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治理腐败过程中,腐败治理机构作为重要的制度载体,其能否有效地执行和落实,有赖于民众的观念支持。个人观念的改变是通过接受制度的象征性资源来获得,而非直接感知到抽象的制度本身。民众对于制度的评价实际反映的是其观念的变化。因此,重视民众的评价,重视民众评价背后的观念变化,对于维持腐败治理的制度化、持续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试图通过一手调查数据来描述香港区议员,如何看待其专业反腐机构廉政公署(ICAC)的。研究发现,香港区议员对于廉政公署(ICAC)的执法有效性评价高于独立性评价;但其观感受年龄和政党派别的影响较为显著;与此同时,区议员对于廉政公署的评价呈现分化态势。对于数据的深入分析表明,在腐败治理过程中,重视主观测量,不仅需要着眼于社会民众的整体观感,而且还需要重视政治精英的观念、态度等主观感受,因为他们对民众的观念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进而能够间接影响到腐败制度的执行与落实。  相似文献   

2.
正所谓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对腐败零容忍的主流文化"就是指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主流文化中对任何腐败现象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容忍。这样一种主流文化一旦形成,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在情感追求、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上就会自觉地崇尚廉洁,以廉为荣,以贪为耻,在情感上认同廉洁,价值取向上选择廉洁,行为模式上趋同廉洁,并让廉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历史事实证明,公众对腐败的容忍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反腐败的成效。在对腐败容忍度较  相似文献   

3.
论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其刑事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职务犯罪问题是困扰各国政府的痼疾,也是普通民众乃至高层领导的聚焦。2001年6月8日至28日,中国职务犯罪预防网站进行了题为"您认为当前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是哪个?"的专题网上调查,在获得的1230份有效投票中,认为腐败问题严重的为949票,占77.15%。可见,民众对职务犯罪问题痛心疾首,渴望党和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革除腐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江泽民总书记对反腐败问题作了重要而深刻的指示。他指出:"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  相似文献   

4.
肖剑 《检察风云》2012,(15):30-32
腐败的容忍度问题,最近在国内成了热门话题,公众非常关注。其实,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待腐败始终态度鲜明,指出"与腐败水火不容","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这就是对腐败的"零容忍"态度。然而,也不必讳言,尽管"零容忍",但显然还没有真正做到对官员"芝麻小事"的"无情打击"。  相似文献   

5.
汪明亮 《现代法学》2011,33(2):185-193
从人际关系角度解释当前腐败犯罪窝案现象意义重大。中国传统社会人际关系之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这就使得传统社会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本土化特征,这些特征在当前的政治生活中依然发生着作用,已经成为引发腐败犯罪窝案的重要社会因素。官场内生腐败论和腐败铁三角论是学界关于腐败犯罪窝案生成机制的解释理论。从人际关系角度分析腐败犯罪窝案现象,可以发现其有两方面特点:一是权力监督难以发挥作用;二是犯罪暗数高。相应地,应该采取两方面措施预防腐败犯罪窝案的发生:一是借助网络平台、鼓励民众反腐;二是增加刑罚的严厉性、提高腐败犯罪成本。  相似文献   

6.
张明华 《法制与社会》2010,(33):185-185
公务腐败行为由于社会影响恶劣、犯罪后果严重,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刑事法律所打击的重点,也是我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务腐败行为防范机制,是杜绝公务腐败行为的根本。本文通过对我国司法实践中防范公务腐败行为的措施和做法进行分析,就如何建立完善科学的防范公务腐败行为法律机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监察》2016,(4):13
正风反腐,人人拥护,个个叫好。但一遇到孩子上学、亲人就医等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不少人第一反应却是拉关系、找熟人,热衷请托跑送,笃信"找人事好办,不送礼可能吃亏,花钱也要买安全感"……种种"对他人腐败痛恨,对自身腐败宽容"的扭曲认知不断恶性循环,扩大社会对腐败的容忍度,无形中成为腐败滋生蔓延的"帮凶"。任其渗透扩散,人人将深受其害。驱散这一"精神雾霾",全社会责无旁贷。"源澄而流清,源浑而流浊。"在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既要  相似文献   

8.
艺术是真善美的化身,是纯化人类心灵的一块净土。由于人们对艺术的崇敬,从事文艺工作的艺术家和广大文艺工作者,自然也得到了亿万民众的普遍尊敬。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市场经济中的一些负面因素也影响了少数文艺工作者,他们在台上人模人样,台下却干着种种为人所不齿的腐败勾当。 但和其他领域的腐败特征稍有不同的是,文艺界腐败更具隐蔽性。因此,揭开文艺界腐败的华丽外衣,捍卫艺术这片神圣净土,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腐败是阻碍社会良性发展的严重社会问题,也是世界各国一直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一、廉政法制建设应有效制约当前腐败现象1、反腐倡廉的法制建设必须针对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腐败现象,坚持从严立法,坚决打击腐败行为,以保证社会有序运转。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10.
笔者认为,所谓腐败就是以权谋私,即掌握一定公权的人利用权力追求额外(或称不正当)的收益。可以说,腐败的目的几乎都是相同的,即为了满足个人贪婪的欲望。一、腐败行为可表述为收益与成本之比成本和收益比较,是影响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当前,导致我国腐败问题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腐败的成本低而收益高,致使一些人为高额利益所诱而“前腐后继”,走上腐败不归路。当掌握公权的人利用权力追求的额外收益比其成本大得多时,他就容易具有腐败的动机。当潜在的收益足够大时,他就可能铤而走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反腐败的有效机制就是使腐败的…  相似文献   

