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拆了又何妨?     
在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里,除了全国各地普天同庆,欢欢喜喜过大年之外,也传来了已故名人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的消息。从总体上来看,媒体基本是一个调子,故居拆不得。笔者不禁想唱个反调,梁林故居,拆了又何妨?  相似文献   

2.
孔悦 《江淮法治》2012,(4):27-27
北京的名人故居共308处.截至2005年,有189户暂未列入保护项目,而97户已经被拆除。连文化保护文明发达的北京都向商业利益让步.在如文化荒漠的整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各地各种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遭到怎样不堪的厄运?推土机没有因为文化保护单位和些许微弱的民间呼声而停止轰鸣.人们眼看着林白水故居、赵萝蕤与其父亲长住过的四合院遭遇危机:诸如袁世凯、冯国璋、段祺瑞等民国时期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的故居.现在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都不是。  相似文献   

3.
《江淮法治》2012,(4):26
编者按:新春伊始,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给温馨祥和的龙年春节带来了极不和谐的一笔。目前,位于北京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已基本拆除,剩下的只是矗立在废墟里的几根房梁,现场再也找不到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夫妇回忆梁思成故居时  相似文献   

4.
谢璐 《江淮法治》2012,(4):26-26
新春伊始,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给温馨祥和的龙年春节带来了极不和谐的一笔。目前,位于北京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已基本拆除,剩下的只是矗立在废墟里的几根房梁,现场再也找不到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夫妇回忆梁思成故居时所称的“封闭但宽广的院子”、“几株开花的树”和“每边一排单层的住房”。回想梁思成夫妇曾为我国古建筑保护所作出的万般努力,他们为老北京城墙的一砖一瓦奔走流泪,却保护不了自己的故居。这其中又有多少的伤感与无奈啊。  相似文献   

5.
上期揭秘     
晚亭 《警界科海》2004,(3):61-61
3月的加拉加斯市春风和煦,绿意醉人。杜南博士吃过晚饭后,闲适地翻看着一本《古埃及文物资料》。他是委内瑞拉负有盛名的古董收藏家,在学术界也享有很高的声望。他已年过花甲,夫人去年过世。儿子早已自立。他独自一人生活在这套故居里。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旅游业兴起,地方政府拆除城市老建筑以及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的做法,使文物遭受极大破坏,文物保护事业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更深层次地说明了现今各地方文物工作依旧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追求财富最大化,地方政府与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没有真正确立起来,这与注重人文价值以及公共福祉的文物保护事业相冲突.一方面,我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了大部分文物是由国家享有所有权,这一规定促使“公共的悲剧”发生;另一方面,归属于私人的文物所有权又不完整.对此,建议完善我国文物登录制度,扩大文物保护的主体范围,增强文物保护民间组织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政府法制》2012,(9):21-21
《京华时报》2012年2月18日登载楚唐的文章:最近,一些地方拆毁不可移动文物的事件屡有发生,不约而同地,“维修性拆除”“保护性拆除”成了破坏不可移动文物的招牌。这个招牌,除了语义上的讽刺意味,并没有赢取公众认可的目的。近日,针对此类现象,由国家文物局正式作出“名词解释”:所谓“维修性拆除”“保护性拆除”等没任何法律依据,也违背了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黎氏家族人才辈出 在湘潭县中路铺镇菱角村长塘组的山坳里,有一座青砖青瓦的建筑,它背靠南岳72峰之一的晓霞山,晓霞山有三峰,形如笔架,人们常称之为笔架山.19世纪末20世纪初,"黎氏八骏"先后在这里出生成长.虽然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但黎氏故居部分建筑依然保存完好,被列入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黎氏故居的最初建造者黎葆堂,...  相似文献   

9.
蒋志虎 《法制与社会》2014,(11):233-234
最近台州市"三改一拆"工作声势浩大,力度超前,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拆除违法建筑,由此引发了大量的民事案例,核心是违法建筑的界定和买卖合同法律效力的判定,本文基于法律法规的基本条文,对违法建筑进行了具体界定,对其交易合同的法律效力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记忆符号,是民族精神文化特质的重要载体.陕西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建筑和现当代建筑资源.然而,在大规模的城乡拆迁和建设中,损毁、拆除具有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时有发生,具有一定价值的建筑在日常维护、维修中存在一些空白地带,严重影响其存续.同时,一般建筑寿命相对较短,随意拆迁改造,既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又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还有一大批历史建筑和优秀现当代建筑处在即将被拆除的境地,已严重损害到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存质量.面对此种状况,加快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依法做好保护工作成为省人大和省政府责无旁贷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6月3日上午,在位于北京市金台西路的人民日报社值班室内,两位来自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的投诉者称,他们那里拆除违法建筑要比照曝光媒体的大小,因被《浙江法制报》曝光为"拦路虎"的违法建筑至今  相似文献   

