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983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当年9月撰写的《李大钊烈士碑文》。《碑文》中说:李大钊"在党的二大、三大、四大,都当选为中央委员。"2002年9月,权威的《中国共产党历  相似文献   

2.
1927年5月23日,在汉口出版的第60号《中央副刊》(当年3月创刊的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副刊)在显著位置发表了一篇题为《李大钊同志略传》的文章。这是李大钊烈士于那一年4月28日在北京壮烈牺牲后,报刊上  相似文献   

3.
赵德昌 《党史文汇》2012,(10):31-33
电影《台城1923》,再现了李大钊发展弓仲韬入党后,派他回家乡直隶省安平县台城村,建立中国农村第一个共产党支部的艰辛历程,引起了强烈反响。强调理论灌输,提高民众阶级觉悟为了建立共产党,李大钊发表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章。还利用纪念节日开展活动,广泛宣传灌输共产主义思想。在民主浪潮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思潮激荡下,1920年5月1日,李大钊组织了第一次大规模纪念"五一"劳动节的活动,在纪念会上,李大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他  相似文献   

4.
吴杰 《党史博采》2022,(9):22-24+28
<正>李大钊和鲁迅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他们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尊重,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李大钊把鲁迅看成是“在文化革命战阵中”的“一面大旗”,鲁迅则把李大钊视为“革命的先驱者”和“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伙伴”。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初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13年赴日留学,1916年回国,曾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新青年》杂志编辑等。  相似文献   

5.
《实践》2018,(7)
正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他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迅速传遍全国,李大钊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1920年8月17日在<晨报>发表<要自由集合的国民大会>论及"民意"时指出:"一世怪杰的袁世凯,以符合民意而再起者,卒以伪造民意而亡."应当说,这句话集中反映了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李大钊,对袁世凯一生的大体看法和最终评价.很显然,李大钊并未因袁世凯最后"卒以伪造民意而亡",而全盘否定其曾"以符合民意而再起"等历史功绩,依然认为当时已经死去4年的袁世凯是"杰",只是为"一世怪杰".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人民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这一年,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向群众散发了介绍"五一"国际劳动节的传单。1920年5月1日,《新青年》第7卷第6号"劳动节纪念号"出版,发表了蔡元培"劳工神圣"、孙中山"天下为公"的题词和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等文章。李大钊在《"五一"运动史》一文中,介绍了"五一"节的来历和美、法等国工人纪念"五一"的活动,号召中国工人把这年的"五一"作为觉醒的日期。为庆祝这个节日,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上作了《劳苦者的觉悟》的演说,阐明了"劳动创造世界","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的观点,还提出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研究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5月4日汉口《民国日报》发表社论《五四与李大钊》,5月8日《向导》周报第195期发表短文《悼李大钊同志》,是为纪念和研究李大钊的开始。本文拟对70余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50年来国内有关研究状况作一简要回顾,并对跨入新世纪的研究前景作些展望。 一、70年研究概况 1927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有关李大钊的纪念、回忆、研究的文章和资料约有二三十种。其中,值得特别提出的有三种: 一是高一涵的回忆性文字《李大钊同志略传》。此文第一次向世人提供了一份李大钊生平的  相似文献   

9.
杨匏安是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中国人之一,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过去有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著述中,很少提及杨匏安的名字,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的历史地位尚未得到党史学界的公认。笔者对此发表一些浅见,以求教于党史学界的同志们。一十月革命后,在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继李大钊之后,杨匏安是较早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早在1919年11月,他就在《广东中华新报》上发表了《马克斯主义——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这篇文章与1919年11月《新青年》第6卷第6号上发表的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下篇同时问世。在这篇文章中,杨匏安与李大钊一  相似文献   

10.
石风 《北京党史》2014,(3):57-59
正1920年5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7卷第6号发表了署名"T.C.I."的《一九一九巴黎的"五一"运动》(以下简称"巴黎五一")一文。对T.C.I.是谁的笔名,笔者未见有文著论述。笔者认为,T.C.I.是李大钊的笔名,换言之,"巴黎五一"就是李大钊所作,考证如下:一、"T.C.I."当是"T.C.L."(即李大钊笔名)的误排笔者在阅读1920年10月所作《中国共产党宣  相似文献   

