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年两会,我们都会听到一些熟悉而热切的声音,有网站整理了一份"老提案、老议案"的名单:全国政协委员、北航原校长沈士团曾连续10年提教育经费支出应占GDP4%;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连续8年建言公车改革;全国人大代表、律师韩德云连续7年提官员财产公开;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博导蒋洪连续5年提阳光财政;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工商联副会长王超斌5次提交垄断企业改革提案;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掌门人宗庆后连续5年建议提高个税起征点……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2010年12月14日,上海市卢湾区人民法院与上海市法学会共同举办了题为"构建精细化管理机制,有力提升审判质效"的第八期司法实务与司法管理论坛。上海市法学会党组副书记、副会长李继斌,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叶青,  相似文献   

3.
戴凌琳 《政府法制》2010,(14):10-11
近年来,一些官员信奉风水愈演愈烈,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此乃官员最基本的责任。同样,为官一任碌碌无为,或者总要些歪门邪道的"把式",就需要相关部门启动问责制,对那些丧失崇高的理想信念,挥霍纳税人钱财的昏官、庸官要有力地问责,触犯刑律的理应依法制裁,绝不姑息迁就。民众只赋予了官员执政为民的权力,并没有给他浪费公款孝敬心中"鬼神"的荒唐权利。  相似文献   

4.
贾玥 《政府法制》2011,(28):33-33
从"裸聊门"到"艳照门",从"调情门"到"开房门",今年6月以来,论坛、微博等网络载体连续曝光官员"性丑闻"事件,引发舆论哗然。受访专家认为,我国法律并未直接介入官员私生活领域,官员的道德缺失,多是"民不举官不究"。对官员生活腐化堕落监督乏力,是丑闻频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意是使我国吏治进入"能上能下"有效运行的官员复出机制,目前却面临着非公开化、非责任化、非透明化、社会认同度低的困境。因此,有效解决问责官员复出面临的现实困境,完善问责的基础,明晰官员的职责和构建相应问责程序;转变问责的模式,变"权力问责"为"制度问责";建立官员复出的回应机制,使体制外的"权利问责"与体制内的"权力问责"、"制度问责"形成完整体系;建立多元化的问责主体,提高官员复出的社会认同度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张珩  张英 《中国检察官》2011,(10):70-72
2010年,辽宁省的一起特殊贪腐案件震惊全国,本案的被告人是一个没有深厚背景、没有显要地位、没有多高文化的"三无"官员罗亚平,被中纪委领导批示为"级别最低、数额最大、手段最恶劣"的“三最”女贪官,也被群众称为“土地奶奶”。罗亚平进入国土部门,在科员到正科级的岗位上不择手段揽权敛财的浮沉实录,让人警醒、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王晶晶 《政府法制》2012,(28):26-27
走进湖北荆州电视台的演播大厅时,叶青“有些紧张”。这位以敢言著称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并非第一次参加直播节目,但作为嘉宾,在电视上当面点评同级别官员的工作,对于他来说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8.
政声人去后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这是我所知道的评判官员政绩优劣的最为经典的概括了。说起来,道理也很简单:官员在位的时候,有权有势、有上司保着,有下属护着,寻常百姓的命运都捏在手里,没人敢说个不字。  相似文献   

9.
在巨贪频出的土地拆迁领域,李丙春算不上最大的贪官。但作为一名基层政权的干部,他却是"小官大贪"的典型。李丙春是全国落马乡镇官员中涉案金额最大的案犯,堪称中国"最贪镇长"。  相似文献   

10.
声音     
《法律与生活》2012,(9):13-13
"零投诉恰恰是舆情高危预警关键词。" ——某三地推行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两年多以来的情况,有关部门称公示后没有接到任何一起投诉、举报或异议。有官员将财产公示零投诉解读为"效果很好",网络言论对此则一边倒地嗤之以鼻。  相似文献   

11.
马学玲 《政府法制》2011,(25):38-38
近期接连被网络曝光的官员"艳事"引起坊间热议。从"艳照"被热传,到"开房"被围观,系列事件不但引发公众对官员形象和素质的种种联想和质疑,亦有舆论指出,应警惕其背后的违法违纪及"权色交易"的隐秘腐败。官员"艳事"频遭曝光引围观7月31日,有网友发帖爆料,自称捡到一个装有疑似官员"艳照"的U盘。并称根据U盘上的其他文件推测,  相似文献   

