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书架     
"潜规则"概念是学者吴思的发明, 用来指那些"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 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规矩。" 吴思写了两本故事不像故事,学术 不像学术的书--《潜规则》和《血酬定 律》,对中国传统官场上种种"不明说的规 矩"作了剥笋似的揭露。大概由于它点到 了要穴,使得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得以明 朗,所以最近几年,"潜规则"一词在书报  相似文献   

2.
蒙慧  李伟 《桂海论丛》2016,(4):93-99
从严治党,关键在于从严治吏;从严治吏,铲除"潜规则式腐败"势在必行。"潜规则式腐败"因同官场"潜规则"相结合而具有较之一般腐败行为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和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治理"潜规则式腐败",必须要从软、硬两个方面齐头并举。文章着重从"潜规则式腐败"的内涵和主要表现、"潜规则式腐败"的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等方面入手,对"潜规则式腐败"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潜规则式腐败"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研究潜规则对法治建设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对潜规则的研究,主要应围绕潜规则的生成机制、规则分裂的内在原因、通过法治消除潜规则的具体路径等角度开展。  相似文献   

4.
此案真相大白后,在南昌当地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在痛惜一对年轻的情侣自毁人生的同时,也谴责被害人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潜规则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邬蕾 《前沿》2008,(8):113-115
潜规则是在某一行业内部、显规则之外被通用认可的规则和程序,潜规则具有实质和形式特征,潜规则与显规则之间存在共生对峙的博彝关系,且潜规则从各方面制约着显规则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党内潜规则内涵和外延的研究 “潜规则”一词是由著名历史学者吴思先生首创,后来经学者把“潜规则”一词引入党内,就形成了对党内潜规则的研究。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靳连芳对吴思先生的潜规则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诠释,认为潜规则是一种利益诱致型规则。潜规则是在错误观念的支配下,在一些领导者中形成的一些普遍认同并以“组织”领导名义实际奉行的、不在民主制度之中而在制度之外,与制度原则精神相悖的运行规则。  相似文献   

7.
明规则和潜规则之间的博弈是现代社会不争的事实。明规则的虚化导致了现实中潜规则的盛行,而潜规则盛行又为腐败犯罪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潜规则是扭曲公众价值判断,败坏社会良好风气的元凶;是损害国家公共职务廉洁,滋生腐败犯罪的温床;是扰乱社会正常秩序,侵蚀明规则肌体的黑手。消除腐败犯罪,必须破除潜规则,彰显明规则。  相似文献   

8.
"公款消费"居高不下的潜规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关注“公款消费”显问题中反映出的显规则缺失的同时,绝不能忽略其中存在的潜规则。分析潜规则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消除“公款消费”潜规则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陈红艳 《求索》2012,(11):173-175
明规则和潜规则之间的博弈是现代社会不争的事实。明规则与潜规则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反思二者之关系,对于破除潜规则、彰显明规则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东 《小康》2010,(9):9-9
曾挂职担任湖南临湘副市长的姜宗福在采访中爆出官场有很多潜规则。“潜规则”这玩艺儿,其实并非官场独有的专利,而这恐怕不过是诸多“官场潜规则”中无伤大雅的冰山一角罢了。  相似文献   

11.
社会潜规则是指那种暗地里通行、起到实际作用但又见不得阳光、上不了台面的行为规则。社会潜规则具有隐蔽性、不正当性、排他性、伸缩性等特点。社会潜规则破坏了社会道德体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并导致主体道德人格扭曲。人情伦理的负面效应、制度伦理的缺失以及道德建设严重滞后是社会潜规则盛行的伦理根源。建立和完善社会道德规范、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培养和完善公民道德人格是治理中国社会潜规则的主要伦理路径。  相似文献   

12.
潜规则是官场腐败的催化剂,是官员腐败的护身符。这种误党误国的官场潜规则不改,即使在高压反腐形势下,官场边反边腐和官员边腐边升的现象仍然难以根除。为堵住腐败官员以潜规则获利之路,就必须在全党营造"讲政治、懂规矩、守纪律"的氛围,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的规则意识,严格遵守明规则,坚决破除潜规则。  相似文献   

13.
随着转型过程中权力“含金量”的加大,以“权力崇拜”和“关系崇拜”为核心的“潜规则”也应运而生。“潜规则”会复制出更多按“潜规则”办事的人,因此,坏作风也是一种政治上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14.
正问题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汽车、大小家用电器及其他生活必需品,哪样都离不开维修。频频发生的质量纠纷、维修难和到处可见的维修业"潜规则"现象,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质量,造成国家、集体及个人资金的大量浪费,还滋长着严重的偷税漏税现象。这些社会现象告诉人们,社会生活、生  相似文献   

15.
林治波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10期卷首语中指出:由腐败而催生的潜规则和不良价值观,较之显规则和高尚价值观往往具有更强的扩散性和渗透性。在潜规则和不良价值观的熏陶下,腐败就会蔓延泛化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一些人趋之若鹜,如鱼得水,乐此不疲;而另一些人虽然并不认同这种潜规则和价值观,却不得不违心地去适应这种糟糕的变化;更有甚者,在某些地方,清廉和正派的干部开始受到一些人的嘲笑,甚至因清廉正派而受到孤立和打击。正不压邪、是非颠倒以及不正常的利益导向就这样在腐败的泛化蔓延中成为人们不愿看到却…  相似文献   

16.
"岁敬"是中国官场上千年的恶习和潜规则,卢爱英所谓的"少吃多餐",实际上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受贿方式。值得人们警惕的是,至今还有很多官员像卢爱英一样,仍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年年岁岁下面上贡的"岁敬"。  相似文献   

17.
应坚决清除民主集中制贯彻中的潜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集中制贯彻中存在的潜规则,妨碍和影响了民主集中制的贯彻落实.本文分析了民主集中制贯彻中存在潜规则的原因,并提出应对对策.  相似文献   

18.
“潜规则”.指那种上不了台面,进不了文件,甚至难以启齿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却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它无影无踪,却又无所不在,无孔不入。商界、文坛、民间均有,然而以官场为害最烈。拥有一定权力的官员作为交易的一方,想通过权力谋取某种利益的人作为交易的另一方,进行着“权为你所用,利为我所谋”的相互交换。“擒贼先擒王”.官场潜规则是各行各业潜规则的“王”。官场的潜规则如能得到有效惩治,社会其他领域的潜规则,也就难于逞威。  相似文献   

19.
“潜规则”是指正式规则以外的、但又能影响和约束组织内成员行为的规矩。企业内部的“潜规则”存在与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实际上是组织文化和组织面貌的反映。一个“潜规则”流行而正式规则不彰的组织多半是病态的、不健康的组织。  相似文献   

20.
《今日广西》2010,(22):30-31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日前曝光蜂胶产品行业潜规则后,引起了消费者的高度重视,人们对市场上的蜂胶制品产生了质疑,并且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严控把关,还消费者一个放心。本刊把本次节目的内容整理刊发给读者,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