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埔同学怀念周恩来□宋斌1998年2月26日上午,省委统战部三楼会议室里人头攒动,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召集在蓉理事、顾问,各期班联络员,联络、宣传两个委员会成员,黄埔同学二、三代联谊委员会主副委约100人举行座谈会,隆重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00周年。...  相似文献   

2.
《黄埔》2016,(4)
正3月21日收看《新闻联播》,得知德高望重的黄埔女兵黄静汶老人因病于3月12日逝世,感到万分悲痛!黄静汶1906年农历11月18日出生于湖南湘阴县,她从小就立志为争取人人平等的新社会而奋斗,为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她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1月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第6期),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批女兵中的一员。1927年初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亲历了西征讨伐夏斗寅的战斗。她在白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恰逢父亲戴安澜将军诞辰110周年.90年前,年轻的他投身到黄埔军校这所革命的大熔炉中,哺吮爱国革命的精神,吸取团结奉献的理念.在尔后的人生征途上,为国家民族英勇奋战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周恩来总理挽戴安澜将军联“黄埔之英,民族之雄”,既是对父亲的高度评价,更是对黄埔精神的赞颂.  相似文献   

4.
齐海鸥 《黄埔》2013,(1):63-63
父亲齐树声于1912年11月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因病于2001年4月去逝,享年89岁。他自幼勤奋好学,因家境贫寒,断断续续读完了小学、初中,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1937年高中毕业。抗战爆发,为报效祖国,他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十五期,1938年毕业。1944年随国民党部队进疆,1949年10月随陶峙岳将军在南疆光荣起义。  相似文献   

5.
张寅 《台声》2014,(11):89-89
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海峡两岸都以各种方式纪念着这一特殊的日子。当我翻看海峡两岸关于黄埔建校90周年的新闻报道时想起了我的外公。作为黄埔18期同学的他,若能看到此情此景,想必也会激动而欣慰吧。然而,我知道这一切都不可能了。去年8月22日,我的外公永远离开了我们。如今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但眼前还时常浮现出他在世时讲起黄埔精神时的激昂神情,耳畔似乎也回荡着他和蔼亲切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科协副主席、四川省科技顾问曾祥炜,系黄埔军人后代。他的父亲曾繁悌“七·七”事变后,参加过松沪抗战,作为敢死队副队长,曾深入敌方阵地,与敌浴血奋战,最后重伤住院。未待痊愈,又参加了武汉保卫战,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拼命疆场。曾祥炜从小受父亲的爱国主义精神熏陶,立志报国,成年后,选择了科教报国之路。 1965年大学毕业后,曾祥炜被分配到甘孜藏族自治州。其时,他象一叶孤舟翻过二郎山,漂泊在那遥远的地方。在高原10多年,他幸运地逃避了文化大革命的洗劫,并趁机偷偷地学习了他热爱的科学知识,阅读了大量的流体…  相似文献   

7.
王忍 《黄埔》2013,(3):18-19
时光可以湮没一段回忆,时光可以抚平一段创伤,时光可以淡忘一段辉煌,但时光不能抹去一种精神,一颗爱国革命的赤子之心,一种不畏牺牲的中国军魂,一个能同圆中国梦的坚实载体。这种精神,就是黄埔精神。时光荏苒,诞生于89年前的黄埔军校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销声匿迹,相反,这所军校背后的硝烟岁月,仍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历史记忆。人们回忆它,是因为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建立了革命  相似文献   

8.
我和我周围的黄埔同学都爱说“《黄埔》杂志是我的精神食粮和良师益友”这句话,这是肺腑之言。我是《黄埔》杂志的忠实读者,从她创刊那天起,90多期了,我一期也没有拉过。《黄埔》杂志确实成了我的精神寄托。从杂志中,我看到我失散几十年的同学,与他们重新建立了联系;还看到大批同学当年学习战斗的勃勃英姿;也看到他们今日虽然霜染鬓发仍奋斗不止的身影。作为一名黄埔同学,我真为他们也为自己感到十分自豪和骄傲。黄埔同学的天职就是实践先校总理孙中山先生的遗训“和平、奋斗、救中国”。如今,我们二十几期以前的同学大多步入耄耋之年,但身…  相似文献   

9.
黄埔老照片     
《黄埔》2014,(2):F0002-F0002
正蔡光举蔡光举烈士,军校第一期学生,任教导团三营党代表,在攻打淡水中英勇牺牲。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称之为黄埔军校牺牲的第一人。左:蔡光举烈士遗书《青年军人》第二期刊载的"蔡光举烈士遗书二通"右:《蔡光举烈士殉党详情及其事略》蔡光举烈士的事迹,在军校的刊物中广为宣传。这是《蔡光举烈士殉党详情及其事略》。  相似文献   

