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台湾加入国际组织问题是影响两岸关系稳定和发展的一个敏感问题,历来为两岸所高度关注.在马英九时期,两岸保持默契,台湾在加入国际组织方面有所突破.但在2016年5月20日民进党上台后,两岸如何处理这一问题,亟待研究.回顾和梳理两岸在台湾加入国际组织方面的博弈历程可以发现:台湾单方面的“硬闯”无济于事,解决该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台湾必须跟大陆积极协商,取得大陆的认可或同意.未来大陆处理台湾加入国际组织问题要坚持5条原则:“一个中国”原则,先两岸、后国际原则,政经分离原则,个案处理原则,暂时维持现状原则.台湾参与某些国际组织的活动,必须使用适当身份、名称,否则就会破坏“一个中国”原则.处理台湾加入国际组织问题,不能仅着眼于当下,更要与未来两岸统一后的制度安排相挂钩.  相似文献   

2.
台湾当局自1971年被驱逐出联合国后,“外交”日益陷于困境。为突破这种局面、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台湾当局乃千方百计,妄图借加入政府间国际组织之机,“重返”国际社会。本文从国际法的角度,阐述了台湾加入联合国的非法性、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其他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尤其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3.
世界贸易组织号称“经济联合国”,是台湾迄今加入的最重要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从台湾问题在该组织的演变来看,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台湾问题最为复杂、耗时最长、牵涉因素最多。在大陆、台湾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再回顾加入的历程,从政治、经济的角度研读世界贸易组织的台湾问题,对于打击台湾当局的“台独”企图也许更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4.
拉丁美洲特别是中美洲地区一直是台湾的"外交重镇。在该地区,台湾有它过半数的所谓的"邦交国"。它们毗邻美国,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作用。这些"邦交国"是台湾加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发声者与支持者。这使得台湾当局对它们都不敢掉以轻心。然而由于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际社会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同日益稳固。出于整个国际环境和自身利益的考量,不少拉美的台湾"友邦"已经出现离心迹象,甚至开始谋求与中国建交,与台湾"断交"。其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已名存实亡,台湾与拉美地区国家的"外交"关系前景日益暗淡。这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论和行动,都应坚决反对,主张“分裂分治”、“阶段性两个中国”等部,违背一个中国的原则,也应坚决反对.(二)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并依据有关国际组织的章程,台湾已经以“中国台北”.名义参加亚洲开发银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等经济性国际组织.但是,我们反对台湾以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为  相似文献   

6.
台湾于2009年7月15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定》的第41个成员。台湾加入GPA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加入不仅是两岸关系回暖的重要的阶段性标志,也为今后两岸经贸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广阔的世界政府采购市场也将为台湾扩大对外贸易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对国际人道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国际人道法的制定、实施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加入了绝大多数的国际人道法条约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国际人道法的制定;采取立法、行政、司法等多种措施广泛实施国际人道法;战时严格遵守国际人道法的规定;深入开展国际人道法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8.
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绝对、排他的国家主权原则。随着国际组织的发展,国家主权的绝对性、排他性特征已不存在,各主权国家都在自愿的基础上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给国际组织,以协调各国行为,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但有些国际组织在国家非自愿的情况下,为第三国设定义务,强迫实力较弱的国家签订对其不利的协议,要求不同意国际条约修正案的国家接受修正的内容,这对国家主权造成严重损害。中国应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继续推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积极加入各种国际组织,加强在国际组织中的议程设定能力,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国际潮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入WTO是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唯一选择,而加入WTO对中国政府职能转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加入WTO,面临最大挑战的是政府。 首先,在WTO组织里,各成员政府不具有企业属性,不能直接介入国内外市场竞争。政府的角色仅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市场秩序的监督者、公共物品的提供  相似文献   

10.
台湾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现状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台湾教育界和工程界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就迅速建立起了兼具权威性和独立性的工程教育认证机构--台湾工程教育学会,构建起了与国际接轨的工程专业认证体系,并成为"华盛顿协议"的临时会员.面对台湾工程教育认证工作迅速发展的形势,大陆当前应当尽快建立权威性的认证机构,并按照国际惯例设计认证程序和标准、积极与国际接轨,努力实现工程教育质量的国际认可.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新时期党的对台方略的伟大“创造者”。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断然放弃了“解放台湾”的提法,首创了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略。这一方略包括了坚持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认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的观点。同时强调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邓小平的这一战略构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既有长远的理论指导意义,也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
台湾民事诉讼中合意选择法官制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改革中,试行当事人合意选定法官审判的制度。这一新制度乃世界首例,其理论基础在于尊重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和提升人民对法院裁判的信赖。该制度的推行具有民事性、独创性、合法性和注重理论指导性等特点,对于我国相关制度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方位,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中国是大国;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是和平崛起中的大国;中国是地区性大国;中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国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门洪华 《外交评论》2006,27(1):28-35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战略观念创新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中国崛起的宏观战略设计。表明中国在设计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一种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而且这一道路和模式是融入世界发展大潮、全面开放、全面创新。这些战略思想是对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总结和升华,代表着中国战略思想的重大创新,在一定意义上也成为中国战略由内向性转向外向性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当今国际局势发展的三个趋势是美国同伊斯兰世界的对抗关系;全球化、地区集团化和边缘化以及世界正在重新认识中国。随着中国的崛起,应重新认识中华文化的价值,克服弱国心态,重点是分清爱国和误国的界限。  相似文献   

16.
婚生否认之诉是人事诉讼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大陆社会伦理观念较为相近的台湾地区,其民法亲属编经过十余次修正,其亲属法日益与世界亲属法的潮流相融合。反观我国亲属法和民事诉讼法,仅就婚生否认之诉中适格原告问题仍无法达成一致。而适格原告是成功构建婚生否认之诉的前提。借鉴德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等成功立法经验和结合我国现状,论证我国婚生否认之诉的诉讼主体不仅限于夫、妻及子女,还应有条件的包括第三人。  相似文献   

17.
国际社会给予毛泽东高度评价,称赞他是世界历史上“巨人中的巨人”。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奠基者、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高超的军事指挥家。毛泽东信仰坚定、学识渊博、个性鲜明、意志坚强。毛泽东的著作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毛泽东的诗词具有无穷的魅力,毛泽东思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的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毛泽东不仅改变了中国,而且改变了世界。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后,党和政府回应人民的要求,加快了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公开制度的步伐。在中华文化圈内,港澳台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官员财产申报公开制度,并发挥了其预防与遏制腐败的功效。港澳台与大陆同种同文化,其官员财产申报公开制度的成功比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大陆更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际保理作为一种功能全面而有效的金融手段,能在保障进出口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同时,保障出口的安全收汇.国际保理对于我国来讲是一项新兴的但又发展迅猛的业务,认清其法律性质与特点因而尤为重要.国际保理兼有买卖、信贷、代理的特征,具有商业和银行信用的双重支撑,本质上是以应收账款转让为核心的债权融资.利用好这一崭新的结算工具,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好地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际恐怖主义是当前国际安全的主要威胁。从宏观地域分布角度来看,冷战后主要集中于“破碎地带”,其中伊拉克成为国际恐怖活动的中心。从微观地缘特征来看,国际恐怖活动的一些环节往往有较强的环境选择倾向。国际恐怖主义的泛滥对世界地缘战略格局和中国的国家安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世界地缘战略格局方面,恐怖主义虽然没有改变总体战略格局,但改变了美国的安全战略,促进了大国关系的调整。恐怖主义活动和国际反恐斗争也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安全环境,其中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