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已持续10年之久的中东动荡局势正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动荡面持续扩大、冲突烈度日益增强、新的地区热点和危机不断涌现、战争与冲突充斥蔓延、各方势力激烈博弈、地区格局混乱无序。中东乱局的冲突化、扩大化、长期化和复杂化四大特征明显。中东新一波动荡由"阿拉伯之春"引发,美国全球战略调整和中东政策改变是助推器,而根本原因则是中东国家在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遭遇的巨大挑战以及不成功的应对与转型。中东乱局不仅打乱了地区政治和经济发展进程,而且还给国际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同时,当前的中东乱局中也蕴含着机遇和希望。  相似文献   

2.
<正>"阿拉伯之春"不仅带来地区性大动荡,也正在催生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和地区秩序,推动地区政治力量对比加速转化,中东传统政治生态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而在这场中东大变局中,席卷一时的"阿拉伯之春"已悄然失色,并日益转化为"库尔德之春"[1],中东地区的库尔德人正面临抬升本民族地位,改变历史命运,实现"建国梦"的新战略机遇期。在新中东格局下,库尔德人日益跻身于地区主要政治力量之列,势必在地区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2011年初,中东各国相继爆发了要求改善民生、进而扩大民主的政治运动,西方媒体将其称为"阿拉伯之春"。然而,这场所谓的"阿拉伯之春"没有经过"夏润、秋实",便进入了"阿拉伯之冬",引发了中东地区持续两年多且迄今尚未停止的政治动荡,埃及、突尼斯、利比亚等国政治强人穆巴拉克、本·阿里、卡扎菲等如多米诺骨牌般相继倒下,叙利亚至今仍处在内战之中。在这场席  相似文献   

4.
王晋 《当代世界》2021,(3):52-58
"阿拉伯之春"的爆发深刻影响了中东地缘政治,改变了以色列所面临的国际和地区环境.以色列对"阿拉伯之春"的认知也经历了由喜悦、乐观到谨慎、理性的转变.面对中东新一轮地缘政治发展带来的新挑战,以色列采取了加强国防军建设、与美俄和阿拉伯国家等域内外大国发展关系、积极应对伊朗威胁等一系列举措.随着拜登政府上台,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将面临更多变数,但美以同盟关系不会发生实质性改变.同时,巴以问题变化、美国与伊朗地区博弈加剧以及以色列面临的内部政治纷争将对其对外战略产生更多影响.  相似文献   

5.
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中东地区陷入整体性的大动荡之中。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在伊朗核问题和巴以问题上出现了极大退步。美伊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一度走到战争边缘;叙利亚、伊拉克、也门及利比亚战事频繁,导致中东难民不断涌入欧洲,这些都给欧盟带来了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欧盟不得不对其中东战略作出相应调整。当前的欧盟中东战略表现出更加务实、军民手段并重和更为独立等新特点。尽管欧盟中东战略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自身核心利益,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虽然美欧在中东龃龉不断,但欧盟中东战略仍将在美欧盟友关系的框架下不断演进。英国"脱欧"有助于欧盟消除内部主要分歧,中东乱局亦未陷入完全失控,这都为欧盟中东战略加速调整与成型创造了契机。  相似文献   

6.
张帆 《当代世界》2014,(10):61-64
<正>中东国家间争夺地区影响力的竞争由来已久。海湾战争后,中东地区形成两大相互竞争的集团:一个是由以色列、约旦、埃及和海湾君主国组成的所谓"温和阵营";另一个则是由伊朗、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巴勒斯坦激进组织以及中东各色"圣战"团体所代表的"抵抗阵营"。地缘政治竞争和逊尼—什叶教派冲突是推动两大集团在该地区争夺影响力的重要动力。"阿拉伯之春"前后,"温和阵营"内部出现分裂,卡塔尔和土耳其  相似文献   