11.
所谓生态学,是指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当今,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的情况下,对生态的关注和生态学的研究也成了一大热门。具体到反腐败工作,要想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也有研究“腐败生态学”之必要,即研究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分析不同领域、不同性质、不同群体发生腐败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认清易产生腐败的各环节和阶段,从而未雨绸缪,有的放矢,防腐败于未发之前,治腐败于始发之初,惩腐败于已发之时。研究“腐败生态学”,就是要发现腐败滋生、蔓延和变化的轨迹,为有效治理腐败创造条件。当前,人们…  相似文献   

12.
颜武 《检察风云》2013,(21):53-55
意大利《共和国报》近日援引安永全球管理腐败度指数报告称,收受贵重礼品、变相旅游等贿赂行为几乎遍及欧洲各国,意大利管理腐败度指数则高达60%,超过全球均值(57%)。可以想见,腐败仍将在意大利肆虐。这也导致腐败如今仍是意大利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一道难解之题。依然是民众心中的痛,腐败也仍将迟滞、阻碍国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精神病患者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案件不时见诸报端,引起民众的强烈震撼。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不仅是社会不和谐的现象,而且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目前许多学者对精神病患者权益受损的原因和对策进行了研究,但大多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法制角度分析的相对较少,而我国相关领域的法制缺陷是精神病患者权益受损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拟从法制角度对精神病患者权益受损进行研究,以期对保障我国精神病患者权益尽一点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贪官携款外逃"是我国当下经济犯罪与腐败现象的一个新动向."贪官出逃"事关社会的安定,影响着民众的福祉,对公众"违法必究"的朴素理想构成了巨大的挑战.打击跨国腐败犯罪这一工作涉及更多的国际合作,但更重要的仍是建立起我国国内的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我们应构建一种全社会参与、各部门配合的整体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15.
我国当前卖淫活动存在很大“暗数”,地域分布、行业分布、人员构成,都发生着变化,社会对卖淫活动的正式控制已发展到极致、公众的容忍度增强,经济市场、相关经济部门、腐败与卖淫存在共生模式,控制性病的蔓延是实施禁娼管理模式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沉默权制度作为现代刑事证据制度的重要内容 ,在世界各国刑事诉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随着中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和对联合国《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签署 ,沉默权问题逐步成为国内理论界、实务界和普通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但从目前已有的杂志、报纸等媒体对沉默权的宣传和报道来看 ,大多限于感性的介绍或者抽象的分析 ,而很少能对沉默权在中国的可适应性———这一关键问题作出令人满意的论证。应当说 ,沉默权在中国的可适用性问题 ,归根结底在于中国民众对它的容忍度有多大。也就是说 ,中国社会现有的土壤是否真正适合沉…  相似文献   

17.
由于诸多的原因,关于腐败的诸多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廓清,对其中一些实质性问题,尤其缺乏实证的研究和深层的探讨。学界似乎因为腐败问题的“马肝式”因素而陷入了一个人为的无知之幕,①这是一个行为选择偏离认知理性的悖论。理论理性的缺席与我国目前腐败发展的严峻形势和腐败控制的迫切需要极不相称,也是人们对腐败问题出现认识偏差以及腐败控制效能阙如的重要原因。笔者拟从政治、法律、社会等多维视角入手,对我国腐败问题作一粗浅的证伪和求解。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腐败问题受到社会普遍关注。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们也发表了不少关于腐败研究的论著。现有的腐败研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切入,对腐败问题作深入剖析,以求对其成因、形态和影响有更全面与深入的认识。可是,尽管研究成果颇丰,学界在腐败的定义与测量上仍无共识。而腐败的定义与测量是腐败研究的基础和关键所在。毫无疑问,腐败的定义随着环境与文化的差  相似文献   

19.
正现代社会中,"腐败"一词一般是指权力腐败。有权力者走向腐败,来自腐败心理。由于受社会大背景和客观环境,以及自身素质、家庭因素的影响,一些党员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由种种不健康心理滋生出腐败心理,导致腐败行为发生。而不同的权力主体在走向腐败的渐进过程中往往有不同的心路历程,如弄权心理、贪欲心理、享乐心理、失衡心理、侥幸心理、规避心理、无所谓心理、从众心理、期权心理、造福子孙心理等。其中弄权心理是落马官员走向腐败的重要诱因和根源。  相似文献   

20.
腐败犯罪不仅削弱政府和社会的诚信价值,更是威胁社会发展与和谐的重要因素。近十多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澳门经济增长势头迅猛,成绩骄人。但在社会迅速转型和发展的同时,贪腐犯罪也有了滋生的空间。对此,包括澳门检察院在内的澳门司法机关以及相关执法机关,一直在积极寻找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