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报告看德国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国强 《德国研究》2000,15(4):37-40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今年上半年发表了一份有关各成员国教育状况的报告,其中包括德国。本文就该份报告中德国部分作了分析、比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德国教育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2000年欧洲经合组织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ISA)研究报告成了德国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的导火索。经过10年努力,德国制定了国家教育标准,引入了国家教育报告体制,加强了对国际教育比较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德国2018年发布了新一轮德非教育科技合作的《BMBF非洲战略》报告,规划了德国对非洲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合作的发展策略,制定了促进德非教育与科研合作可持续性发展以及从多层面发挥多边倡议下广泛协同机制的多项举措。报告强调德国与非洲的合作要关注知识与经济的联系,提升非洲青年科技能力,构建信息化知识网络平台等契合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点领域。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提升德国在非洲教育科技合作领域的影响力,推动德国企业在非洲的拓展,发挥德国在欧盟国际援助体系中的引领作用和主导地位。为此,中国可借鉴德国在教育科技合作领域的相关经验,动员企业等社会力量,依托先进的数字技术参与对非教育科技合作,积极构建国际合作框架,发挥协同作用,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达成促进未来发展的全球共识。  相似文献   

4.
李国强 《德国研究》2003,18(1):51-53
文章简要分析德国新一届政府的教育政策实施情况 ,并对今后德国教育发展趋势作出了预测。  相似文献   

5.
陈富 《德国研究》2019,(1):125-138
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德国公民对欧盟身份的认同感逐步提高。探究这种现象背后的本质,除了关注当下的欧洲一体化政治实践之外,还应从更长远的视角关注身份认同教育,而德国中学历史教学承担着欧盟身份认同教育的主要任务。本文以身份认同理论为基础,结合欧盟和德国的教育指导政策,通过选取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涉及欧盟身份认同的主要内容,阐述和分析德国如何借助中学历史教学来塑造青少年的欧洲史观,从而完成欧盟身份认同教育,为欧洲一体化实践服务。在德国中学历史教学中,教科书循序渐进地激发、培养和深化青少年学生的欧洲意识,以此达到欧盟身份认同的教育目的。德国的中学历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德国公民欧盟归属感的提升,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德国将继续强化对青少年学生的欧盟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6.
李国强 《德国研究》2009,24(1):51-51
2月3日,德国联邦教研部正式启动德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教育过程研究项目“国家教育调查研究”(National Education Panel Study/NEPS)。班贝格大学社会学教授汉斯一彼得·布洛斯菲尔德(Prof.Dr.Hans-Peter Bloss-feld)担任项目负责人,班贝格大学教育科学纵向研究所(Institut fur bildungswissenschaftliche Langsschnittforschung)负责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7.
德国文化价值观念对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文化价值观念对教育的影响刘国莉在德国,教育一直被视为民族复兴,振奋民族精神,使民族、国家处于领先地位的最有力手段,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德国的文化价值观念一直对教育产生着重大影响。早在1524年,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就在《致德国各市、镇长...  相似文献   

8.
直至2020年,德国教育和研究部将向各联邦州每年提供两亿欧元经费,用来改善德国大学的教学质量。沙万部长期待各联邦州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但各州政府是否对此作出响应,目前尚无定数。今年6月10日,有默克尔总理和各联邦州州长共同参加的“教育峰会”将对此作出最终决策。  相似文献   

9.
魏玛共和国是德意志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国家,也是德国政治教育制度化的诞生时期,对当代德国的政治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本文通过对其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剖析,探询魏玛政治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唐慧  谢莉花 《德国研究》2021,36(2):54-71
近几十年来,教育体系融通性成为德国教育政策热点词,这既是教育政策改革的既定目标,也是对未来教育体系发展的美好愿景.社会的结构性变迁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共同促发了教育体系中融通机制的构建.在德国,教育体系中融通机制的构建是一个在教育政策支撑下 目标动态发展、内涵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资格框架等能力量度工具,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学术教育之间统一的能力认可与换算逻辑.其在实践探索中已有重大突破:一方面提供稳定且明确的普通/学术教育路径和职业(教育)路径;另一方面积极构建多种可能性的融合路径,既有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双向开放和过渡的传递型模式,又有同步融合职业教育与大学准入资格、学术教育的混合型模式,还有跨教育领域创新性教育一体化安排的聚合型模式.教育体系中的融通机制在不同教育类型、层次之间提供灵活的、多样的教育路径,塑造职业教育与普通、学术教育多层次互动关系,满足个人与社会对教育与职业的期望,促进德国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全面形成.  相似文献   

11.
沈国琴 《德国研究》2011,(2):46-51,79
1951年之前,德国家长与学校在教育青少年时偏爱"守秩序与勤奋"、"服从与从属"这些目标,1968年后,"独立性与自由意志"、"自身判断力"与"自我意识"这些教育目标移至领先位置.上述这种发展导致德国青少年价值观从上世纪50年代至2010年间发生了三次转变:即从"顺从"、"秩序"经"自主"与"个性化"至"注重业绩".青...  相似文献   

12.
最新德国教育动态本组信息由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提供姜峰等编译高水平的教育和科研是信息时代的王牌———德国外长金克尔谈高教合作及高教改革在最近洪堡基金会的一次策略研讨会上,德国外交部长金克尔强调,教育领域内的合作对德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呼吁加快...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法治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中德两国在法治领域合作的加强,中国的德国法学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何总结经验并加以扬弃和取舍,是所有有志于德国法学研究和学习的中国人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综合二十多年来国内德国法学教育的情况,描述现状,进行反思,翘首展望。  相似文献   

14.
美日研究生教育和科研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世纪德国洪堡创立柏林大学,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大学理念以来,各国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便成为近代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随着全球高科技化、深知识化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都把注意力转向研究生教育和科研的发展。美国和日本是世界科技水平居于领先地位的国家,而且都擅长借鉴外来经验,比较美日两国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和科研有助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德国教育简讯两则在德国的高校中外国人越来越多在过去的一年里,德国高校中的外国大学生的份额从5.8%上升到了7.1%。1993年总共有133962名年轻的外国人在德国读大学,比1992年增加了7.5%,同前一年一样,在慕尼黑大学注册的外国人最多,其次是...  相似文献   

16.
2月21日,德国教育和研究部提出了“国家奖学金计划法”草案。根据该法律草案,成绩突出的尖子大学生每月能获得300欧元的奖学金。此项资助计划将在全德范围内惠及最多8%的大学生,约16万人,另2%的尖子学生仍由各基金会的天赋学生促进机构资助。  相似文献   

17.
为增进中德人民间的相互了解而努力———纪念德国研究所建所十周年德国研究所原常务副所长马大地1995年11月25日是同济大学德国研究所建所十周年,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因为在中德悠久的交往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在中国创建专门对德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科...  相似文献   

18.
与亚太地区国家合作中的教育和科研政策重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部郑积耀潘忠懿许宽华宋健飞摘译郑积耀校阅译者的话1995年10月31日,德国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部部长吕特格斯博士在该部与德国亚太经济委员会联合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宣称:德...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从“趋同条款”入手,剖析德国在货币统一的进程中所面临的实质问题,并通过德国与欧洲各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的横向对比,对欧洲货币联盟的前景作一简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德国概况》课程的教学研究李乐曾同济大学自70年代末恢复对德传统联系以来,正成为中国对德科技、文化和教育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随着中—德两国人员交往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进一步了解德国。在进行德语教学的同时开设《德国概况》课,已成为介绍德国、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