11.
<正>最近,我在1916年8月10日出版的《顺天时报》上,发现了一篇题为《直隶学界公电》的电文,署名为李大钊、白坚武等13人。这篇电文在现已出版的《李大钊全集》等书中均未见收辑,是一篇新近发现的佚文。李  相似文献   

12.
宪法的制定离不开立宪理念的指导。党的立宪理念科学与否,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立宪、行宪都至关重要。党在总结近代以来中国各种立宪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在借鉴国外立宪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科学立宪理念,成功地指导了1954年宪法的创制,使中国的立宪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在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的过程中继承和更新着这一理念,十七大又为这一理念注入了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3.
正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梁启超名篇《少年中国说》、党的主要创始人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李大钊爱国演讲稿《"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等,都提出了青年在民族发展中的重大责任。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总结了青年奋斗的百年经验,即"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揭示了中国青年奋斗的方向和成长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原名李曹华.1913年东渡日本时,他参照<方言>中的"钊,远也,燕之北部日钊",改名为李大钊,以表明自己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  相似文献   

15.
汪兵 《北京党史》2023,(1):21-25
五四时期,社团活动在中国迎来了第二次高潮。其中,新潮社及其所办《新潮》杂志在当时的青年中和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李大钊积极关心与支持新潮社的发展,并在《新潮》上发表了三篇文章,即《联治主义与世界组织》《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青年厌世自杀问题》。这三篇文章大致凸显了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轨迹,既深刻展现李大钊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问题的,也表明李大钊在不断关注和寻求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邵建东 《唯实》2004,(1):53-54
20世纪初 ,当大清国的大厦行将倾覆之际 ,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立宪运动拉开了帷幕 ,中国自此走上了宪政的漫漫长路。 190 4年春 ,驻法使节孙宝琦奏请“立宪” ;190 5年底 ,清廷派遣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 ,回国后历陈立宪之利及不立宪之弊 ,恳请清廷实行立宪。190 8年 ,经过不同政治势力长期、激烈、反复的较量与斗争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产生了。虽然这部“宪法大纲”依然抓住大清皇帝的君权不放 ,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给予了臣民一些自由和权利。换句话说 ,虽然这部“宪法大纲”离现代意义上的宪政的要求还…  相似文献   

17.
自2002年以来,中央政治局共进行了7多次集体学习,截至2011年8月23日,近10年间,144名学者走进中南海讲课,形成了一个公共政策的基础结构,也成为观察中国重大热点问题的一个窗口。领导们放得开走进中南海的那一年,周叶中39岁,当年正值"82宪法"颁布20周年,胡锦涛在纪念宪法施行2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了尊重宪法、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政治局提出组织集体学习宪法。司法部找到了武汉大学教授周叶中。"当时没跟我说要讲课,就说是有课题,让我们研究准备。"在课题准备中,周叶中得知是  相似文献   

18.
《党建》2015,(12)
<正>一第一次知道"寻乌"这个地名,是在2011年11月21日。这一天,我看到发表在《学习时报》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谈谈调查研究》,作者习近平。这篇文章是他不久前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的全文。在这篇文章中,习近平用130字的篇幅提到了江西寻乌县:"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  相似文献   

19.
杜梅萍 《前线》2016,(4):48-48
正《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是列宁于1913年3月为了纪念马克思逝世30周年而写,最初发表在俄国布尔什维克主办的《启蒙》杂志上。列宁写这篇文章时,世界正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夜。此时,沙皇的反动统治和反革命势力用各种方法来反对马克思主义,企图从思想上解除革命群众的武装;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也公开散布宣扬"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谬论,妄图以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20.
《当代贵州》2015,(1):58
<正>答:《决定》提出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这是推进宪法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的重要举措。从世界范围看,把本国通过、颁布或者实施宪法的那一天确定为"宪法日",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旨在提高公民对宪法的关注度和认知度,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和国家观念。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批转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四五"普法规划规定:"将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