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十八岁的情姐舍不得少年郎”的山歌声中,上屋场摆开了一桌麻将牌1925年农历正月十四,毛泽东从湘潭乘船回到了离别四年的韶山。他蓄着长发,身穿一件褪色的织布长袍,挈妇将雏,走在故乡的小道上。他指着前方那巍峨挺拔的山峰,告诉杨开慧和两岁多的儿子岸英,那就是韶峰。  相似文献   

2.
中共湘区委员长职务的交接,在两位湖南青年之间进行公元1923年2月,农历癸亥岁末。江城武汉。人们大多知道这座绾毂中原的名城在夏季奇热难耐,与长江边上的南京、重庆并称为“三大火炉”,却很少知道它的冬天也奇寒难当。这年冬天,武汉格外冷。寒风凛冽的汉口街头,行人出奇地少。  相似文献   

3.
国民党“二大”闭幕后,一位来自上海的代表正在房间收拾行李准备返沪,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走进门来。这位代表姓沈名雁冰,原名德鸿,浙江乌镇人氏。后来,他却以另一个名字著称于世。这便是他发表第一部小说用的笔名—  相似文献   

4.
刚刚走出东山医院,毛泽东便谈起上海一位同事的小册子1925年,当阳历进入9月的时候,阴历刚到7月中旬。地处中南的芙蓉国,仍挣扎在炙人的暑热之中。毛泽东一行四人,艰难地跋涉在湘南山地的崎岖小路上。几天前,毛泽东匆匆离别韶山,秘密来到长沙。他已成为湖南省长赵恒惕通缉的“要犯”。长沙更非久留之地,于是他坐火车到了衡阳。中共湘区委安排两名赴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的年轻人与他同行。衡阳是湘江与它的两条支流——耒水和蒸水的交汇处。这里有座回雁峰。据说每年大雁南飞,至此而返。  相似文献   

5.
上屋场的大先生,同乡亲们谈起了命运八字、坟山贯气……  相似文献   

6.
五十年代初,当人们回首已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程时,曾流传过八七会议是在九江召开的说法。1958年,夏衍写信问周恩来八七会议会址究竟在哪里,周恩来复信说:“八七会议是在汉口开的。”在那次生死攸关的会议上,毛泽东谈起了新姑娘上花轿盛夏的黎明。天边渐渐亮了起来,那淡青色的天际染上了一抹橙红。太阳在一片灿烂的云霞里慢慢升起,江面上波光鳞鳞。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毛主席对子女要求很严,对全党干部子弟也是很大教育。要宣传毛主席是怎样教育子女的。在这方面,我们后代人都要像毛主席那样,对子女要求严格。”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 80周年,为了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学习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特选载了毛泽东女儿李敏最近撰写的《我的父亲毛泽东》,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8.
《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作为大型文献电视艺术片,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时由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它独特的视角、精美的画面、精彩的解说词,使观众于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中得到了思想的教育和启迪。《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共20集,目次如下:宏程心路、青春意气、爱情之歌、谁主沉浮、用兵纪实、天落狂飙、战地黄花、悲壮跨越、青山作证、天骄情怀、边关流韵、人间正道、历史与海、击水新唱、吴越闲咏、故园寄思、游仙华章、新人气象、冰雪傲梅、精神长河。解说词洋洋洒洒10万余字,既独立成篇,又一气贯通,思想深刻,文彩灼然。广大读者纷纷要求本刊予以连载。由于版面所限,我们只能选载其中的若干集,敬请读者见谅。  相似文献   

9.
1924年至1927年,中国发生的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为目标的大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场民族民主大革命。革命的烽火从珠江流域燃起,很快达到长江流域,燃遍了半个中国。但是,由于国民党新老右派的破坏,加之中共党内在共产国际的影响下实行右倾机会主义的妥协退让政策,导致了这场轰轰烈烈大革命的失败。  相似文献   

10.
中共广东区委成立于党的“二大”之前。后因陈炯明逼孙中山离粤 ,形势突变 ,党被迫转入地下活动 ,组织发展受到限制 ,区委机构未能健全。此时 ,留在广州的党员主要有冯菊坡、阮啸仙、周其鉴、刘尔嵩等 ,“成为半公开半秘密的人物”。1923年初 ,谭平山回粤 ,复任广东区委书记 ,以《劳动周报》为党的机关刊物。党的“三大”后 ,广东党组织的活动日渐活跃。1924年初 ,鉴于广东党组织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广州一隅 ,中共中央认为“无设区之必要” ,决定撤销中共广东区委 ,改设中共广州地方执行委员会(简称“中共广州地委”) ,直属于中共中…  相似文献   

11.
7、爸爸的家教真严   在我们兄妹中,大哥岸英、二哥岸青和我在苏联生活的时间较长,受的又是欧式教育,待人接物的方式有些欧化了。   大哥曾这样讲:   我刚到延安的时候,感到各方面都很别扭,生活上也不习惯,风土人情又都不了解。我又从小在外边流浪,是在无拘无束中长大的。再加上在苏联养成的待人接物上的习惯,我们都欧化了,这与中国的习惯完全不一样。延安人看我也别扭,我一时也很难以适应这种全新的生活环境,觉得一切都那么陌生。   开始,我与对方谈起话来,高兴时就旁若无人般地开怀大笑,遇到听不懂,搞不明白的时…  相似文献   