7.
2018年底至今,中东地区多国爆发了不同程度的抗议活动,对国家政权稳定产生了不同影响。中东新一轮抗议潮仍起因于民生问题,本质上揭示了民众需求与政府有效供给之间的尖锐矛盾,反映出当前中东国家治理能力不足和治理绩效弱化。同时,与2011年"阿拉伯之春"引发的中东剧变相比,此轮抗议潮在抗议主体、社交媒体的应用以及反对外来干涉等方面展现出不同以往的特点。中东多数国家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特别是有效改善民生与发展方面依然面临严峻挑战,中东地区和国家的动荡、纷争恐仍将持续。  相似文献   

8.
政治理论研究一直是西方的学术热点领域,每年都有大量研究成果涌现出来。本栏目主要选择介绍10部近两年来出版的政治学理论著作,其中既有像亚历克斯·卡利尼克斯这样的成名巨擘的最新力作,也有学界翘楚的初试啼声;既有对传统问题的旧曲新  相似文献   

9.
美国主导的国际力量击败和推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伊拉克萨达姆政权,"阿拉伯之春"导致多个阿拉伯国家区域影响力骤降,这令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在中东的区域战略地位有了明显提升。在此背景下,伊朗试图通过宗教共同体策略、波斯湾战略、"抵抗轴心"策略、"波斯文化圈"策略以及与美国以外的世界大国开展合作等方式巩固既有成果。但伊朗若要维持或继续提升区域战略地位,仍面临美国的打压、地区敌人的敌视以及国内发展困境等诸多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10.
周琪  沈鹏 《当代世界》2012,(4):24-27
中东和北非的阿拉伯国家于2010年底爆发了迅猛的民众抗议运动.以突尼斯的本·阿里政权被民众抗议运动推翻为起点,统治该地区数十年之久的诸多政治强人如多米诺骨牌般倒下,运动浪潮波及埃及、利比业、也门、叙利亚等国,阿尔及利亚、约旦、沙特、阿曼、巴林、摩洛哥、科威特、黎巴嫩、卡塔尔等其他阿拉伯国家乃至非阿拉伯国家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场一夜之间出现的"阿拉伯之春"运动令美国政府深感震惊,一时竟有些不知所措,美国政府和智库频频召开会议进行研讨,寻找对策.  相似文献   

11.
郑东超 《国际展望》2012,(2):93-103,132,136
土以关系是中东地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作为中东地区比较"另类"的两个国家,双方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双边关系,甚至还缔结了军事同盟协议。但是,"马尔马拉事件"引发了两国之间的外交危机。2011年9月,联合国有关"马尔马拉事件"的报告出炉,进一步恶化了双边关系。土以危机的背后隐含了双方对巴以冲突不同态度的深层次矛盾,彰显出两国之间战略合作基础的不牢固。同时体现出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追求绝对安全和土耳其"东进"政策之间存在着战略分歧。土以外交危机不仅给两国关系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在"阿拉伯之春"的背景下,土以外交危机对美国的中东战略造成不利影响,对中东地区的力量格局产生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12.
中东危与机     
饱受争议的伊拉克战争即将迎来它的10周年纪念日,惨绝人寰的叙利亚街头厮杀还在什叶派中阿拉维派、逊尼派阿拉伯人和库尔德人、德鲁兹人等不同群体之间蔓延。昨天是利比亚内战的余烬点燃了马里的"篝火"和阿尔及利亚的"爆竹",明天可能就是叙利亚残杀的苦果由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和犹太人遍尝。这里就是中东,二战以来世界政治动荡、军事冲突连绵起伏的地带。"中东"不是精确  相似文献   

13.
<正>"阿拉伯之春"爆发后,奥巴马政府立刻着手在新的中东大战略框架下重新界定在埃利益和对策。然而,在中东地区已然跨入"新冷战"之际,美方却难以摒弃长期以来对"中东安全"的错位认识,对埃外交迟迟未能实现突破。塞西新政府能否有效解决埃及政治极端化、经济衰退与安全形势恶化等多重危机,美方能否变革此前消极的"自调式"对埃外交,是美埃关系能否走出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余国庆 《当代世界》2015,(10):42-45
<正>欧洲是中东的近邻,自"阿拉伯之春"爆发后,欧洲国家对中东局势普遍比较关注。作为欧洲国家政治与外交利益的代言人,欧盟对中东局势的干预和影响比较明显,成为影响中东局势发展的重要外部势力。面对中东局势的脱轨发展,从自身的稳定与安全因素考虑,欧盟又希望中  相似文献   

