义并没有如人们早先预言的那样濒临垂死,它仍然表现出相当的发展弹性.  相似文献   

16.
莱茵资本主义与全球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各国政府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在阶级妥协让步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福利国家体系,形成了以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制度为基础的莱茵资本主义模式,度过了资本主义的战后黄金时代。自80年代,新自由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90年代的经济全球化使莱茵资本主义陷入危机,西方资本主义面临更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南方朔 《南风窗》2011,(9):95-95
当今的世界体系其实是充满了汹涌的暗潮,而归根究底,它的问题中心仍在西方大国的资本主义体制已破绽重重。《经济学人》最近刊出一则简讯,一个叫做"全球扫描"(Globe Scan)的民调研究机构对主要国家人民支持资本主义的程度做了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试图从自由的角度探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作者认为,马克思的自由具有摆脱偶然性、在活动中对象化自身和在共同体中实现自由三个维度,而资本主义私有制却破坏了这三个维度,马克思是基于自由而不是基于正义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批判的,自由为马克思提供了谴责资本主义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特别是20世纪末,西方国家的共产党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包括党的性质、发展道路、运行机制、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看法和探索。这些变革,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并将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马克思是否使用过名词资本主义的四种观点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理论界就马克思是否使用过资本主义概念的问题发生了激烈争论。争论中的所谓资本主义概念,特指名词资本主义(Kapitalismus),而不包括形容词资本主义的(kapitalistisch)的情况。关于这一问题,大致有四种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