10.
孙宝礼 《黄埔》2008,(3):115-115
倪光先生和我是西安王曲黄埔第七分校十七期的同学。在抗日战争年代,倪光担任陆大参谋班的教育副官时,我们就有过交往,后来我们同时投考到七分校,他被分配到特科总队任通信兵,我和杨基庆同学被分配到十三总队。我们曾一起在学校大操场上练兵习武,一起修马路建营房,我们穿着草鞋、吃着扛子馍一起在黄埔军校中成长。抗战的后期我们又同在重庆大坪军委会干训团一起学习。抗战胜利后,我们又一起被分配到东北行营,还同在第四处当参谋。  相似文献   

11.
黄埔风云     
吴昌华 《黄埔》2006,(1):33-36
本刊2005年第6期介绍了毕业于黄埔军校二十二期的吴昌华,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历时半年撰写了章回体文学巨作《黄埔风云》的情况。全书80回,近90万字,时间跨度从1924年至1976年,涉及黄埔师生108人,洋洋洒洒,大气磅礴,极富传奇色彩。吴老在百忙中修订了书稿,授权本刊连续刊登,让您在阅读中体味中国现代史上那波澜壮阔的一页。  相似文献   

12.
黄埔老照片     
《黄埔》2014,(3):F0002-F0002
  相似文献   

13.
黄埔老照片     
《黄埔》2014,(1):F0002-F0002
正~~  相似文献   

14.
黄埔情     
那是1996年,北京的黄埔十八期同队同学刘子杰,邀我去首都旅游。我偕老伴同往。初到北京,人地生疏,刘同学恐我俩迷路,特到火车站迎接。分别五十载,今朝重逢相会,欢乐心情难以言表。子杰热情款待,夜间让出自己床位,让我夫妇好好休息。翌日,子杰亲自导游,浏览天安门、故宫及其他名  相似文献   

15.
黄埔老照片     
《黄埔》2006,(3)
延安的黄埔生1939年11月,黄埔校友郭化若(左一)、王诤(右一、黄埔六期)与滕代远(左二)、曹祥仁在延安合影。(本刊资料)抗日宣誓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奋勇抵抗。时任第八十七师二六一旅旅长的黄埔一期学生宋希濂(前立者)率全旅官兵向国民党当局提出赴沪参战的强烈要求,图为全体官兵宣誓抗日的情景。(本刊资料)毕业时分黄埔十七期同学李正福(前排左二)与第十九总队第三大队第十一队步科的湖北谷城籍同学们在1941年11月毕业时合影留念。(李安录供稿)捐款购飞机齐心打鬼子1933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师生为支援抗战捐款8万元购买了…  相似文献   

16.
黄埔老照片     
《黄埔》2006,(2):35-35
80年前中山舰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逮捕了黄埔一期学生、中共党员李之龙(时任海军局代理局长兼中山舰舰长),包围了东山苏联顾问所和省港罢工委员会,强令在黄埔军校和第一军中任职的共产党员全部退出。图为奉蒋介石之命停泊在黄埔军校前的中山舰。(本刊资料)中山舰舰长李之龙(本刊资料)黄埔军校学生野外演习。(本刊资料)1927年黄埔军校新年联欢大会。(本刊资料)军校生活黄埔老照片~~  相似文献   

17.
黄埔情深     
聂力 《黄埔》2007,(1):18-19
黄埔,是广州郊外珠江上的一个小岛。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先生倡导建立的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当时恐怕谁也想不到,这所军校会给20世纪的中国带来那么大的影响力。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师生同心协力,先后进行了东征和北伐,为结束军阀割据立下大功;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师生再度携手,同全国人民一道,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殊勋。在中国现代史上,黄埔军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黄埔书讯     
远声 《黄埔》2007,(3):63-63
《中国黄埔军校》陈宇著解放军出版社定价59.00元本书记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国共两党合作创办黄埔军校的历史。对黄埔军校的创立、发展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做了比较客观、真实的记叙。  相似文献   

19.
黄埔伉俪     
正南京城里有一对黄埔夫妇,丈夫陈世勋,出生于1917年,毕业于黄埔军校13期;妻子何静芳,出生于1918年,毕业于黄埔军校15期。他们的故事,见证了那一段惊天动地的抗战岁月。一陈世勋出生于安徽定远县。其祖父是清朝贡生,是省内有名的儒商。到了陈世勋的父亲主持家政时,家业衰败,家里只剩下两幢瓦房。陈世勋小的时候,家  相似文献   

20.
王丰艾 《黄埔》2010,(4):28-28
照片中这位老人叫王兆澍,黄埔军校二十二期一总队步科毕业,江苏镇江人,现居天津河西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