12.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已被各国在反腐实践中公认为有效的"阳光法案"。在我国,长期的制度缺失不仅增加了反腐败的难度和成本,而且诱发了腐败分子的侥幸心理。近年来,我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试点过程表明,制度实施的阻力主要来自官员阶层。官员财产申报除了制度要素本身的制定和完善之外,还需要一个社会心理的认同和达成基本共识的过程,而这种共识的形成又不可能完全依靠官员的自发认识,需要从内在认知和外在条件两方面不断强化和推动。目前,应从"隐私保护"、"行为追溯"、"潜在风险"、"势在必行"四个焦点问题上逐步达成共识,加强认同,以期为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真正实施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3.
《政府法制》2011,(27):8-8
不受制约的权力确实让男人变坏 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对于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较高的官员来说,往往不是这样,相反成了"饱暖思淫欲"。这里的区别就在于,"仓廪实"实际上是"知礼节"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假如没有公认的准则约束,那么自然会趋向"饱暖思淫欲"。对于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官员毫无疑问是属于先富起来的一群人,而恰恰又是最不需要遵守准则的一群人。正所谓,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而食色,性也,不受约束的权力确实能够让男人变坏。  相似文献   

14.
孟盛 《政府法制》2009,(22):4-6
60年,只是历史长河里转瞬的一朵浪花。"变",是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短短60年,浓缩世界几百年之变,而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发展推手的官员群体则首当其冲。其貌其态,其言其行,  相似文献   

15.
茅家梁 《检察风云》2014,(11):29-29
自1987年国内首次提出"官员财产申报与公开制度",至2014年,已经有27年了。这两年,"表哥""房叔"们不断被舆论曝光,而所谓的公布的"条件、时机"却仍旧好像还是树上的青苹果,涩涩的,永远成熟不了。这无疑为某些罪恶的苟延残喘争取了一些难得的氧气。国外的官员财产公开制度都比较厉害,据报道,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早已经于2007年1月26日公布了自己和夫人的财产状况。  相似文献   

16.
张明奇 《政府法制》2011,(18):12-13
"许三多"再次成名,这次出名的不是那位"不抛弃、不放弃"的众人喜爱的士兵许三多,而是官员"许三多"——杭州市前副市长许迈永,因"三多"——钱多(钱财两个亿)、房多(房产许多处)、女人多(两位数),而独树于落马官员之中。每年平均敛财1500万照片上的许迈永温文尔雅,肤色白皙,一副金丝框眼镜衬托出几份儒雅。仅凭相貌,谁都无法将这位秀气文雅的官员与如下犯罪事实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7.
1月4日上午,不停举报当地官员的湖北十堰市竹溪县建设局干部郭元荣,终于从十堰市茅箭精神病院出来,回到他四弟在十堰市的家中。此前,他被在该精神病院关了14年。网友发帖"卖身救父"新年第一天,网友"郭寒韵"在天涯发帖称,其父郭元荣14年前因举报当地官员相关问题,被公安局关进十堰市茅箭精神病院,家属屡次想将其接回家但未能成功,至今已被关14年。  相似文献   

18.
陈楠 《检察风云》2011,(13):24-25
有着"许三多"(钱财多、房子多、女人多)之称的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日前被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贪污罪、滥用职权罪判处死刑。在为法律严惩巨贪官员叫好的同时,此案带给人们的更多是警醒与反思:当"经济能手"与"腐败大鳄"这样的两重"身份"叠合在同一个政府官员之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势必遭受巨大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申雨霏 《法制与社会》2011,(23):212-213
近些年来,在网络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的显现,特别是人肉搜索的现象,我国互联网中发生"人肉搜索"现象的次数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而其中的一部分"人肉搜索"往往涉及到政府官员,公民有对政府官员行使监督权的权利,那么对政府官员的人肉搜索是否属于行使监督权?在其行使权利的时候又是否侵犯了政府官员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临湘市政府副市长姜宗福,曾因写工作检讨,实名发帖炮轰张艺谋"印象"演出,引起网民的关注。4月18日他在红网发帖炮轰房价。不过他这次署名"姜宗福",而不是上次炮轰张艺谋时所用的"临湘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姜宗福"。"个性官员"的"个性"仍在,而"官员"身份却自我卸掉了。(北方网4月19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