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江苏省无锡市根据《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和江苏省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探索引入商业化灾害保险机制,着力拓展灾害应急救助内涵,让广大群众享受普惠型保险补偿,为受灾居民增加一道保障防线. 一、政府推动,部门实施.一是列入政府实事项目.为了更好地落实民生保障要求,无锡市政府将"建立自然灾害保险制度,为市区户籍居民免费办理自然灾害附加保险"列入2012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强化考核,定期督查,整体推进,确保了自然灾害保险制度的有效落实.二是实施社会公开招标.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中关于“建立健全灾害保险制度,充分发挥保险在灾害风险转移中的作用,拓宽灾害风险转移渠道,推动建立规范合理的灾害风险分担机制”的精神,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积极探索政府应对灾害保障民生、拓展自然灾害风险转移渠道。  相似文献   

3.
应对自然灾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如何健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创新灾害救助模式,建立由政府救助、保险赔付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新型自然灾害救助体系,显得尤为重要。2009年,江苏省张家港市积极探索、大胆尝试、逐次推进了"政府埋单、百姓受益"的自然灾害民生保险,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有备才能无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仅2008年就遭遇了雪灾、地震、洪水等多种自然灾害。江苏省南京市依据民政部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标准,立足自身特点,以社区为基本点,普及防灾减灾知识、突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由点到面,逐步铺开,把防灾减灾工作落实到每家每户和社区单位,在应对灾害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吴弢 《中国减灾》2023,(5):48-51
<正>湖北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省份之一,防灾减灾救灾任务十分繁重且艰巨。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湖北省各地强化保险等市场机制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多渠道多层次的风险分担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基于作者2022年对宜昌、襄阳、十堰、黄冈等地灾害保险制度实施情况的调研,介绍了当地应急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实施的三项政策性灾害保险在推进救灾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这个减灾室蛮有意思,还能学东西,我们经常来!"新光社区的几位老阿姨,一边看着大屏幕里播放的灾害记录片,一边对记者不住称赞。与此同时,偌大的减灾室里,前来体验的社区居民兴致勃勃,络绎不绝。江苏省无锡市旺庄街道新光社区是一个农村社区,成立于2001年11月,在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社区的和谐发展。为保障社区居民安全、全面提高社区防灾减灾能力,社区狠抓防灾减灾的预防性、知识性、科教性、体验性和实用性,开展了一系列行之  相似文献   

7.
应对自然灾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如何健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创新灾害救助模式,建立南政府救助、保险赔付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新型自然灾害救助体系,显得尤为重要。2009年,江苏省张家港市积极探索、大胆尝试、逐次推进了“政府埋单、百姓受益”的自然灾害民生保险,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中国减灾》2013,(9):14-15
2013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今年"防灾减灾日"主题为"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防灾减灾日"的设立,充分体现了我国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我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  相似文献   

9.
正为改进自然灾害救助方式,完善救助体系,提升救助能力,山东省潍坊市积极探索社会化防灾减灾救灾新思路,连续三年将实施民生综合保险工程列入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2016年实现全市全覆盖。2016年4月27日,经政府公开招标采购,确定4家保险公司组成共保体承保潍坊市民生综合保险项目,经潍坊市政府授权市民政局作为投保人与中标保险公司签订协议,7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正式起保。  相似文献   

10.
正江苏通过开展特色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着力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发挥保险机制作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提升了全省防范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筑牢了防灾减灾的防线。这几年,我们似乎很少听到江苏省发生什么重特大灾害的消息。然而,这片土地真的没有自然灾害吗?实际上,从古至今,江苏洪涝多发,台风、龙卷风、干旱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政》2010,(9):51-51
江苏省大丰市民政局朱瑞丰认为,防灾减灾工作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因灾害造成损失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今年,天气变化异常,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作为一名基层防灾减灾工作者,必须常思防灾之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减灾》2013,(9):50-51
2013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这一定位是对去年主题"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的细化和具体化,它抓住了防灾减灾文化建设的关键,即弘扬防灾减灾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使政府、组织和个人具备较强的灾害风险识别能力、掌握相应的减灾技能,这也是防灾减灾意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云南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省份,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强度大、灾情复杂、损失重、  相似文献   

13.
正平湖市地处浙江东北部,南濒杭州湾,属滨海县市,自然灾害以台风为主。近年来,平湖市认真落实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和各级政府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部署要求,统筹推进灾害防御和救助工作,全面提升灾害防范应对能力,在有力有序应对了一系列自然灾害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着力打造浙东北沿海防灾减灾新模式。筑起防灾减灾多层级联动的"责任墙"平湖市结合地域特点,总结历年灾害实际,完善组织体系,统筹推进协作,构建起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防灾减灾工作体系。组织网络体系日益健全。平湖市在成立减灾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了工作统筹协商机制,进一步完善了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应急流程、协作共享等内容,形成救灾工作合力。如今平湖市已形成包含29个部门单位、所有乡镇街道  相似文献   

14.
正宜昌位于川东鄂西,区域内地形复杂、地质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宜昌市充分发挥市减灾委的综合协调职能,积极开展灾害风险大排查,广泛举办防灾减灾宣传和演练,创新保险、贴息贷款分担机制,不断提升全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今年以来,湖北省宜昌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宜昌)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紧贴中心大局、着力改革创新、主动担当作为,确保各项防灾减灾救灾政策落地落实,全面提升宜昌应急保障能力和灾害救助水平。  相似文献   

15.
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防灾减灾从我做起",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公众参与尤为重要。而做好灾害的预防工作,实现灾害管理工作的"关口前移",由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风险评估工作是提升防灾减灾工作成效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6.
灾害风险管理与灾害保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防灾减灾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加强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理能力、完善减轻灾害风险措施、建立自然灾害风险转移分担机制等,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世界各国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我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也将“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正式明确。本刊特开辟“灾害与风险”专栏,向读者介绍灾害风险、灾害风险管理、灾害保险等方面的知识和国内外先进经验及经典案例分析等内容。推广最前沿的防灾减灾理念。  相似文献   

17.
论山区防灾减灾中的环境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山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强度大,防灾减灾难度大。开展环境教育可提高山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有利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时强调,要以"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为主题,深入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全民防灾减灾素养,提高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9.
<正>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政策性农房灾害保险、减灾安居工程、冬春救助的推进实施,贵州全面增强了受灾困难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为应对多发频发的自然灾害,贵州省全面建立了灾害应急组织体系,构建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制机制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减灾》2013,(9):36-37
2013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此次防灾减灾日的主题为"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作为掌握"了解灾情、指挥决策、抢险救灾"科学工具和基础数据的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识别灾害风险和国家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供了测绘地理信息的基础保障,在重大自然灾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