15.
美国两场“反恐战争”与帕西地缘政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帕米尔以西地区(本文简称为帕西地区),即帕米尔高原的西部地区及其以西的接邻地区,存在一个 由伊斯兰国家组成的次地区。进入21世纪之后,在本地区及接邻地区发生了两起战争,即阿富汗战争与伊拉 克战争。大国对本地区的态度以及本地区的国家在这两次战争中的态度较为引入注目。美国的战略图谋主 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出于反恐需要;二是为了牵制俄罗斯、中国;三是为了控制里海的石油资源。在阿富汗战 争时期,美俄之间在中亚既有角逐、竞争,也有合作、协调,美国与帕西各国之间也有利益交叉。但在伊拉克战 争期间,情况则有所不同,美国在本地区难有太大的作为。  相似文献   

16.
正中东是中国的大周边,是中国的原油主要供应地,也是中国海外工程承包的重要市场。一直以来,对中国与中东国家能否共建"一带一路"都存在不同声音。2016年1月,《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的出台以及随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中东三国,明确了中东地区就是"一带一路"的交汇点和关键节点。共建"一带一路"最终要落实到具体国家和具体项目上,这就要求做到知己知彼,既要把握新时期中国中东政策,也要了解中东地区的发展需求和商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7.
正"阿拉伯之春"迄今已有五载,极大颠覆了原有的中东秩序。当前中东正处于旧秩序崩溃,新秩序重塑的过渡阶段。其中,地缘政治格局变动最突出的特点是,已经延续二十多年的美国治下的中东格局正发生严重动摇,地区格局由单极加速向多极化方向演化。而推动多极化发展的因素中,以地区大国的新作用格外显眼。中东地区主要力量的大分化、地区大国之间的大博弈以及地区国家间关系的大重  相似文献   

18.
中东变局是一场席卷阿拉伯世界的地区性政治与社会运动,既有共性特征,但在不同国家又有巨大的差异性;阿拉伯国家在政治、经济与社会领域存在的积弊,是中东变局的根本原因,但也受到美国"大中东民主计划"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民主变革和民主转型无疑构成了中东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阿拉伯国家均在进行民主转型和民主改革,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伊斯兰教、军人干政和地缘政治因素构成了影响阿拉伯国家民主转型的核心因素。从伊斯兰教与民主转型的关系来看,教俗对立将继续困扰阿拉伯国家民主转型,同时温和伊斯兰力量也将探索伊斯兰特色的民主道路,伊斯兰与民主的关系将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并不断进行调整与重塑。从军人干政与民主转型的关系看,阿拉伯国家军人干政的消解需要经历从民主启动、民主巩固到民主运转的长期的历史过程,同时有赖于宗教与世俗关系经长期磨合互动后而走向正常化。从地缘政治与民主转型的关系看,阿拉伯国家内部复杂的宗教、教派和族群矛盾,阿拉伯国家间的矛盾、意识形态竞争和地区领导权的争夺以及西方大国的军事干涉和民主输出,都加剧了阿拉伯国家民主转型的动荡。  相似文献   

19.
奥巴马第二任期开始,美国选择在中东进行战略收缩,并逐步将其全球战略重心转移至亚太地区。然而,自2011年以来"阿拉伯之春"引发的地区性持续动荡,特别是叙利亚内战、伊朗核问题、"伊斯兰国"问题都对美国的全球战略重心东移构成了牵制和掣肘,这些问题对特朗普政府的中东政策而言,仍旧是难以无法回避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20.
正版本:新思文化·中信出版社中东是当今的战略要地,也是纷争之地。在这100年间,战争、宗教冲突、恐怖主义、大国干预、民族矛盾在这片土地上轮番上演。而所有的这些,都要追溯到一战期间和一战后英国、法国和俄国等大国对中东地区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和决定。该书就是揭开现代中东乱象之谜的历史著作。跟以往写现代中东形成的史书不同,以往的史书大多只关注英国或法国在现代中东形成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