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人,较2012年增加19万人。教育部2013年对全国500家大型用人单位统计结果显示,这些单位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一增一减,一涨一落,加之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剧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社会问题。应该引起包括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和高校在内的社会各界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斯嘉平 《浙江人事》2009,(12):14-15
今年是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0万。临安市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有3700余人,加上金融危机导致的就业需求减少、企业减员等诸多因素,今年我市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临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市人事、劳动等职能部门积极通过举办招聘会、完善就业政策等多种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当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创新思路、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3.
朱卫国 《群众》2013,(10):76-77
今年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这一背景下,我对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总体判断是:总体平稳、压力不减。  相似文献   

4.
安敏 《就业与保障》2023,(1):103-105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贵州身处西南一隅,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国家筑牢脱贫攻坚成果和迈向乡村振兴道路上稳定民心的关键一环,是贵州高校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受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贵州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特点逐渐凸显出来,影响着高校、社会、家庭等各层面,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文章结合当下贵州学生的“慢就业”现状,具体分析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及影响,以期引导学生积极就业、主动就业。  相似文献   

5.
《协商论坛》2007,(2):19-21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毕业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去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约22万人,比2005年增加30.2%,加上前几年未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已突破25万人,实际就业率不足  相似文献   

6.
据了解: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各地各高校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就业率水平基本稳定,就业人数较大增长;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各类招聘服务丰富多彩,就业市场有序发展,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毕业生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就业与保障》2014,(7):21-21
2014年,福建省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4.8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仍然是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我省将继续强化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就业的主旋律,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和"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为抓手,着力促进毕业生实现就业创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日前,  相似文献   

8.
王兵 《就业与保障》2023,(3):160-162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形成与劳动力市场供给增长相对过快、产业转型升级下结构性矛盾突出、家庭收入水平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紧迫性减弱、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比相对下降、大学生自我定位缺失等因素有关。应对“慢就业”问题需立足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精准化就业服务、树立科学职业发展理念、建立积极的就业态度,最终实现就业指导服务的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9.
<正>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任务繁重就业宏观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还在持续,并与原有的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压力和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高  相似文献   

10.
据专家预测,湖北地区今年的劳动力就业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年供求缺口在50万人以上,而高校毕业生就有35.8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为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湖北省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借鉴外省成熟经验,广征社会公众和网民意见,于5月27日在省人大常委会上审议通过了《湖北省就业促进条例》。  相似文献   

11.
高校毕业生就业路在何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首都高校适应社会需要、保障创新型城市建设中高素质、强能力人才供应的大问题。为此,民盟北京市委2006年对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应届毕业生、高校、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就业状况与观念、单位需求状况、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职位适应状况等,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提出相关建议,供政府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校学生出现“考研热”“考证热”“考编热”“慢就业”等教育和就业热点现象,就业观念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基于2003—2021年间的10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特点和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和理论解释,并分学历层次、院校类型、学科门类、性别维度进行了差异性比较。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毕业生就业观念最突出的特点是偏好经济价值和个人价值,而社会价值一直未得到重视。第二,2003—2021年,毕业生就业观念呈现明显的变化,对经济价值的重视程度超过个人价值。第三,就业观念存在异质性。相对而言,博士生更看重个人价值,硕士生更看重经济价值,本科生较看重个人价值,专科生更看重工作性质;“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更看重经济价值,高职高专、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毕业生更看重个人价值;人文学科毕业生更看重个人价值,社会学科毕业生更看重单位性质,理工学科毕业生更看重经济价值,其他学科毕业生更看重社会价值;男性毕业生更看重工作性质和个人价值。  相似文献   

13.
眼下,正值“80后”毕业、就业的高峰,教育体制改革了,大学扩招了,就业难成了80后年代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江西政报》2013,(12):1
本期刊登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赣府厅字[2013]96号),文件从九个方面提出了二十条具体政策措施,为解决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奠定了基础。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被称为"最难就业年"。一是高校毕业生增幅较大。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  相似文献   

1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以下简称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继续加大,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就业任务更加繁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6.
《浙江人事》2009,(1):38-39
高校毕业生是十分重要的人力资源。为切实掌握我县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洞头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专题调研小组通过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查阅档案、个别访谈等形式,对2005~2008年7月底全县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大,国民的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得到不断补充和加强,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大学毕业生要面对愈来愈激烈的社会竞争及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对待就业大学毕业生心理有些什么样的影响,毕业生如何依据自己的价值标准选择职业,如何调适就业心态等,成为影响大学生将来工作与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业生就业情况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一所大学知名度和社会认可程度的象征。高校应努力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分析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探索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时代要求高等院校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创新性人才,而目前我国的人才发展还不充分,城乡分布不均衡、行业分布不合理,人才浪费与人才短缺并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如何解决我国的人才发展现状,既要增强人才综合实力,又要有效地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要解决的一个人才战略难题.只有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一涉及全局性的重大社会问题,才是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应加强和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纳入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20.
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失衡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秋明  ;文东茅 《求索》2007,(9):117-119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过度集中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和东部地区,就业地域失衡问题日益凸现。本文在对就业地域均衡的条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失衡的原因:不同地域间的职业待遇不平衡;就业流动难度大且成本高;落后地域隐性需求难以转化为显性需求。为此,应加强政府作为,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到就业不足地区就业和创业的扶持力度,加强高等教育地区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高校在培养本地所需人才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