12.
4、爸爸说:我的娇娃就姓李,单字敏  我 3岁离开爸爸,直到 1949年 5月再见到爸爸时,已经是个 12岁的女孩子了。爸爸亲我,爱我,但他从不惯我,娇我。别看他老叫我“娇娃”,那只是称号而已。  在苏联呆了七八年,回国后才开始学中国话,认中国字。这种方块字认起来多难,记起来多麻烦。我除了学习之外,爸爸还要我练习毛笔字。这对我来讲,难度就更大。困难大也得学。他不光严格要求我必须天天抽空练习,还在百忙中为我由浅入深、由易渐难地写出仿帖,让我去一笔一画地扎扎实实地练毛笔字的基本功。我记得爸爸给我写的第一仿帖是:…  相似文献   

13.
第九集青山作证毛泽东喜欢游历祖国的河山。即使到晚年,在平常的谈话中,他也毫不掩饰这个兴趣。1959年4月,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毛泽东立下了一个志愿。他说:如果有可能,我就游黄河、长江,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带上地质学家、生物学家和文学家。只准骑马,不准坐车,一直往昆仑山那里  相似文献   

14.
陈晋 《党史文汇》2004,(2):29-33
编者按:<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作为大型文献电视艺术片,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时由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它独特的视角、精美的画面、精彩的解说词,使观众于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中得到了思想的教育和启迪.  相似文献   

15.
15、爸爸说:江青嫌我是土包子,她同你妈妈完全不同   我和爸爸单独在一起的时候,除了谈我的学习、生活之外,更多地则是谈妈妈。谈妈妈的现在情况和过去的往事;谈妈妈与爸爸那难忘的十年情谊。   爸爸对妈妈念念不忘,旧情难舍。   爸爸是一个十分重感情的人。爸爸知道,谁都无法去纠正这历史造成的错误,谁都无法减轻妈妈的痛苦。爸爸是深深地了解体谅到妈妈孤独、寂寞、凄楚的心情。正因为爸爸了解妈妈,爱着妈妈,为了安慰心灵上遭受过巨大打击与创伤累累的妈妈,爸爸从妈妈离开延安时的那天起,从来就没有忘记妈妈。他写过信…  相似文献   

16.
24、乐于慷慨助人的爸爸在我们家里,爸爸一向是主张自由的,从不干涉我们与人的交往。在爸爸的眼里,从来就没有等级、门第的观念。他还特别教育我们眼睛要向下看,要拜工农为师,要和工农子女交朋友,学习他们的勤劳、忠厚、朴实的优秀品德。爸爸不光对我们这样,对我们的同学也一样。凡是爸爸知道的人,也时时提起。1959年我结婚时,我的好友王桂苡未能参加我的婚礼。事后爸爸问起她。我说她去青岛了。爸爸笑笑说:“看她的炮兵去了”当时,她爱人在青岛某炮兵部队工作。爸爸对我的同学也像对我们一样关心、支持、爱护。我记得在我…  相似文献   

17.
20、爸爸的独立生活观爸爸对子女要求严格,这是众人皆知的,除了一再告诫我们要夹着尾巴做人外,还叮嘱、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绝对不能为我们任何人搞特殊。爸爸还时时从工作人员中了解我们的思想表现,问问我们有没有违犯纪律的事,要他们实话实说,不许徇私情。1956年,爸爸在散步时,这样问身边的卫士:“你的感觉是李敏好呢,还是李讷好呢?”卫士说:“都很好,两个孩子对我们都很尊重,她们没有高干子弟的优越感,她们要求自己也很严格,有上进心。”爸爸听了,摇摇头说:“我看她们不如你们有出息,也不如你们有前途。她们比你们吃…  相似文献   

18.
26、我们戴了高帽,挨了批判,爸爸却乐呵呵地说:经风雨见世面嘛1968年初,因北航老找科委领导提出要“勒令”我交待问题。没办法,领导让我跟机关的同志到北京郊区五四营公社参加农业劳动去了。直到麦收之后,我才又回到国防科委机关。1969年10月25日晚,我又随国防科委机关干部被“一锅端”到河南省遂平县莲花湖的“五七”劳动农场。1971年9月13日,林彪自我爆炸以后,我才和同志们由干校一起回到北京。国防科委党委常委在揭批清查林彪集团罪行的过程中,我也被列入了他们所谓的“国际口‘五一六’”的黑名单中。这…  相似文献   

19.
9、永新一枝花──我的妈妈贺子珍 我的妈妈贺子珍,是 1909年 9月的一天出生的。那时正值秋月朗朗,桂花飘香。外婆外公喜悦地看着这个眉眼长得十分俊俏的女儿,心里特别高兴。为了表达他们对女儿的爱,对女儿的最美好的祝愿,商量着要给她起个最好听又最美的名字。外婆说:桂花迎贵客,明月照金秋。于是就给她起名叫桂圆。桂圆就成了我妈妈贺子珍的小名。   妈妈的兄弟姐妹挺多,大舅贺敏学,妈妈排行第二,第三是姨妈贺怡 (银圆 )。他们三个年龄上相差不多。因此在各方面志趣都很相投。小舅贺敏仁,小姨贺先圆,年纪比他们三个小得多。…  相似文献   

20.
12、爸爸和妈妈在战火中的爱情妈妈和爸爸结婚以后,妈妈肩上的担子重了,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好爸爸的生活。在那极端艰苦的年代,要保证爸爸的身体不缺营养,可不是很容易就能办到的事。听爸爸讲:他特别爱吃辣椒。妈妈有时为了他就从老乡手里买点,这在当时就算是奢侈了。因为环境恶劣,供应不足,尤其是蔬菜太少太少。爸爸因为吃菜少,腹胀难受,大便困难。这可急坏了妈妈。她步行四十多里,向一位郎中借了个大便通气管拿回来。又把仅有的一块肥皂放在温水盆里,像磨墨一样在盆里来回磨呀磨。等肥皂溶解了,然后把管子插入肛门,把肥皂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