12.
违法建筑的认定与拆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由各级政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处理。法院对违法建筑的认定与拆除无权管辖①,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以上规定往往阻挠了法院对违法建筑侵害相邻权纠纷的审理,因为在审理过程中,势必要涉及到违法建筑的认定与拆除问题。而今,特别在农村,因违法建筑而引发的相邻权纠纷案件又较多,受侵害的原告方往往向法院提出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的诉讼请求。换言之,即要求法院判令拆除侵害相邻权的违法建筑,这种要求与有关规定在法律逻辑上就产生了矛盾…  相似文献   

13.
私有历史文化建筑是具有文物价值的文化财产,在被指定、登录为文化遗产或文物前后分别为事实上的文物和法定的文物,因为前者缺乏保护的正当性,后者则面临私有所有权和公共利益的博弈,而均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要加强对私有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从法政策学角度需要完善我国的文化遗产指定、登录和保护程序,设计出行之有效的私权保护和权利救济模式,优化良好的管理架构和资金拓展渠道,平衡私权所有人和公共利益的关系。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构建私有文化建筑文化、产业和权利政策立法体系。  相似文献   

14.
储皖中 《法人》2007,(1):108-109
近几年,昆明的这些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纷纷蜕变为餐馆、茶馆,文物保护与商业利益两种取向发生激烈冲突石屏会馆,民国十年(1921年)由清未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发劝石屏县在昆同乡及各界人士集资新建,由袁嘉谷题写大门匾额“石屏会馆”四字,馆中刻有林则徐“三岛淳风”匾额。王九龄故居,建于1925年,是原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创始人之一、民国时期云南的重要人物王九龄的故居。故居吸取了苏州沧浪亭的特点,适当改变了昆明传统住宅“一颗印”的建筑结构。  相似文献   

15.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违法建筑的治理,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妨碍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城市交通和市容景观的违法建筑(以下简称违法建筑)的拆除。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违法建筑的处理,由规划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本辖区内拆除违法建筑工作的领导,并负  相似文献   

16.
京晨 《政府法制》2011,(16):44-46
近年来,在政绩工程和GDP崇拜的驱动下,各地纷纷大拆大建,有些遭拆除的建筑,寿命仅仅20余年。浙大一教授感叹,我们有5000年的历史,却少有50年的建筑。76岁的沈阳市民赵永明,几年来,四处追着看建筑爆破现场,他想把"老沈阳的背影留在脑海里"。4月28日,他站在一排刚吐绿芽的人行道树前,亲眼目睹了18层的辽宁省科技馆背负着126公斤炸药,被整体爆破的情景。  相似文献   

17.
唐国强 《政府法制》2013,(16):12-13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冉电村内.一处正在拆迁的建筑在楼宇间格外引人注目,现场已一片狼藉,大片房屋已变成废墟。用于拆房屋的打桩机就停在房屋的前面。这片土地面积大约5000多平方米的建筑正是原冉屯农贸市场。村民们感到蹊跷的是,村里集体土地,如何就变成了私人的财产?不仅没有任何部门介入调查,反而在媒体曝光后加快了拆除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胡秀娟 《河北法学》2013,(1):140-147
概括规定遗存境内的文物为国家所有,是各国文物立法的重要内容。国际文物非法交易的猖獗,使是否承认外国的文物国有立法成为国际文物返还实践中的关键问题。近些年来,美国和英国通过判例和立法有条件地承认外国文物国有立法的效力。据此,违法文物不仅要求返还给来源国,而且交易人可能因买卖"盗窃物"受到刑事制裁,这有利于减少盗掘以及非法转移文物的经济刺激,更好地保护文物。美英两国的承认附有条件,给文物的国际返还带来一定的理论和实践难题。美英两国是我国非法流失文物的重要的最终流入地,应利用二者对外国文物国有立法的承认,完善我国文物立法。  相似文献   

19.
限期拆除违法建筑是我国《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对违法建筑的处罚手段之一。作为一种违法处理措施,拆除本身没有问题,是保证城乡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法律手段。但如何正确使用这种制裁措施,一方面达到惩罚违法的房地产开发商目的,另一方面尽量降低资源浪费,并尽可能保护购房者的利益,是摆在政府相关立法执法者面前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责令限期拆除本是行政机关针对违法建设、违法占地行为常见的执法手段之一,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责令限期拆除行为的性质以及可诉性存在较大争议。尽管《行政处罚法》(2021修订)第九条并未明确责令限期拆除是否属于行政处罚,但其第六项"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作为兜底性条款为责令限期拆除的行政处罚性质保留了法律依据。基于责令限期拆除行为的"二元化"结构,若行政机关作出责令限期拆除行为居于行政执法程序的中间环节,则将其视为一种过程性的行政命令,不具有可诉性;若行政机关作出责令限期拆除行为居于行政执法程序的最终环节,无论其采取何种形式,均视为行政处罚,应当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履行查处程序并进行司法审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