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分析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价值,认清当前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困境和难点,探索出一条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有效路径,是建立科学、可行的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系统体系,进一步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行政民主化的进程,提升我国政府绩效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公众参与行政决策是促进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制度设计,要实现公众参与的规范化与制度还是许多问题需要进行研究,本文论述了实现公众参与行政决策还需要解决公众参与的组织化问题、公众参与表达意见的实效性问题、公众参与决策的回应制度建设问题三个方面加强公众参与制度的建设,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目标。  相似文献   

3.
论地方立法民主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民参与地方立法,是立法民主化的基本表现。我国公众参与贯穿于地方立法的各个环节,不但存在明确的政策支持和上位法依据,呈现从地方政府规章到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态势,而且公众参与途径和形式趋向多样化和制度化。完善我国地方立法民主过程中公众参与制度建设,应实行立法信息公开、引导公众主动参与立法监督和区域合作立法。  相似文献   

4.
服务型政府的提出是对我国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的及时回应。公众对社会管理积极有效参与,进而形成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正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意。现实中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仍面临诸多障碍。需要政府、社会、公众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构建有利于公众参与的宏观、中观、微观动力环境,使整个社会的治理架构由政府对社会的控制逐渐走向政府与社会共同实行的民主治理。  相似文献   

5.
从知识配置角度看,科学、民主的政府决策是政府知识、专家知识和公众知识共同作用及功能调和的产物。目前,多元决策主体的关系失衡导致了政府知识、专家知识和公众知识的地位不对等。不同知识类型暴露出来的缺陷不仅阻碍了政府决策知识的有效配置,而且使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理性实现失去保障。因此,通过对政府决策知识的优化配置,完善现有政府决策制度,真正实现政府决策知识"专家、政府、公众"三位一体的参与框架,成为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6.
公众参与是协商民主理论的实现形式,是现代民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尤其是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和事项的确定,关系到知情权、隐私权等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和公共利益的实现及其相互之间的平衡。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引入公众参与制度是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需要,也是合理认定公共利益的需要。然而,综观《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我们可以发现,公众参与制度在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缺失。为贯彻参与民主理论和正当法律程序原则的要求,应当在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引入公众参与制度。其具体的制度框架应当包括: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听证会制度;设置独立的政府信息公开审查咨询机构。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结构变迁、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公共决策日益要求吸纳公众参与。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程序是实现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决策者的角度出发,以推进公众参与的步骤为分析框架,构建了一个具体的、可操作化的公众参与程序。  相似文献   

8.
公众参与立法是立法民主化理念体现的重要形式,关于公民参与立法问题,我国宪法法律有相关规定.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立法的方式主要是大众参与讨论、恳谈会、听证会、法律草案意见征询、公共立法项目征集等.现阶段,我国公众参与立法活动的渠道较为有限,实践效果欠佳,亟需提升公众参与度.借鉴国外公众参与立法中先进的制度设计和实践经验,应是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立法制度的方案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新形势下,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推进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基于从公众视角出发的需要和科技高度发展的背景,公众科学素养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影响的理论研究日显重要。当务之急,是对这一理论研究的成果进行有效梳理的基础上,分析现状和不足,进而为今后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公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公众参与可以矫正环境保护中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生态意识不高,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不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落实不到位,环保社会组织发展不成熟等。提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效,既需要公众公共精神的养成和参与能力的提高,也需要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需要环保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关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把公共关系引入政治领域,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它与公共政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作为分支体系的政府公关则与公共政策联系更为密切。政府公关在公共政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着公共政策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呼唤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发挥作用,而政府如何在消除市场失灵的同时有效的防止政府失败,考验着各国的公共决策体制。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个人民民主共和国,一个奉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国家,有责任、有义务加快自身公共决策体制的改革,以保证中国经济振兴计划高效益、高质量、快速度地实施,为世界做出表率,对国人负起责任。  相似文献   

13.
关于公共政策执行者的责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政策以国家权力作后盾 ,具有极强的公共权威和普遍的社会影响力 ,加之政策执行阶段的主体基本只由政府官员担当 ,这部分人同时又拥有相当多的政策制定权 ,由此决定了政府官员在公共政策全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决定了他们的素质、能力和操守如何与政策的效果利害相关。为此 ,必须重视建立公共政策执行者责任制 ,使政策理解出偏、贯彻不力、执行失误 ,甚至违背政策、对抗政策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执行者身上。  相似文献   

14.
论政府公共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政府属性一直是政治思想家们探讨的焦点,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研究这一问题意义更加突出,市场经济要求摆正政府的位置,理顺政府与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加入WTO要求政府规范行为,按国际规则办事,因此,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及一系列有关“公共”的话题成为显学。本文试图从源头上找寻政府属性的本真,顺应时代潮流确立政府的公共属性。  相似文献   

15.
政府部门获得公共政策改革合理性的依据的来源,在聚焦网民行为结果的信息化数据表现之后,转向追溯网民参与行为背后的内源驱动力。行为是外显的,而思想是内在的,心理学科的动机研究体系为建立两者的联系提供了契机。群体的动机来源于需要和诱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虚拟社会中场景因素的差异成为个体行为动力差异的根源,由此建立起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从关注矛盾的主要方面、重塑参与主体的诱因环境的角度发现政府公共政策改革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 ,我国公共管理的主体主要包括共产党、人大、政府、政协等 ,而我国参政党作为政协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参政行为必然具有公共属性。本文主要从参政党的参政宗旨、参政方式、参政产品三个方面论述了其参政行为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17.
功利主义作为公共政策的价值评判标准,是对公共行政最有影响力的公共哲学。因其过于强调经济理性和后果主义导向,很容易使公共政策走向极端。功利主义的一元价值难以满足公共政策正义、平等、公正等多元价值的标准。功利主义公共政策往往在现实生活中背离了政府作为公共正义代表的考量。  相似文献   

18.
价值取向是公共政策最本质的规定性。以人为本是现时期我国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因为人的问题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以人为本是有效实现公共政策的价值整合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公共政策合法性的需要。制定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需要转变政府执政理念,扩大公共政策形成中的公民参与、提高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19.
政策网络理论为分析政策运行过程提供了重要理论工具.从政策网络理论视角研究公民参与地方政府政策评估制度,有利于完善公民参与政策评估的制度环境,积极推进公民参与政策评估,促进地方政府政策评估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地方政府政策评估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公民的政策参与是现代的公共政策的基石。尤其是非营利组织兴起以来,这种参与由公民的个体参与转变为组织性的活动。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也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虽然它本身还有很多局限性。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政府,应该积极主动的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并主动吸取非营利组织参与政策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